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大道[公元1901年-1931年,革命烈士]+像 贵州黔东南州锦屏县人物 龙大道,字坦之,又名龙康庄。贵州锦屏人,侗族(一说为苗族)。1901年生于贵州省锦屏县茅坪村一个木商家庭。父亲龙治藩是木商。1928年5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委代理书记。大革命失败后,浙江各地党组织和工农运动遭到严重破坏,龙大道大力恢复党的组织,发展革命力量。1931年1月由于叛徒告密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忠贞不屈。2月7日晚在上海龙华司令部刑场壮烈牺牲。 龙大道:黔东南走出的革命先驱与工运领袖 一、黔东南苗乡的少年火种(1901—1922) 龙大道,原名康庄,字坦之,1901年出生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茅坪镇一个侗族手工业家庭。茅坪镇位于清水江畔,是黔东南重要的水陆商埠,多民族杂居的环境与活跃的商业氛围,为龙大道早年思想的启蒙埋下了伏笔。父亲龙承烈以制作竹器为生,虽家境贫寒却重视教育,省吃俭用将龙大道送入当地私塾。少年龙大道聪慧好学,不仅熟习四书五经,更对民间流传的侠义故事和乡土历史充满兴趣,尤其崇拜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萌芽了朴素的家国情怀。 1914年,龙大道进入锦屏县立高等小学堂就读。此时正值辛亥革命后社会思潮激荡,学校里偶尔传来的“民主”“科学”新思想,让他开始反思家乡的闭塞与落后。191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柱县中学,成为当地少数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在天柱中学,他接触到《新青年》等进步刊物,被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文章深深吸引,逐渐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在校期间,他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还积极组织同学讨论时事,抨击封建礼教,成为学生中的思想活跃分子。 1920年,龙大道从天柱中学毕业。为寻求更广阔的天地,他在亲友资助下远赴武汉,考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附中。武汉作为辛亥革命的发源地,当时已是革命思潮的重镇,恽代英、陈潭秋等共产党人在此开展革命活动。龙大道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参与进步学生组织的反帝反封建游行。1922年,他在武汉目睹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悲壮场景,工人阶级的团结力量与牺牲精神深深震撼了他,促使他下定决心投身革命洪流。同年,经进步教师介绍,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踏上革命道路。 二、跨洋求索与信仰坚定(1922—1927) 1923年,在团组织的推荐下,龙大道获得赴日本留学的机会,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留学期间,他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比东西方社会制度的差异,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当时日本左翼运动活跃,龙大道积极参与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反帝爱国团体“社会科学研究会”,与李达、李汉俊等留日进步青年密切往来,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他还深入日本工厂观察工人状况,撰写多篇文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这些文章被寄回国内进步刊物发表,展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 1924年,国内大革命浪潮兴起,龙大道按捺不住回国参与革命的热情。同年,他在东京经中共党员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留日学生掀起反帝爱国运动,龙大道担任东京中国留学生反帝大同盟负责人,组织集会、游行,声援国内工人运动,遭到日本警方的监视和迫害。同年7月,他毅然放弃学业,秘密回国,抵达上海后立即投入工人运动。 回国后,龙大道被派往上海总工会,在李立三、刘少奇领导下从事工人组织工作。他深入沪西小沙渡地区的纺织厂,化名“王明石”,以工人身份为掩护,在纱厂女工中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工会小组。1925年10月,他参与领导了上海日商纱厂工人第二次大罢工,带领工人与资本家谈判,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待遇。他善于用通俗的语言讲解革命道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很快成为工人信赖的领袖。 1927年,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上海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龙大道参与组织了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起义前,他在杨树浦地区秘密训练工人纠察队,传授军事知识和斗争策略;起义中,他率领工人武装攻打敌人据点,经过30小时的激战,配合北伐军占领上海。起义胜利后,他担任上海总工会经济斗争部部长,主持制定工人权益保护条例,领导工人与资本家进行经济斗争,巩固起义成果。然而,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上海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龙大道临危不惧,转入地下斗争,负责转移同志、保存革命力量,在血雨腥风中坚守着共产党员的信仰。 三、工运旗帜与革命征程(1927—1931) 1927年下半年,龙大道奉命前往武汉,参与恢复被破坏的湖北工人运动。此时武汉国民政府已公开反共,革命形势极其严峻。他化名“龙康庄”,深入汉口英租界码头、汉阳兵工厂等地,联络失散的工会骨干,建立秘密党支部,组织工人开展怠工、罢工等斗争,巧妙地与反动派周旋。1928年初,因叛徒出卖,龙大道在武汉被捕,关押于武昌陆军监狱。在狱中,他遭受严刑拷打,却始终坚贞不屈,拒绝吐露任何党的秘密。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利用他“留日学生”的身份作为掩护,以“思想左倾”罪名被判处短期徒刑,于1928年秋获释。 出狱后,龙大道奉党中央指示前往上海,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工人运动委员会委员,负责沪东地区的工运工作。沪东是上海纺织、造船等产业工人的集中地,反动势力盘踞严密。龙大道深入工厂、作坊,发动失业工人开展“要饭吃、要工作、要自由”的斗争,同时在在职工人中组织赤色工会,领导了多次罢工运动。1929年,他参与领导了上海邮务工人大罢工,提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承认工会”等要求,组织工人纠察队维持秩序,与国民党当局和资方进行谈判,最终迫使资方作出部分让步,罢工取得胜利。这次罢工成为当时白区工人运动的典范,展现了龙大道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 1930年,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主张组织全国总起义和集中红军攻打大城市。龙大道虽对“左”倾错误有不同看法,但在组织纪律下仍积极参与工作,担任上海总工会纠察队总指挥,负责组织工人武装。同年9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龙大道坚决拥护中央决议,致力于恢复和发展正常的工运秩序。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开始统治中央,党内斗争日益复杂。龙大道因反对王明的错误路线,被撤销职务,但他始终以革命大局为重,继续在基层从事工人运动。 四、龙华喋血与精神永存(1931) 1931年1月17日,龙大道接到通知,前往上海汉口路东方旅社参加秘密会议。此前,由于叛徒告密,国民党特务已掌握了会议信息,布下天罗地网。当龙大道踏入旅社时,立即被埋伏的特务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等30余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他们被关押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监狱,史称“龙华二十四烈士”。 在龙华监狱中,龙大道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敌人对他施用了“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等酷刑,他的身体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却始终坚守党的秘密,拒绝任何投降变节的企图。他在狱中写下遗书,嘱咐家人“勿以我为念,应继续我未竟之业”,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革命的忠诚与对理想的执着。他还与难友们秘密组织起来,开展狱中斗争,鼓励大家保持革命气节,“我们的血不会白流,胜利终将属于人民”。 1931年2月7日深夜,寒风刺骨,龙华警备司令部的刑场上笼罩着阴森的气氛。龙大道与其他23位烈士被押赴刑场,面对敌人的枪口,他们毫无惧色,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等口号。年仅30岁的龙大道,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誓言,将热血洒在了上海龙华的土地上。 龙大道牺牲后,他的事迹长期被埋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逐步发掘。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1981年,在纪念龙华烈士牺牲50周年时,他的名字被镌刻在龙华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家乡锦屏县为纪念这位革命先驱,在茅坪镇修建了龙大道烈士故居纪念馆,陈列他生前使用过的物品、手稿及相关史料,成为黔东南地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大道从黔东南的苗乡侗寨走出,跨越重洋寻求真理,在工人运动的浪潮中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一生虽短暂却光辉,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如今,他的精神仍激励着黔东南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进,成为贵州革命历史中永不磨灭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