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曾用名李旭轮、李轮、武轮,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 唐朝第五位皇帝。 李旦于龙朔二年六月己未日(662年6月22日)出生在长安东内别殿。早年封殷王,此后改封豫王、冀王、相王等。嗣圣元年(684年),中宗李显被废为庐陵王,遂立李旦为皇帝,其母武则天临朝称制,李旦居于别殿,不能过问政事。武则天称帝后,建立武周政权,降李旦为皇嗣。圣历元年(698年)李显恢复太子之位,李旦被降为相王。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后,因为李旦参与了推翻武则天的政变,被封为安国相王,迁太尉。中宗统治时期,政局险恶,李旦皆以恭俭退让而避祸。景龙四年(710年),中宗病逝,韦皇后专权。李旦之子李隆基联合禁军将领发动政变,拥立李旦为帝。先天元年(712年),李旦退位为太上皇,然大政仍自掌,太子李隆基继皇帝位。次年,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同党,始全部归政。开元四年(716年)崩,年55岁,葬于桥陵。 李旦为相王时曾作诗《侍游应制》,此诗现刻于石淙河摩崖上。其一生两次登基为帝,三次让皇位,是中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为后续唐朝的开元盛世创造了条件。继位后,整修纲纪,裁减冗官,使朝政呈现出一派振兴气象,当时人们称赞其:“姚宋当国,邪不如正,朝政颇有贞观、永徽之遗风”。 两度称帝的传奇君主、政治漩涡中的睿智周旋者、唐朝平稳过渡的关键人物 —— 唐睿宗李旦 唐睿宗李旦(公元 662 年 6 月 22 日 — 公元 716 年 7 月 13 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是唐朝的第五位皇帝 。他乃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母亲是一代女皇武则天 。李旦初名李旭轮,一生历经多次改名,先后更名为李轮、武轮,最终又回归李旦之名 。 李旦于龙朔二年六月己未日(公元 662 年 6 月 22 日)出生在长安 。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最小的儿子,他自幼便备受父亲宠爱 。出生不久,李旦就被封为殷王,同时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等职 。成年后的李旦,展现出了谦恭好学的品质,对训诂之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且擅长书法 。 在成长的岁月里,李旦的封爵经历了多次变更 。总章二年(公元 669 年),他由殷王改封为冀王,名字也随之改为李轮 。上元二年(公元 675 年),李轮又被封相王,并担任右卫大将军 。仪凤三年(公元 679 年),李轮升任洛州牧 。到了永淳二年(公元 683 年),李轮再度改名,称李旦,并且再次被封为豫王 。 嗣圣元年(公元 684 年),唐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月七日,武则天废黜唐中宗李显,将其贬为庐陵王 。随后,雍州牧、豫王李旦被拥立为皇帝 。李旦的妃刘氏被册立为皇后,长子李成器被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文明 。然而,李旦这个皇帝当得颇为无奈 。二月十二日,武则天登上洛阳宫武成殿,李旦只能率文武百官给母亲奉上尊号 。仅仅过了三天,二月十五日,礼部尚书武承嗣便拿着正式的册封诏书给李旦行礼,确认其皇帝身份 。但实际上,李旦根本无法参与朝政,被安置在别殿,国家大权完全由武则天代行 。 在武则天的掌控下,李旦开启了傀儡皇帝的生涯 。文明元年(公元 684 年)九月二十一日,在武则天的安排下,李旦下诏追封武则天的五世祖、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等五人为太尉或太师,武氏家族的人也纷纷加官进爵,并且建立了武氏五代祠堂 。武则天的这些举动引起了唐宗室贵戚的强烈不满,英国公徐敬业公开打出反武的旗号,在扬州起兵 。宰相裴炎趁机向武则天建议,称皇帝已经长大,应当还政于皇帝,如此一来叛乱自然会平定 。但武则天却以谋反罪将裴炎斩首于洛阳都亭驿,徐敬业的反叛也很快被镇压 。自此,中央大权更加牢牢地掌握在武则天手中 。 垂拱二年(公元 686 年)正月,武则天下诏,假意要把政权交还皇帝李旦 。李旦深知母亲的心思,上疏辞让 。武则天顺水推舟,再度临朝,继续代行皇帝职权,并于正月二十日大赦天下 。垂拱三年(公元 687 年)正月二日,李旦封皇子李成义(李捴)为恒王、李隆基为楚王、李隆范(后更名为李范)为卫王、李隆业(后更名为李业)为赵王 。 垂拱四年(公元 688 年),武承嗣派人在一块白色石头上凿出 “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八字,献给武则天 。武则天欣喜不已,将这块白石命名为 “宝图”(后改称天授圣图),并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五月十一日,武则天下诏,要前去洛水叩谢水神,并亲自接受 “宝图” 。十二月二十五日,武则天前往洛水叩拜,唐睿宗李旦及皇太子李成器都作为随从 。当时,文武百官、各蛮夷酋长都按照方位序列站立,共同参加了这场盛大的 “拜洛受图” 大典 。 在举行洛水水神祭祀的前十天,黄国公李撰伪造李旦的诏书下达给琅玡王李冲,称李旦被软禁,盼望各亲王前来营救 。李冲也伪造了一份皇太后要将李姓皇族政权转移到武姓手中的诏书 。李冲、李贞借此鼓动各亲王起兵反叛,但最终兵败被杀 。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纪王李慎、江都王李绪、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众多李唐宗室成员,或被逼自杀,或被斩首于市曹,或死于流放途中 。李唐宗室在这一时期遭受了沉重打击 。 载初元年(公元 690 年)九月三日,侍御史傅游艺率领关中百姓九百多人上表朝廷,请求废除唐王朝,建立周王朝,还建议现任皇帝唐睿宗李旦改姓武 。武则天虽不准许,但提拔傅游艺为给事中 。此后,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长,乃至僧尼、道士,共六万余人纷纷上疏,请求太后称帝 。在这种局势下,唐睿宗李旦也不得不上表,请求改姓武 。九月七日,皇太后武曌批准了唐睿宗李旦及文武百官的请求,开始准备称帝 。九月九日,武则天赦免天下,正式建立周王朝,改年号为天授 。九月十二日,武则天获尊号 “圣神皇帝”,唐睿宗李旦被罢黜,改称 “皇嗣”,赐姓武,恢复旧名 “轮”,姓名变为武轮 。此后,李旦迁居东宫,一切礼仪比照皇太子规格 。 成为皇嗣后的李旦,日子依旧艰难 。天授二年(公元 691 年),凤阁舍人张嘉福发动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疏武则天,请求封魏王武承嗣为皇太子 。宰相岑长倩、格辅元因反对变易皇嗣,被诬告谋反,于十月十二日惨遭诛杀 。李昭德上奏,向武则天陈述皇嗣是陛下的儿子,陛下建立帝国是要传给子孙,侄儿不应成为继承人,自古以来,从未听说侄儿当天子会给姑妈兴建太庙的 。若帝国传给武承嗣,先帝将再也无法享受祭祀香火 。武则天觉得有理,最终接受了这一建议 。 长寿二年(公元 693 年),李旦遭遇了人生的重大变故 。宫女韦团儿诬陷李旦的正妃刘氏和侧妃德妃窦氏,称她们祈求鬼神,施法诅咒武则天 。十一月二日,两妃前往嘉豫殿参见武则天,退出后,武则天派人将两人诛杀,并把尸首埋在宫中 。面对如此惨祸,李旦不敢触怒武则天,在她面前神色如常 。后来,韦团儿还想进一步陷害李旦,有人将内情报告给武则天,武则天下令诛杀了韦团儿 。同年十二月,武则天将睿宗之子全部降位,皇孙李成器为寿春王,恒王李成义为衡阳王,楚王李隆基为临淄王,卫王李隆范为巴陵王,赵王李隆业为彭城王 。 同年一月二十四日,前任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被揭发秘密去见皇嗣李旦,结果被腰斩于市 。此事之后,武则天下令三公九卿以下的官员都不准晋见李旦 。这一年,还有人检举李旦想要谋反,武则天命令御史中丞来俊臣调查李旦的左右侍从 。左右侍从都忍受不了酷刑,打算招认 。关键时刻,太常工人安金藏向来俊臣哀号说:“你既不相信我的话,我就把心挖出来,证明皇嗣绝对没有谋反 。” 说完,他拿起佩刀,剖开自己的腹部,五脏流出,鲜血满地 。武曌得知后,命御医救下了他,并且相信了李旦没有谋反,命来俊臣停止了调查 。 神功元年(公元 697 年),来俊臣又准备诬陷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皇嗣李旦与庐陵王李哲(李显)准备阴谋叛乱 。然而,还未等他有所行动,其罪行就被太平公主等揭发,武则天遂下令逮捕来俊臣 。六月三日,来俊臣被斩首 。 圣历元年(公元 698 年),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密谋想得到太子之位,不断通过大臣提醒武则天天子之位应该由同姓之人继承,武则天犹豫不决 。狄仁杰劝说武则天宝座应该由儿子继承,这样才能与先帝共享子孙香火,并建议武则天召回被安置在房州的李显 。内史王及善也给出了同样的建议 。武则天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政权归还给李氏 。三月九日,武则天派职方员外郎徐彦伯前往房州迎接李显及其妻儿 。三月二十八日,李显返回洛阳 。李显回朝后,李旦数次称病不朝,请求将继承人的位置让给庐陵王李显,武则天批准 。九月十五日,李显被册封为皇太子,大赦天下 。 圣历二年(公元 699 年),武则天将皇嗣李旦改封为相王,并将名字由武轮改回李旦 。李旦兼领太子右卫率,后又遥领安北大都护 。武则天忧虑李武两家的关系,为了调解李氏与武氏的矛盾,召集两族子弟,在明堂盟誓,要两族和睦共处 。李旦与皇太子李显、太平公主一同参与了盟誓 。 长安元年(公元 701 年),突厥默啜可汗率军南侵,李旦被任命为天兵道元帅,统率诸军抵御突厥 。不过,他并未实际领军出征,只是名义上的唐军主帅 。不久,突厥退兵,李旦又担任左、右羽林卫大将军 。长安二年(公元 702 年),突厥进犯并州,李旦被任命为并州牧,并充任安北道行军元帅 。长安三年(公元 703 年),任命相王李旦为雍州牧 。长安四年(公元 704 年),武则天命姚元之(姚崇)代理相王王府长史 。 神龙元年(公元 705 年),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诛杀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逼迫武则天禅位于李显(唐中宗) 。当时,李旦统率南衙(政府)卫军,逮捕凤阁侍郎韦承庆、同章平事房融、司礼监崔神庆等张氏党羽下狱 。正月二十五日,李显登基称帝,加授相王李旦称号安国相王,升任太尉(三公之一),兼同凤阁鸾台三品(宰相) 。二月二十一日,相王李旦辞去太尉及宰相职位 。唐中宗又欲立李旦为皇太弟,李旦坚决辞让 。 景龙元年(公元 707 年)七月,太子李重俊兵变失败,李旦再次遭受诬陷 。右台大夫苏珦调查太子李重俊事件时,被告中有人在口供中提到了相王李旦 。苏珦替李旦辩护,李显没有追问 。然而,兵部尚书宗楚客不停设计陷害李旦,命侍御史冉祖雍诬告相王与太平公主 。好在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萧至忠等人谏言,李显才停止了调查 。 景龙四年(公元 710 年)六月初二,唐中宗驾崩 。遗诏封温王李重茂为太子,韦皇后主持朝政,相王参政,辅佐幼主 。六月四日,韦皇后召集文武百官,正式发布唐中宗驾崩的消息,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改元唐隆,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摄政,大赦天下,擢升相王李旦为太尉(三公之一) 。韦太后派亲信控制南北衙禁军以及尚书省诸司,大肆网罗党羽,准备效法武则天 。 在这危急时刻,李旦的儿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 。他们率领禁军诛杀了韦太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 。六月二十三日,少帝李重茂让位于相王李旦 。李旦在众人的拥戴下,第二次登上皇位 。李旦复位后,听取姚崇等大臣的建议,在内政上革除弊政,休整纲纪,拨乱反正,朝政呈现出一派振兴之气 。在对外政策上,采取和亲、招抚政策,同时设立节度使稳定边境 。在文化上,李旦尊孔祭孔 。司马光赞这个时期 “复有贞观、永徽之风” 。 李旦在位期间,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局面 。太平公主在唐隆政变中立下大功,权势极大,她与太子李隆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先天元年(公元 712 年),彗星出现,太平公主指使术士向李旦进言,称彗星出现意味着除旧布新,暗示应更换太子 。李旦却认为这是让位于太子的征兆 。同年八月,李旦让位于皇太子李隆基,称太上皇 。李旦成为太上皇之初仍掌权,后太平公主欲发动政变,玄宗杀太平公主一党后,李旦发诏书称还政玄宗,迁居百福殿 。 开元四年(公元 716 年 7 月 13 日),李旦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他的庙号为睿宗,葬于桥陵 。谥号最初为大圣贞皇帝(《新唐书》称大圣真皇帝),后经改谥增谥,为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在文学上也有一定成就,著有《睿宗集》 。 后世对唐睿宗李旦的评价褒贬不一 。《新唐书》称赞他为人谦恭、有诚心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孙甫认可李旦的功绩,认为他懂得权衡,有大局观 。但北宋学者石介、张唐英却认为,李旦执政期间,朝纲混乱,纵容太平公主等人乱政,以致于法纪废弛,是个庸主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李旦在唐朝复杂的政治局势中,以其独特的智慧和隐忍,两次登上皇位,在关键时期对唐朝的平稳过渡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的一生,见证了唐朝从高宗时期到武则天称帝,再到李唐复国的风云变幻,成为唐朝历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