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鸿烈[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河南濮阳市濮阳县人物 孙鸿烈,1932年1月31日出生于河南濮阳,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孙鸿烈是中国著名地理学家和资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濮阳人。他长期致力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与区域开发研究,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等领域成果丰硕,为中国资源科学发展和生态系统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孙鸿烈于1932年1月31日出生于北平(现北京市)丰盛胡同。父亲孙建初是中国石油地质学家,探明并组织开发了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玉门油田,被誉为“中国石油之父”。受父亲工作影响,“七七事变”前,孙鸿烈一家随地质调查所迁往南京,后又迁至四川,1940年后到甘肃。 孙鸿烈在甘肃酒泉生活了六年,就读于河西中学附小、西北师范附中,从小学三年级读到初中二年级。之后随父亲迁到兰州,完成了初三到高三的学业。1950年,因父亲工作调动,他随父搬回北京,并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学习土壤学。 求学与工作初期 1954年,孙鸿烈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毕业,留校任教,在土壤教研室担任助教。1957年,他考入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攻读副博士研究生。当时正值中苏合作考察黑龙江流域,孙鸿烈前往黑龙江北部参与实地考察。他在过去东北零散土壤资料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考察结果,绘制了中国第一幅东北土壤图,还编著了《东北自然地图集》,并从土壤分类中细分出更适于农作物种植的“黑土”,为指导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1年,孙鸿烈进入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开启了他在自然资源考察领域的征程。他的第一个工作便是进藏考察,这也为他日后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相关研究埋下了伏笔。 青藏高原科考奠基之路 1972年底,孙鸿烈着手组建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并担任业务副队长。197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正式成立,他出任队长。此后,他先后几十次前往高原开展工作。 1974年到1975年,孙鸿烈带领科考队的生物、地学专业人员,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墨脱县进行考察,这是中国科研工作者第二次对该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1973年至1980年,孙鸿烈参加主持了第一次西藏自治区范围内的综合考察。此次考察意义重大,他主持编著了《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西藏部分)共38部和《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等一系列专著。这些成果系统阐明了青藏高原的地质特征、形成机制与隆起过程,自然环境诸要素的特点、分布规律,高原生物区系组成与演化,以及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在植物分类方面,发现了7个植物新属,300多个新种和1000多个新记录,记录有5766种植物;在昆虫研究方面,发现了20个昆虫新属、400多个新种,还发现了一个新目“缺翅目”。此次考察获得了数以万计的第一手科学资料,填补了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空白。 科研领导与多项成就 1984年至1992年,孙鸿烈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在领导岗位上继续为中国科研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在此期间及之后,他还兼任了众多重要职务,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国际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副主席等,积极参与国内外科研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1988年,孙鸿烈听取了王富洲和高登义关于成立中国探险家协会的汇报后,提出了“科学探险”的概念,确定协会名称为“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并以中国科学院名义向国家科委上报申请文件,该协会于当年底获得批准。 同年,他领导建立了国家级长期生态监测、研究与经营示范网络“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旨在实现对中国各主要生态系统和环境状况的可持续利用,为国家有关资源、环境方面的重大决策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将中国资源环境的研究推向深入阶段。 90年代,孙鸿烈主持“八五”“九五”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和“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使青藏高原领域的研究步入一个新阶段。针对青藏高原,先后共有100部专著和文集出版,相关成果先后获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陈嘉庚地球科学奖等,参加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队员中还产生了16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 晚年持续贡献 2007年至2016年,孙鸿烈担任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顾问委员会主任,主持和领导项目设计与考察的内容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2011年10月21日,他参加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30周年庆典暨“环境变化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到试验站视察指导工作。2012年5月,他到中科院千烟洲站、禹城站实地调研考察。2020年12月10日,孙鸿烈到千烟洲站调研,并参加了千烟洲站科学楼的奠基仪式。 2022年9月1日,孙鸿烈登上CCTV1《开学第一课》舞台,担任“接续奋斗”与“青藏科考的故事”板块的主讲人,向全国观众深情讲述科研探索与不懈奋斗的精神,激励年轻一代投身科学研究。 荣誉与著作 孙鸿烈在科研领域成就卓著,获得了诸多荣誉。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8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9年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获艾托里·马约拉纳—伊利斯科学和平奖。 他著有《西藏的土壤》《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中国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我的科研之路 孙鸿烈口述自传》《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系列丛书等多部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 孙鸿烈以其毕生精力投身于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是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与区域开发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为中国资源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以及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科研精神和成就激励着无数中国科研工作者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