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今潍坊市峡山区郑公街道)人。 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 郑玄早年入太学攻读,又师从张恭祖等人学习,最后跟随马融学习古文经。游学归里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晚年守节不仕,却遭逼迫从军,最终病逝于元城,享年七十四岁。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贞观年间,将郑玄列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 郑玄:东汉经学泰斗与文化传承巨匠 在东汉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郑玄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以其深厚的经学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中国古代经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著名的经学家,他遍注群经,对《周易》《尚书》《毛诗》等经典的注释,成为后世经学研究的重要基石;作为杰出的教育家,他广收门徒,传播经学知识,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繁荣;同时,郑玄淡泊名利,一生潜心学术,其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深受后人敬仰。 出身寒门:志于向学的少年 郑玄,字康成,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二年(127 年),卒于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 年),籍贯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高密地处齐鲁大地,自古以来文化昌盛,儒家思想在这里有着深厚的根基。郑玄出身贫寒,父亲仅是一名小吏,但他自幼便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天赋。 郑玄少年时,担任乡啬夫,负责处理乡间的诉讼和赋税事务。然而,他对经学的热爱远远超过了这份差事。在工作之余,郑玄总是手不释卷,勤奋学习儒家经典。他的好学精神引起了当地学者的关注,在他们的鼓励下,郑玄毅然辞去乡啬夫的职务,踏上了求学之路。由于家境贫寒,郑玄没有机会进入正规的学府深造,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四处寻访名师,虚心求教。 求学之路:博采众长的学者 郑玄先入太学学习,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汇聚了众多知名学者。在太学,郑玄师从第五元先,系统学习了《京氏易》《公羊春秋》等经典。第五元先学识渊博,对经学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教导为郑玄奠定了坚实的经学基础。此后,郑玄又跟随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等经典,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学识。 尽管在太学和张恭祖处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但郑玄并不满足于此。他听说扶风马融精通经术,声名远扬,于是决定西行入关,拜马融为师。马融门下弟子众多,且大多是名门望族之后。郑玄初到马融门下时,并没有得到马融的直接教导,而是被安排在弟子们的末位,跟随其他弟子学习。然而,郑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勤奋的态度,逐渐得到了马融的认可。 有一次,马融召集弟子们讨论天文历法问题,遇到了难题。郑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答,令马融和其他弟子们大为惊叹。从此,马融对郑玄刮目相看,开始亲自教导他。在马融门下学习的几年里,郑玄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经学知识,还学会了严谨的治学方法,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注经立说:经学领域的革新者 学成之后,郑玄回到家乡,开始了他的注经生涯。当时,经学领域存在着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之争。今文经学派注重对经典的阐释和发挥,往往掺杂着谶纬迷信思想;古文经学派则强调对经典原文的考证和解读,力求还原经典的本来面目。郑玄不拘泥于门户之见,他融合了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的长处,对经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注释。 郑玄注经,注重文字训诂和名物考证,力求准确地解释经典的含义。他在注释过程中,广泛引用各种文献资料,对经典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答。同时,郑玄还注重经义的贯通,将不同经典之间的内容相互印证,使经义更加清晰明了。他的注释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经典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郑玄的代表作有《毛诗笺》《三礼注》等。《毛诗笺》对《诗经》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纠正了前人注释中的一些错误,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三礼注》则对《周礼》《仪礼》《礼记》进行了全面的注释,使这三部经典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郑玄的这些著作,对后世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经学研究的重要经典。 讲学授徒:文化传承的践行者 在注经的同时,郑玄还广收门徒,讲学授徒。他的门下弟子众多,来自全国各地。为了满足弟子们的学习需求,郑玄经常举办大规模的讲学活动。在讲学过程中,郑玄不仅传授经学知识,还注重培养弟子们的品德和治学态度。他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弟子们。 郑玄的讲学风格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他善于运用比喻和实例,将复杂的经学问题讲解得通俗易懂。弟子们对他的讲学赞不绝口,纷纷以能成为他的弟子为荣。在郑玄的培养下,许多弟子成为了著名的经学家和学者,他们在各地传播经学知识,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乱世坚守:心怀天下的智者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郑玄虽身处乱世,但他始终心系国家和百姓。他多次拒绝了朝廷的征召,不愿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然而,当国家面临危机时,郑玄又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国家和百姓出谋划策。 黄巾军起义爆发后,郑玄所在的地区也受到了战乱的影响。为了保护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郑玄组织当地百姓修筑城墙,加强防御。同时,他还运用自己的智慧,与黄巾军进行谈判,成功地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建安五年(200 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对峙。袁绍为了争取郑玄的支持,派人邀请他到军中任职。郑玄为了避免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多的灾难,勉强答应了袁绍的邀请。然而,在前往袁绍军营的途中,郑玄因病去世,享年 74 岁。 后世影响:经学传承的丰碑 郑玄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郑玄的经学思想成为主流,被广泛传播和应用。隋唐时期,郑玄的注释被列入官方的经学教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宋元明清时期,虽然经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发生了一些变化,但郑玄的著作依然是学者们研究经学的重要参考。 郑玄不仅在经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治学态度和品德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严谨治学、博采众长、淡泊名利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而努力奋斗。 郑玄以其卓越的才华、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在中国古代经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真理,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