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初名淳,后改名纯,唐顺宗李诵长子,唐德宗李适的孙子。中国唐朝第十二位皇帝[除去唐殇帝](805年—820年在位)。 李纯少年时胸怀大志,常翻阅历朝实录。贞元四年(788年),封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四月,被册立为皇太子,同年八月在“永贞内禅”后即位为帝。他继位以来,注意树立良好的政治风气,鼓励大臣直言极谏,自己则虚心纳谏。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元和年间,敢于直言直谏的大臣大为增加,形成了贞观、开元以来从未有过的良好的政治空气。同时,李纯利用德宗以来积蓄的财力,重用主张裁抑藩镇的大臣杜黄裳、武元衡、李吉甫与裴度等人,审时度势,坚决用兵,取得了较大的胜利。李纯晚年喜好神仙,要求天下方士为他合长生药,而多服金丹,使性格转向躁急,身边宦官多有获罪者。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纯为宦官陈弘志等人谋杀,享年四十三岁。谥号圣神章武孝皇帝,庙号宪宗。葬于景陵。大中三年(849年),加谥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李纯改革弊政,平定藩镇,加强了皇权,开创“元和中兴”,在形式上将唐帝国重归一统,被誉为唐代的“中兴之主” 。此外,他重视文教,倡导文学,还促成了元和文坛的繁荣。 唐宪宗李纯(778年3月17日—820年2月14日),唐朝第十一位皇帝,籍贯长安(今陕西西安)。他是唐德宗李适之孙、唐顺宗李诵长子,以励精图治、削平藩镇、开创“元和中兴”闻名,被后世誉为“中兴之主”。其个性刚毅果决,善于纳谏,重用贤能,但晚年迷信道教丹药,最终因宦官弑杀而亡。以下为详细生平与事迹: 早年经历与继位背景 李纯生于长安宫中,幼年聪慧机敏。六七岁时,祖父德宗曾将他抱于膝上问:“你是谁家的孩子?”他答:“第三天子。”因其祖父为皇帝,父亲为太子,自居第三,德宗惊异其早慧,对其格外宠爱。贞元四年(788年),年仅11岁的李纯被封为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顺宗因中风失语,宦官集团联合藩镇势力发动“永贞内禅”,李纯被立为太子,改名李纯,同年八月即位,时年28岁。 削藩大业与元和中兴 李纯即位后,以恢复中央集权、平定藩镇割据为核心目标。他吸取前朝教训,采取“先易后难、分化瓦解”的策略,重用杜黄裳、裴度、李绛等贤臣,展开了一系列削藩战役: 西川刘辟之乱(806年):西川节度副使刘辟自立为留后,李纯派高崇文、李元奕率军讨伐,仅数月即平定叛乱,刘辟被斩首,朝廷重掌西川。 镇海李琦之乱(807年):镇海节度使李琦反叛,李纯果断派兵镇压,李琦被部将擒杀,江南重归朝廷控制。 淮西吴元济之役(814-817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蔡州,李纯以裴度为相,启用李愬为将。817年冬,李愬雪夜奇袭蔡州,生擒吴元济,此战成为削藩关键转折。 淄青李师道之乱(818-819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表面归顺,暗中勾结淮西。李纯派田弘正、李愬等合力围剿,李师道被部将刘悟所杀,淄青十二州归附朝廷。 至元和十四年(819年),全国藩镇或归顺、或平定,唐朝中央权威大幅恢复,史称“元和中兴”。 政治改革与用人策略 李纯在削藩的同时,推行多项政治经济改革: 整顿财政:改革江淮盐税,清查隐户,增加国库收入,为削藩提供财力支持。 抑制宦官:虽早年依靠宦官上位,但执政后限制宦官权力,曾言:“吐突承璀(宦官)不过家奴,除之如拔一毛。” 重用贤相:杜黄裳、裴度、李绛等名相主导朝政,形成“君臣同心”局面。李纯常与宰相议政至深夜,史载其“勤政不倦”。 科举取士:选拔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才,促进文化繁荣,韩愈虽因谏迎佛骨被贬,仍得李纯重用。 晚年迷信与暴毙之谜 李纯晚年逐渐骄矜,迷信道教长生之术。元和十三年(818年),他下诏广求方士,服用丹药,性情暴戾,常斥责宦官。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李纯暴崩于大明宫,享年43岁。官方称其死于丹药中毒,但野史记载为宦官陈弘志、王守澄等人弑杀。其暴毙引发朝局动荡,太子李恒(唐穆宗)继位后,宦官势力再度膨胀,成为晚唐痼疾。 婚姻与家庭 李纯的婚姻关系特殊:其妻郭氏为郭子仪孙女,母亲升平公主为代宗之女,故郭氏辈分高于李纯(郭氏为顺宗表妹)。两人育有长子李宥(即唐穆宗)。郭氏家族势力庞大,李纯虽对郭氏礼遇,但晚年因太子之争与郭氏矛盾加深,间接影响其身后政局。 历史评价与争议 李纯是唐朝中期最具作为的皇帝之一,其削藩成就仅次于太宗、玄宗。史家赞其“刚明果断,能用忠谋”,但也批评其晚年“信仙好佛,自毁长城”。他未能彻底解决宦官专权问题,为唐朝覆灭埋下隐患。其死亡真相至今成谜,一说为宦官弑君,一说为丹药致命,但无论何种原因,李纯的早逝标志着“元和中兴”的终结,唐朝再未恢复盛世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