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长孙皇后。 李治生于贞观二年(628年),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后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李治即位。 李治即位之初,由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共同辅政,李治尊礼二人,恭己以听,使得“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永徽六年(655年)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显庆二年(657年)建都洛阳,称“东都”,采取移都就食的措施解决粮食问题。在辅政大臣相继去世后,李治独断专行,拒谏饰非,“中外以言为讳,无敢逆意直谏”,致使忠良胁肩、奸佞得志,史称“前贤为,后愚废” ;同时大兴土木,劳役繁重,使得“万姓厌役,呼嗟满道”, “天下莫不失望”。显庆五年(660年)以来,常头晕目眩,难以理政,便让武皇后参政。 李治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百济(660年)、高句丽(668年),使唐朝版图达到最大。然自咸亨元年(670年)以来,安西四镇、吐谷浑等地区相继被吐蕃攻占,唐朝在西域的版图衰退;同时兵败于新罗,丢失朝鲜半岛; 又听信谗言杀害归降的东突厥可汗阿史那伏念,导致东突厥叛唐独立,建立后突厥汗国,连年侵犯唐朝边境。 683年12月27日,李治驾崩于洛阳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勤勉治国的守成之君、唐朝版图的扩张者、推动文化繁荣的帝王——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公元628年7月21日—公元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祖籍陇西成纪。他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亲是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李治出生于唐都长安东宫的丽正殿。贞观五年被封为晋王,贞观七年遥领并州都督。他幼时跟随著作郎萧德言学读《孝经》,得到唐太宗的赞美。贞观十年,母亲文德皇后去世,唐太宗为表示对李治的优待宠爱,任命他为右武候大将军。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准备发动政变,事情败露后被废黜。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曾有意立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太子,遭到朝中大臣反对,长孙无忌等人推选李治。李泰以李元昌之死警告李治,被唐太宗知晓后,放弃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在长孙无忌等人支持下,立李治为太子,将李泰软禁北苑。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命李治监督国政。李世民出发前命开府仪同三司高士廉摄太子太傅,与刘洎、马周等人共同辅佐太子,并告诫李治治理帝国最重要的事是选贤任能,奖罚得当,大公无私。同年十月,李治亲自迎接李世民得胜归朝。十二月,李世民生疮化脓,李治亲自给父亲吸脓,扶住车辆步行,一连护送好几日。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的翠微宫。六月一日,李治继位。他即位后继续执行唐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任用长孙无忌、褚遂良辅政,使永徽年间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史称“永徽之治”。 永徽元年,李治召见朝集史,让他们积极上疏谏言,还每天召刺史十人入宫,询问民间疾苦以及地方治理的成绩。同年六月,唐高宗派郎将高侃进攻东突厥,大败突厥,俘虏车鼻可汗阿史那斛勃,九月四日,高侃押解车鼻可汗抵达京师,李治下令将他释放,任命他为左武卫将军,把左突厥残余部队安置在督军山,在东突厥故地分设单于都户府、瀚海都护府。 永徽三年正月,吐谷浑、新罗、高丽、百济等国派使节到长安进贡;同年夏,朗州道行军总管赵孝祖大破西南蛮,西南蛮全部归属唐王朝。这一年,高阳公主与驸马房遗爱企图发动政变,次年二月,事情败露,唐高宗下诏处死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赐死元景、巴陵、高阳公主;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蜀王李愔等也受牵连或死或贬。 永徽五年,李治的武昭仪诬告王皇后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使用巫术妖法,李治下令禁止柳氏入宫。七月,李治贬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为遂州刺史,随后,再贬为荣州刺史。中书舍人李义府上表请李治废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为皇后,李治很高兴,赏赐了李义府,不久,又破格提拔李义府为中书侍郎。九月,李治召长孙无忌、李勣、褚遂良、于志宁入内殿,商议改立皇后之事,褚遂良认为皇后没有过错不能罢黜,李治生气,下令将褚遂良逐出。不久后,李勣进宫朝见,李治为改立皇后的事征求他的意见,李勣说立后是陛下的家务事,不需要问外人。李治于是下定决心废王皇后,改立武昭仪。十月十三日,李治下诏贬王皇后、萧淑妃为平民,并将她们的母亲及兄弟,一律开除官籍,流放岭南。十月十九日,文武百官上表请立武昭仪为皇后,李治下诏封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一日,李治命司空李勣携带印信,正式册封武昭仪为皇后。 显庆三年,李治下诏实施新礼仪《显庆礼》。同年四月,洛阳人李奉节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结党营私,李治命监察御史许敬宗与侍中辛茂调查审判。许敬宗拷打韦季方后得到长孙无忌意欲叛变的口供,李治命许敬宗再作细致的查证,许敬宗再次回复长孙无忌叛变属实。四月二十二日,李治下诏剥夺长孙无忌太尉及封爵采邑,出任扬州都督,但软禁黔州,以正一品官位待遇供应饮食。许敬宗又上奏说长孙无忌反叛是褚遂良、柳奭、韩瑗教唆煽动,于志宁也是长孙无忌一党。于是,李治下诏追夺褚遂良的官职爵位,开除柳奭、韩瑗的官籍,免掉于志宁的官职。长孙无忌的儿子驸马长孙冲等,全部开除官籍,流放岭表。褚遂良的儿子褚彦甫、褚彦冲,流放爱州,在中途全被诛杀。 显庆四年六月二十二日,李治下诏将《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将武姓列为第一等,其他全部依照官品作为高低标准,分为九等。七月,李治派御史分别往高州、象州、振州逮捕长孙恩、柳奭、韩瑗,将他们押往京师。七月二十七日,李治命李勣、许敬宗等人再次调查长孙无忌叛乱事件,长孙无忌被逼自杀。随后,李治下诏将柳奭、韩瑗就地处决。长孙无忌、柳奭、韩瑗三家财产没收,近亲全部流放岭南,男子为奴,女子为婢。受长孙无忌一案牵连的官员被贬降的有十三人,从此,朝政大权落入李治和武皇后手中。 显庆五年十月,李治因昏眩头痛症影响政务处理,开始命武则天协助处理国事,此后帝后同治天下,被称为“二圣”。龙朔元年,李治准备御驾亲征高丽,武皇后上疏劝阻,李治下诏接受。龙朔二年七月,李治下诏令远征高丽的刘仁愿、刘仁轨全军前往新罗。刘仁轨未前往新罗,反而发动突袭,一连攻下百济的支罗城、尹城、大山、沙井等反抗军大营,刘仁轨上奏朝廷要求增兵,李治征调淄州、莱州、青州等地的民兵七千人,前往熊津。次年,百济战败,国王逃亡高丽,李治下诏命刘仁轨留下镇守百济故地,刘仁愿、孙仁师等班师回朝。 麟德元年,宦官王伏胜向李治告发道士郭行真,说他出入禁宫为皇后施行祈福避祸的法术。李治大怒召见西台侍郎上官仪,讨论如何处置此事,上官仪提出罢黜皇后。李治命上官仪拟写诏书,左右侍从将此事告知武皇后。随后,武皇后命许敬宗诬告上官仪谋害君王,上官仪被处死,与上官仪交往密切的官员被贬降流放。 李治在位期间,在军事上先后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扩张了唐朝的版图。自公元670年以来安西四镇、吐谷浑等地区相继被吐蕃攻占,后听信谗言导致东突厥叛唐独立。在文化上统一儒学、推崇文学、促进佛道两教并存,同时发展教育、完善科举制度。他还营建东都洛阳,完善法律;经济上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并设常平署平抑物价。外交上,主要使用招抚、和亲政策维持与其他民族或各国的友好关系。 弘道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李治在贞观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群臣上谥号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葬于乾陵。天宝十三年,改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后世对李治的评价褒贬不一,如《旧唐书》评价他是先贤后愚;近代史学家岑仲勉认为李治是庸懦的人,取得成绩是时势造成,不是他自己的力量所致。但不可否认的是,李治在唐朝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统治为唐朝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