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襄[公元1876年-1965年] 天津市南开区人物 王襄生于1876年12月31日,卒于1965年1月31日,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天津。他是中国现代金石学家、甲骨学家,为中国的金石、甲骨学研究,特别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 王襄自幼聪慧好学,七岁随兄长入私塾,十一岁改入樊氏私塾。他对小篆、古书有着浓厚兴趣,曾师从王守安。1910年,王襄在北京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矿科毕业,1913年又毕业于天津民国法政讲习所政治经济科。此外,他还曾在四川川北盐务局拜心意拳大师宝鼎为师学习武术和内功十三段,并参与宝鼎内功十三段书籍的校核工作。 1898年,古董商范寿轩告知王襄,在河南见到一种刻有古代文字的“龙骨”,王襄和孟广慧听闻后很感兴趣,催促范寿轩前往收购。1899年,范寿轩带着收购的龙骨回到天津。王襄仔细研究这些龙骨,发现它们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认定其为殷墟故物,是殷商占卜时所用之物,上面的刻字是占卜的结果。王襄和王懿荣基本同时,是我国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鉴定和购买者之一。不过王懿荣1900年自杀殉国,未留下相关论述,而王襄不仅有鉴定、购买甲骨之功,还有著述传世。 王襄在甲骨文研究方面成果丰硕。1920年,他出版了《簠室殷契类纂》,这是甲骨学史上的第一部字汇,初版时释字873个,1929年增订再版时释字957个。该书按《说文解字》的部首排列文字,摹书甲骨文,并举出卜辞辞例,使读者能了解甲骨文结构特点,探求卜辞所反映的历史内容。1925年,他又出版了《簠室殷契征文》,公布了自己收藏的五千多篇甲骨中的精品,共著录文字1125条,以贞卜事项分为天象、地望、帝系等十二类,将甲骨文字所载内容分门别类排比著述,王襄是第一人。此外,他还著有《簠室殷契征文附考释》《殷代贞史待征录》《殷墟书契待问篇录本》等多部甲骨文研究专著。 除甲骨文研究外,王襄在金石、陶器和简策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主要专著有《毛公鼎释文》《滕县汉石刻画记》《三体石经考录本》《古镜写影》《宋钱志异录》等。在古陶研究方面,有《古陶今释》《古陶残器絮语》;在简策研究方面,有《流沙坠简勘误记》;他还著有《秦前文字韵林》,对秦前文字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王襄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成就斐然,还十分注重对甲骨文的保护。1934年,王襄由湖北回天津时,甲骨在托运中险些丢失,经辗转查找五十多天,才在张家口站找回。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襄失业在家,生活拮据,但他坚决拒绝将甲骨卖给日本人。抗战胜利后,北京藻玉堂书店的老板和几个高校负责人纠缠他一个多月,欲购买其收藏的甲骨,也被他一口回绝。他认为甲骨是祖国的瑰宝,不能让其流失异邦,以免国人将来研究困难。1953年,王襄出任天津文史馆馆长,他将毕生搜购珍藏的甲骨文全部献给了国家。 王襄在文化传承和教育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任淑修小学校校长、崇化学会讲师,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知识。1959年,天津市书法研究会在天津市文史馆成立,他出任首任会长,直至逝世,为推动天津的书法艺术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他还与李叔同早有交往,李叔同出家后曾赠他“慈悲”两字及佛偈内容的对联。 王襄的一生,是为中国金石学、甲骨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对甲骨文的发现、研究与保护,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弘扬,为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依据。他的著作和研究成果,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后世的甲骨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襄先生作为中国现代甲骨学的先驱之一,其功绩将永载史册,为后人所铭记和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