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毅先[公元1898年-1939年,抗日英烈] 河南许昌市襄城县人物 朱毅先(1898年—1939年03月21日)南京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毕业。河南襄城人。国民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肄业,中央陆军步兵学校校官研究班毕业。历任国民军排长、连长、参谋,国民革命军营长,第三十四集团军暂编第四旅中校团副、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战区第七游击纵队少将副司令。1939年3月21日在河南新乡与日军作战中牺牲。 朱毅先(1898—1939)是河南许昌襄城县紫云镇朱庄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战区第七游击纵队少将副司令,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抗日英烈。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出身与求学经历 朱毅先出生于耕读之家,家境相对殷实。其爷爷是私塾先生,在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他自幼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青年时期的朱毅先,目睹了中国在列强侵略和军阀混战下的国势衰微,百姓生活困苦,内心逐渐萌生了救国救民的理想。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毅然弃文从武,考入南京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后称黄埔军校第二期)。在军校中,他刻苦学习军事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军事训练,努力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毕业后,他又进入中央陆军步兵学校校官研究班深造,系统地学习了现代军事理论与战术,为其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军事生涯初期 从军校毕业后,朱毅先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先后担任国民军排长、连长、参谋等职。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严谨的治军态度,逐步得到晋升。他治军严明,对待士兵要求严格,同时又关爱下属,深受士兵们的爱戴。在北伐战争中,朱毅先率部参与了多次战斗,作战果敢,屡立战功,崭露头角,逐步晋升至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四集团军暂编第四旅中校团副、团长等职。 投身抗日战场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朱毅先临危受命,调任第一战区第七游击纵队少将副司令,驻防豫北新乡一带。当时,日军已占据黄河以北大片国土,豫北地区局势严峻。朱毅先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以“铁血报国”为志,决心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保卫祖国的领土和人民。 朱毅先率领的第七游击纵队,虽然装备简陋,兵力相对较少,但他们凭借着对祖国的热爱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以游击战术频繁袭扰日军交通线与据点。他们神出鬼没,让日军防不胜防,有效地牵制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成为中原敌后战场的一支重要抗日力量。在多次与日军的小规模战斗中,朱毅先指挥有方,带领部队取得了不少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信心,也让日军头疼不已。 荆隆宫之战壮烈殉国 1939年3月,日军为了报复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八师独立第二十七旅刘汝珍部第六七九团第二营对长垣城的收复以及对其运输军用物资车辆的袭扰,第十四师团司令部决定对封丘境内黄河以北的中国军队施以“破摧”打击。3月21日夜,日军矢野支队2000余名日军从齐亦集出发,突袭荆隆宫国军第一战区第七游击纵队驻地。 朱毅先提前探知敌情,迅速组织部队迎击来犯之敌。他率部依托河堤工事,与日军展开了殊死阻击。战斗异常激烈,日军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疯狂地向中国军队阵地发起进攻。朱毅先身先士卒,始终坚守在前线,指挥部队顽强抵抗。他不顾个人安危,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激励着士兵们奋勇杀敌。 在激战中,朱毅先身中数弹,但他依然咬牙坚持,不肯退下火线。部属见他伤势严重,纷纷劝其暂避,他却厉声喝道:“此正我杀敌报国之时,岂可复失!”。随后,他简单地包扎了伤口,又继续投入战斗,亲自操枪射击,一连打死数名日本兵。 然而,日军的火力越来越猛烈,子弹和炮弹如雨点般落在中国军队阵地上。最终,朱毅先不幸再次中弹,头部重伤,壮烈殉国,年仅41岁。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铁血报国”的誓言,展现了一名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和高尚气节。 身后之事 朱毅先殉国后,其遗体被运回襄城,安葬在朱庄村朱氏祖茔中。英雄遗体归乡之时,沿途百姓自发前来送行,队伍从县城一直绵延至墓地,人们以悲痛的心情送别这位抗日英雄,表达对他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国民政府追认其忠烈,灵位供奉于抗战烈士祠。1939年11月17日,国民政府下发《指令》,对于为朱毅先请恤“准如所拟给恤”;1947年10月,由国防部部长白崇禧签发《恤亡给予令》,规定“照高一级给恤”,以示对朱毅先御敌殉国的哀悼和表彰之情。 2015年8月24日,国家民政部将朱毅先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的事迹被载入《襄城县志》与《河南抗战史》,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今,在襄城烈士陵园内,朱毅先的塑像巍然矗立,供后人凭吊。每逢清明等节日,许昌、新乡等地民众会自发前往祭奠,以“首山巍巍,汝水泱泱”之辞,告慰英灵,缅怀他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朱毅先将军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日战歌。他的爱国精神和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