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定公[春秋战国][卫国第24代国君] 河南濮阳市濮阳县人物 卫定公卫臧,姬姓卫氏。卫国第二十四位国君,前588年—前577年在位。 卫定公,姬姓,卫氏,名臧,是卫国第24代国君,卫穆公之子,卫献公之父,于公元前588年至公元前577年在位。其在位期间,卫国面临着复杂的内外局势,他在与卿大夫的权力博弈以及外交事务等方面都有着诸多经历,以下是对其生平的详细介绍: 继承君位 公元前589年,卫穆公去世,公子臧继位,史称卫定公。当时的卫国,在经历了此前数代国君的统治后,国内卿大夫势力逐渐崛起,其中孙氏家族尤为突出。孙氏为卫武公之后,世代为卫国世卿,到孙林父继任正卿之时,孙氏在卫国的势力已十分庞大。卫定公即位后,延续了卫国亲近晋国的国策,让孙林父负责对晋外交活动。然而,孙林父却借着出使晋国的机会,用国家公款贿赂晋国执政大臣,企图依靠晋国支持巩固家族在卫国的地位。久而久之,晋国上下对孙林父更为熟悉,而卫定公的影响力则被忽视,孙林父在国内也愈发嚣张跋扈,不把卫定公放在眼中。 与孙林父的矛盾与冲突 卫定公对孙林父的专权跋扈十分不满,但鉴于即位之初公室势力尚不稳固,只能选择隐忍。同时,他也在暗中努力发展公室势力,试图有朝一日能够削弱甚至消灭孙林父家族的势力。公元前584年,卫定公认为时机已到,准备向孙林父发难。但孙林父提前得知了消息,携带家属逃亡到晋国避难。 卫定公随即派人到晋国,请求将孙林父送回卫国,以便对其进行处置。然而,晋国因收受了孙林父大量贿赂,不仅拒绝了卫定公的请求,还给予孙林父优厚的待遇,让其在晋国得以安稳生活。这一结果使得卫定公与孙林父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也让卫定公对晋国的做法感到不满,但由于卫国国力远不及晋国,他也只能暂时忍耐。 被迫恢复孙林父职位 公元前577年春,卫定公出访晋国。晋厉公强行要求卫定公接见流亡在晋国的孙林父,卫定公出于对孙林父的厌恶,拒绝了这一要求。同年夏天,卫定公回国后,晋厉公派郤犫将孙林父送回卫国,让卫定公恢复其正卿职位,并威胁若不答应,将率领晋军攻打卫国。 卫定公原本坚决不愿恢复孙林父的职位,他对孙林父的怨恨已久,且不想在晋国的胁迫下妥协。但在关键时刻,卫定公的夫人定姜力劝他以国家为重。定姜指出,孙林父是卫国先君同宗之卿的后代,背后又有晋国支持,如果卫定公坚持不接纳,卫国将面临晋国的征伐,很可能会导致亡国之灾。卫定公经过权衡,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最终无奈地接见了孙林父,并恢复了他的职位和采邑。 参与诸侯会盟与战争 卫定公在位期间,卫国作为晋国的盟友,参与了一些诸侯间的会盟和战争。定公三年(前586年),他与诸侯盟于虫牢(今河南封丘北)。此次会盟可能是为了巩固各国之间的联盟关系,共同应对外部威胁或协调内部矛盾。定公五年(前584年),又与诸侯盟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一说今河北大名东南),重申“虫牢之盟”。这显示出卫国在当时的诸侯体系中,试图通过参与会盟来维护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同时也遵循着与晋国等国的联盟约定。 定公十一年(前577年),卫定公还参与了与晋、鲁、齐、宋、郑、曹、滕等国联军伐秦国的行动。这场战争可能是由于秦国的某些行为威胁到了晋国及其盟友的利益,卫国作为晋国的追随者,出兵参与了此次军事行动,展现了其在外交上对晋国的支持。 立储与去世 卫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77年),卫定公患病。他让孔成子、宁惠子拥立自己的妾敬姒的儿子衎为太子。同年十一月,卫定公去世,太子衎继位,是为卫献公。卫定公去世时,夫人定姜哭丧后休息,看到卫献公在丧礼上并不悲哀,心中十分失望,甚至气得连水都不喝。她叹息说卫献公将会使卫国败亡,还感慨自己没能让贤明的子鲜(卫献公的弟弟)主持国家。大夫们听到这番话后,无不感到恐惧。而孙林父也因为此事,意识到卫国局势可能不稳,从此不敢把贵重宝物放在卫国都城,全部放到他的封邑戚地去了,同时更加注重与晋国大夫们搞好关系,以保障自己家族的安全和利益。 历史评价与影响 卫定公在位的12年里,面临着卿大夫势力坐大的国内局面和强国环伺的外部环境。他试图加强公室权力,打压孙林父,虽有一定的决心,但最终因晋国的干预而未能成功,反映出当时卫国在政治上对晋国的依赖以及国力弱小的无奈。 在外交方面,他遵循卫国传统国策,亲近晋国,参与诸侯会盟和战争,使卫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与各国的关系,保持了在诸侯中的地位,但也未能摆脱晋国的控制,成为晋国在中原争霸中的追随者。 卫定公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所立的卫献公即位后,因其暴虐残虐的性格,引发了卫国新的政治动荡,也进一步影响了卫国后续的发展走向。而卫定公与孙林父之间的矛盾,以及夫人定姜在其中的作用等一系列事件,也成为了卫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政治、社会状况提供了典型案例。 总体而言,卫定公是春秋时期一位处于复杂政治局势中的卫国国君,他的生平经历是当时卫国乃至整个东周诸侯政治的一个缩影,展现了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诸侯国国君在权力博弈、外交周旋等方面的种种努力与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