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乐森璕

中国科学院院士
乐森璕
乐森璕[公元1899年-198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家]+像 
乐森璕(1899年9月4日—1989年2月12日),贵州贵阳人,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乐森璕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6年任教于中山大学;1946年任教于贵州大学地质系;1953年任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兼古生物学教研室主任;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4年任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主任;1989年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乐森璕:地质之光耀中华
在我国地质学发展的壮丽征程中,乐森璕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他以非凡的智慧、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地质研究、教育以及资源勘探等诸多领域建树卓越,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899年9月4日,乐森璕出生于贵州贵阳。其祖籍江西吉安,祖辈迁至贵州黄平,后因经商在贵阳定居。家庭中或许弥漫着对山川大地奥秘探索的氛围,在乐森璕幼小的心灵中,早早种下了好奇与求知的种子。1918年,他怀揣着对知识的炽热渴望,背井离乡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彼时,“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潮风起云涌,深深触动着乐森璕。而“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他内心对自然科学探索的方向。两年后,他毅然转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投身于地质科学的怀抱。在这期间,他有幸得到李四光、何杰、王烈及葛利普等著名学者的悉心教导,他们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乐森璕的学术之路,为他日后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1924年,乐森璕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正式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地质生涯。

毕业后,乐森璕进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工作。他深知地质研究对于国家资源开发和建设的重要性,便全身心投入到艰苦的实地考察中。1927 - 1934年,他任职于两广地质调查所,同时在中山大学兼任教学工作。这一时期,交通极为不便,野外考察条件艰苦异常,但乐森璕毫不退缩。他的足迹遍布广西、浙江、江西等地,如同一位无畏的探险家,深入崇山峻岭、河流峡谷,风餐露宿,不畏艰难险阻。在广西,他深入研究泥盆系地层,建立了莲花山系、板雄页岩、古化石灰岩等多个地层单位,确认了广西北部下石炭统地层的存在,还创立了寺门煤系和燕子系等地层名称。在贵州,他发表了《贵州南部地质矿产》一文,精准地奠定了都匀、独山一带泥盆系地层划分的基础,创立蟒山石英砂岩,并有力地论证了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的存在。他还在安顺、关岭等地创立新铺中生代地层名称,发现安顺淡水螺层以及中三叠统法郎组的化石。这些开创性的工作,为我国南方地区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许多地层名称至今仍在地质文献中被广泛引用,在国际地质学界也声名远扬。

1934年,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乐森璕远赴德国留学。他先后在格廷根大学和马堡大学深造,如同一块干涸的海绵,尽情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在格廷根大学,他专注研究德国泥盆纪的石燕等腕足动物化石;在马堡大学,他师从著名古生物学者魏德肯,深入钻研四射珊瑚。留学期间,他废寝忘食,潜心研究,完成了博士论文《华南广西省中泥盆世四射珊瑚化石群》。在论文中,他详细描述了大量四射珊瑚化石种属,通过与莱茵区进行对比,并结合腕足动物群的对比研究,成功建立了广西省中泥盆统艾菲尔阶和吉维特阶的地层划分,明确确定了泥盆系三个统的生物地层,有力地证明了该地区下泥盆统存在海相地层。这一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誉,为我国泥盆纪地层研究在国际上赢得了崇高声誉。

抗日战争的爆发,让乐森璕毅然回到祖国,投身到艰苦的抗战后方建设中。1937年,他在贵州建立了贵州矿产测勘团,与蒋溶携手合作,深入研究贵州省的地质矿产。当时,贵州的工作条件极为恶劣,经费严重不足,人手短缺,交通不便,匪盗横行,生活艰苦不堪。然而,乐森璕没有丝毫退缩,他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热爱,坚定地奔波在贵州的山水之间。风华正茂的地质学者许德佑、陈康和马以思在贵州境内惨遭土匪杀害,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让乐森璕悲痛万分。亲友们纷纷劝他放弃危险的地质研究,但他不为所动,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祖国寻找更多的矿产资源,为抗战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日机轰炸贵阳时,他正在周边山上进行地质调查,城中数处中弹起火,浓烟滚滚,但他心系地质研究,不顾家室安危,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他完成了15种论文、报告和地质图。1944年,他在贵阳市召开的中国地质学会第20届年会上,宣读了《贵州地质纲要》和《贵阳附近地质构造》两篇论文,首次发现贵阳市附近的志留系地层,并将其命名为高寨田页岩,准确确定其时代为晚志留世。他还和蒋溶共同编制了《贵阳附近地质旅行指南及地质图》,实测了贵州省清镇、平坝等8个县的1/20万地质图及贵阳市附近的1/5万地质图。此外,他在1945年发表《贵州主要矿产之分布与重工业中心之建立》,极具前瞻性地呼吁发挥贵州省的资源优势,建立重工业基础,为贵州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森璕依然心系贵州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家乡经济建设。他始终坚信贵州地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1981年,年逾八旬的他,依然精神矍铄,兴致勃勃地飞往贵阳,参加贵州省委和省科委举办的“自然科学讲座”,并作了题为《贵州煤矿研究史》的报告,表达了自己愿为开发贵州自然资源竭尽全力的决心,其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和对地质事业的执着令人钦佩不已。

乐森璕一生对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研究充满热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27年,他发表的论文《奉天直隶石炭纪管状珊瑚之一新属》,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珊瑚化石的开篇之作。1932年,他与黄汲清合著的《扬子江下游栖霞石灰岩之珊瑚化石》,是我国学者第一部研究早二叠世床板珊瑚、四射珊瑚和苔藓虫的专著,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同期珊瑚动物群的资料,在国际地质古生物界引起了广泛关注。1927 - 1933年间,他发表的一系列珊瑚研究论文,如《广西北部栖霞层新发现之珊瑚化石》《浙江西南志留纪凤竹页岩中之网膜珊瑚》等,为深入了解我国南方珊瑚动物群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有力地推动了地层划分对比和地质时代确定的研究工作。

1953年,应四川省石油管理局的邀请,乐森璕深入研究四川省西北部龙门山地区的泥盆纪地层和化石。他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对该地区泥盆纪地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划分,将其划分为上泥盆统2个组、3个化石带,中泥盆统2个组、7个化石带和下泥盆统2个组、3个化石带,并详细列出了各化石带的珊瑚和腕足化石名单。他的这一研究成果,为四川地区的区域地质研究和石油天然气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也将我国泥盆系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在龙门山地区野外调查时,他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细致观察力。在一个寺庙的台阶上,他发现了一点鱼化石的踪迹,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直觉,他当即请石匠将这块阶石换下来。经古脊椎动物专家刘宪亭研究,确定该化石为新属新种,并命名为乐氏江油鱼。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节甲目鱼化石,这一重大发现不仅彰显了乐森璕的专业素养,也为我国古生物学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5年,乐森璕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这是对他在地质科学领域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同年,他调任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教授,先后担任地质学教研室主任和古生物学教研室主任,1964年担任地质地理系主任,1978年起担任地质学系主任。在北京大学,他亲自讲授“无脊椎古生物学”“地史学通论”“床板珊瑚”“四射珊瑚”等多门课程。他讲课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严格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他经常向学生讲述老专家学者的事迹和作风,激励同学们热爱地质事业,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乐森璕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培养。研究生一入学,他就精心帮助制定学习计划,为学生指定英文参考书,并要求全文译成中文,规定进度,每周检查。对于研究生的论文选题、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他都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导和定期检查。他对研究生论文的修改极为认真,逐字逐句反复斟酌,连标点符号和参考文献格式都不放过,甚至亲手示范贴化石图版。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众多研究生在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为我国地质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后备人才。他还十分关心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青年教师开课前,他总是热心辅导,帮助制定教学计划,修改讲稿,有时还亲自听课,组织教师互相观摩学习。他多次制定和修改中青年教师培养和进修计划,花费大量时间审查教师的科研成果,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并热情推荐发表,甚至亲自作序,为北京大学地质系的发展和壮大呕心沥血,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1964年,乐森璕与吴望始合著的《珊瑚化石》(四射珊瑚)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总结四射珊瑚研究的著作,系统地介绍了四射珊瑚的形态、构造、分类、时代分布规律、古生态和演化趋向,以及采集和研究方法。该书在借鉴美国、法国和苏联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代表了当时国内外四射珊瑚研究的前沿水平,对推动我国四射珊瑚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0年代,乐森璕前往北京西郊小汤山疗养。然而,他并未真正休息,而是以工作代替休养,将马特斯著的德文《微体古生物学导论》译成中文,译文约55万字。虽已84岁高龄,他依然笔耕不辍,亲自撰写《四射珊瑚类的起源问题》文稿,由科研助手带到第一届全国珊瑚学术会议上宣讲。这篇论文介绍了澳大利亚发现的早寒武世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深入探讨了古生代早期珊瑚类的起源和演化历史,展现了他对地质科学前沿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深入思考。

1989年2月12日,乐森璕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他的离去,是我国地质学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学术成果,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耀着我国地质事业发展的道路。“历遍崎岖研地质,甘期耄耋为人民”,这是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时对乐森璕的高度赞誉,也是他波澜壮阔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地质学史的丰碑之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工作者为探索地球奥秘、开发自然资源而不懈奋斗。 
上一篇:萧娴下一篇:周卫健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中共河北省委原书记
四川省委第一书记
原安徽军区第一政委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
指啸艺术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开国上将
中央委员会原总书记
李大钊幼子
1988年陈嘉庚科学奖技术科学奖获得者
开国少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战国名将,军事传奇
中国空军史上首批飞行员,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
抗日英烈
革命烈士
阳江师范学校原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中将
开国上将
近代镇压革命者
著名的皮肤病学家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浦东三杰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