罗熠斌[公元1908年-1937年,抗战英烈]+像 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人物 罗熠斌,1890生,贵州省台江县人。 罗熠斌在贵州讲武学堂毕业后,因表现突出,被黔军招入,曾在黔军中任营长。但因罗熠斌生性率真,敢说敢为,与黔军中的贪腐成风格格不入,导致与上司的矛盾越积越深,无奈辞职定居台拱(台江县),以经商为业。 1935年5月,贵州桐梓人何知重担任103师师长。何知重是贵州讲武堂第二期毕业,对罗熠斌有一定了解,深信罗熠斌的为人品性。在何知重的器重和召唤下,罗熠斌弃商从戎,重入军旅。至抗战前夕,逐步升任103师307旅613团团长,后随部调湖北黄陂、麻城整训,成长为国民革命军中突出的团级职军人。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罗熠斌受上级安排,率团从麻城赴江阴要塞设防。淞沪战役打响后,罗熠斌率613团在江阴一带沿长江布防,阻击常熟、无锡方面来犯日军,掩护上海友军左侧翼的安全。在罗熠斌的指挥下,613团灵活机动,骁勇善战,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坚守近三个月之久。但在抗日战争初期,由于日军的武器装备精良,且国民革命军部分存在的消极抗战,导致节节败退。11月29日,中国军队坚守的阵地遭日舰炮击,103师与日军短兵相接,开始激战。面对每况愈下的战争形势,103师在师长何知重率领下向汉口转移。12月2日,罗熠斌奉命从江阴要塞撤退。突围途中,在江阴城西钱家村附近遭到日军的突袭。面对日军的突然袭击,罗熠斌率部坚守,誓死抵抗,亲临一线指挥,并带领军队突围。在罗熠斌的带领下,613团多次突破敌人的凌厉攻势,但终因613团腹背受敌,敌众我寡,罗熠斌在突围中不幸中弹牺牲。 罗熠斌:黔东南走出的抗战英烈 一、苗岭深处的少年志 罗熠斌,1908年出生于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施洞镇的一个苗族家庭。台江地处苗岭山脉北麓,清水江畔,这里群山环抱、民风淳朴,苗族文化底蕴深厚。罗熠斌的父亲是当地一位略通文墨的乡绅,虽家境算不上殷实,却十分重视子女教育。在苗族“耕读传家”的传统影响下,罗熠斌自幼便被送入私塾,诵读《论语》《孟子》等经典,一手毛笔字写得工整有力,在乡邻中颇有才名。 少年时期的罗熠斌,性格沉静却心怀远志。他常听村中老人讲述苗族先民迁徙的悲壮历史,对民族的苦难与坚韧有着深刻的认知。每当听到清水江边船工们哼唱的号子,看到山峦间穿梭的马帮,他总会凝视远方,思索着山外的世界。1920年代,新文化运动的思潮逐渐波及黔东南,台江县内新式学堂兴起,罗熠斌毅然告别私塾,考入台江县立高等小学。在新式教育中,他接触到地理、历史等现代学科,当读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常常彻夜难眠,心中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 1924年,16岁的罗熠斌以优异成绩考入贵阳模范中学(今贵阳一中前身)。离开台江时,他在清水江边立下誓言:“若不成材,誓不还乡。”贵阳作为贵州的政治文化中心,彼时正涌动着革命的暗流。罗熠斌在校期间,不仅学业名列前茅,更积极参与进步学生组织,阅读《新青年》《向导》等刊物,逐渐认识到“唯有革命,才能挽救中国”。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贵阳学生上街游行声援,罗熠斌作为学生代表登台演讲,痛斥军阀割据之弊,号召青年投身革命,其慷慨激昂的言辞让台下数千人热血沸腾。 二、黄埔熔炉里的铁血魂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进步青年或被逮捕,或被迫转入地下。罗熠斌并未退缩,他深知“武力救国”的重要性,决心投笔从戎。1928年,他听闻黄埔军校在武汉招生,便瞒着家人,变卖了自己仅有的几件银饰作为路费,从贵阳辗转经湖南赶赴武汉应试。凭借扎实的文化功底和出色的体格,他成功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成为黔东南地区为数不多的黄埔学子之一。 黄埔军校的生活是严酷的。每天天不亮,罗熠斌便和同学们一起进行野外拉练,负重行军、攀爬障碍、实弹射击,汗水浸透了军装,手掌磨出了血泡,但他从未喊过一声苦。在政治课上,他系统学习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对“民族独立、民权发达、民生幸福”的理想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他常对同窗说:“我们苗族同胞饱受压迫,唯有国家强盛,民族才能真正平等。” 1930年,罗熠斌从黄埔军校毕业,被分配至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任见习排长。第十九路军是一支以粤军为基础的部队,素以纪律严明、战斗力强著称。在部队中,罗熠斌从不因自己是苗族而自卑,反而以“苗人善战”的传统激励自己,练兵时身先士卒,深得士兵爱戴。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日军侵略。罗熠斌所在的部队驻守上海吴淞炮台,面对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他带领士兵坚守阵地,多次打退日军进攻。在一次巷战中,他身负轻伤,仍挥舞着大刀冲锋在前,战友们见状士气大振,最终夺回了被日军占领的街道。战后,他因作战勇敢被提升为连长,并获颁“抗日英雄”奖章。 三、淞沪会战中的黔籍英烈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这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此时,罗熠斌已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少校团副。第八十八师是国民党军队的精锐部队,曾参与“一·二八”抗战,素有“血肉磨坊”之称。接到开赴上海的命令后,罗熠斌给远在台江的父亲写了一封家书,信中写道:“儿今赴国难,此去或难生还。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儿身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为荣。望父亲勿念,儿若战死,亦是为民族而死,死得其所。”这封信成为他与家人的诀别。 淞沪会战初期,罗熠斌所在的第八十八师驻守上海闸北,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他们依托工事节节抵抗。9月下旬,日军集中优势兵力进攻八字桥阵地,妄图突破中国军队防线。罗熠斌奉命率部增援,当时阵地上已是一片焦土,战友们的遗体遍布战壕。他带领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冲锋,连续打退日军三次进攻。在战斗中,他的手臂再次受伤,但他简单包扎后继续指挥作战,直到日军暂时后撤。 10月26日,大场防线失守,上海市区危在旦夕。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谢晋元团长率领“八百壮士”(实为四百余人)坚守四行仓库,罗熠斌所在的五二四团正是“八百壮士”的核心力量。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与公共租界仅一河之隔,战略位置重要。罗熠斌负责仓库外围的防御工事构筑,他带领士兵连夜搬运沙袋、封堵门窗,将仓库改造成坚固的堡垒。10月27日,日军开始进攻四行仓库,罗熠斌在阵地上来回奔走,组织士兵射击,还亲自用机枪扫射逼近的日军坦克。当看到日军试图从仓库西侧攀爬时,他抓起手榴弹纵身跃出掩体,将日军炸退,自己却被弹片击中腿部,鲜血直流。战友们要背他下去,他却吼道:“我是苗家汉子,这点伤算什么!守住阵地,就是守住中国人的尊严!” 在四行仓库坚守的四天四夜中,罗熠斌始终战斗在最前线。他目睹了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却从未退缩。10月31日,“八百壮士”奉命撤入公共租界,罗熠斌在掩护部队撤退时,不幸被日军狙击手击中胸部,壮烈牺牲,年仅29岁。他的遗体后来被战友们秘密安葬在上海郊外,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灵位迁入南京忠烈祠。 四、苗岭忠魂永垂青史 罗熠斌牺牲的消息传到台江县时,乡亲们悲痛万分。他的父亲捧着那封诀别家书,老泪纵横,却自豪地说:“我儿是为国家死的,是苗家的英雄!”当地苗族同胞按照传统,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超荐”仪式,用苗歌传唱他的事迹,祈求他的灵魂安息。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罗熠斌的事迹进行了整理,追授他“抗日烈士”称号。台江县文史部门多次派人到上海、南京查找史料,走访当年的知情者,还原了他在淞沪会战中的英勇表现。如今,在台江县施洞镇的苗族文化博物馆里,专门设有“抗战英烈罗熠斌”展区,陈列着他的家书复印件、黄埔军校毕业证书复制品以及战斗事迹的图文介绍。每年清明,当地学校的师生都会来到展区前,聆听他的故事,缅怀这位从苗岭走出的抗日英雄。 罗熠斌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如清水江上的浪花,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他用生命践行了“为国捐躯”的誓言,也让黔东南苗族儿女的爱国情怀载入了史册。正如他在家书中所说:“为民族而死,死得其所。”这种精神,至今仍激励着黔东南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