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慈溪鸣鹤乡(今属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人,一说会稽余姚(今属浙江省宁波市)人。汉末至三国吴国时官员、经学家,日南太守虞歆之子。 虞翻少时好学,后为孙策的功曹, 出任富春长。曹操曾召他作官,他不接受。孙权继位后,任他为骑都尉。后来虞翻因数次向孙权犯颜谏争,被谪戍丹阳泾县。虞翻性情疏直,又屡次因酒失事,再次被谪交州。虞翻在交州,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十余年后,年七十卒。 虞翻精于《易经》,所撰《易注》九卷,已散失。李鼎祚《周易集解》曾予录取。清黄爽《汉学堂丛书》、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亦有辑录。张惠言所著《周易虞氏义》、《周易虞氏消息》《虞氏易礼》 等,充分肯定虞翻的注释在《易经》研究中的地位,并对他的《易》说有所阐发, 三书均收入《皇清经解》。 虞翻:三国时期东吴杰出的经学家与直臣 在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虞翻以其刚正不阿的性格、深厚渊博的经学素养,以及直言敢谏的勇气,在东吴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杰出的经学家,他对《周易》的研究独树一帜,其著作《易注》不仅为后世经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更推动了易学在三国时期的传承与发展;身为东吴重臣,虞翻在政治舞台上坚守本心,多次不顾个人安危,直言进谏,尽显忠直之臣的风范。 年少崭露头角:会稽虞氏的希望之星 虞翻,字仲翔,东汉延熹七年(164 年)出生于会稽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余姚历史悠久,文化昌盛,是江南著名的文化之乡。虞氏家族在当地更是名门望族,世代传承着深厚的家学传统,为虞翻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虞翻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勤奋好学,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尤其对《周易》《尚书》等经典著作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没有明确记载表明他毕业于某所特定的院校,但凭借家族丰富的藏书和长辈们的悉心指导,虞翻在年少时就打下了坚实的经学基础。 十几岁时,虞翻便以才学闻名乡里。会稽太守王朗对他的才华十分赏识,任命他为功曹。在任职期间,虞翻充分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有一次,王朗计划出兵与孙策对抗,虞翻深知孙策的实力和野心,力劝王朗不要轻易与孙策发生冲突。然而,王朗并未听从虞翻的建议,最终被孙策击败。虞翻在混乱中保护王朗成功逃脱,其忠诚和智慧得到了众人的赞誉。 辗转效力东吴:初露锋芒与直言遭忌 孙策平定会稽后,听闻虞翻的名声,亲自登门拜访,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虞翻被孙策的诚意所打动,决定加入孙策的阵营。在孙策麾下,虞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孙策出谋划策,协助他稳定了江东的局势。 孙策对虞翻十分信任,经常与他探讨军事和政治问题。虞翻也不负所望,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孙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孙策征讨丹阳、吴郡等地时,虞翻运用自己对当地地理和民情的了解,为孙策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帮助孙策顺利攻占了这些地区。 然而,虞翻刚正不阿的性格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他直言敢谏,从不畏惧权贵,经常当面指出他人的错误,这使得一些人对他心生不满。孙策英年早逝后,孙权继位。虞翻依然保持着直言的作风,多次在朝堂上提出尖锐的批评和建议,这引起了孙权的反感。尽管如此,孙权深知虞翻的才华和忠诚,对他依然有所倚重。 经学家的风采:《易注》的问世与影响 在处理政务之余,虞翻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经学研究中。他对《周易》的研究尤为深入,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虞翻认为,传统的易学研究过于注重文字的解读,而忽略了象数的运用。因此,他主张将象数与义理相结合,通过对卦象的分析来理解《周易》的深刻内涵。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虞翻完成了《易注》这部重要的著作。在《易注》中,虞翻运用了独特的象数理论,对《周易》的六十四卦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他的注释不仅深入剖析了卦象的变化和含义,还结合了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周易》的智慧。 《易注》一经问世,便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经学家对虞翻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象数理论为易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虞翻的《易注》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后世的易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许多学者在研究《周易》时,都借鉴了虞翻的方法和观点。 直言惹祸:多次遭贬与流放 尽管虞翻在经学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他在政治上的处境却越来越艰难。孙权称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打压异己。虞翻因直言无忌,多次触怒孙权,最终被流放到交州(今越南北部和中国广西、广东部分地区)。 在交州,虞翻并没有因为流放而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对国家的关心。他在当地开办学校,传授经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同时,虞翻还继续撰写著作,对《周易》《尚书》等经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注释。他的学术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为交州地区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虞翻的流放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交州期间,他因得罪了当地的官员,再次遭到迫害。尽管生活充满了艰辛和磨难,但虞翻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他坚信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是正确的,不畏强权,不惧困难。 身后余韵:学术传承与历史评价 吴嘉禾二年(233 年),虞翻在交州病逝,享年七十岁。他的离世引起了东吴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人对他的才华和品德表示惋惜和敬佩。 虞翻的著作在他死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研究。他的《易注》成为了后世研究《周易》的重要参考文献,对中国古代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虞翻虽然多次遭贬,但他的忠诚和直言敢谏的精神却为后人所铭记。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臣子的责任和担当,成为了后世忠臣的楷模。 在历史的长河中,虞翻以其卓越的才华、坚定的信念和刚正不阿的性格,为三国时期的文化和政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要勇于追求真理,坚守道德底线,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