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吴伯涵

革命烈士

吴伯涵

吴伯涵[公元1898年-1930年,革命烈士] 河南信阳市固始人物
### 吴伯涵:豫东南革命火种的播撒者与守护者(1898—1930)

在河南固始县的革命史册中,吴伯涵的名字如同一颗过早陨落却光芒炽热的星辰。这位生于清末、牺牲于土地革命烽火中的革命烈士,以短短32年的生命,在豫东南大地播撒革命火种,组织农民武装,参与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早期斗争,用热血践行了对信仰的忠诚。

#### 一、贫寒出身与觉醒之路(1898—1926)
1898年,吴伯涵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南部一个偏远山村(今属固始县陈淋子镇一带)。时值清末,列强环伺,清廷腐朽,豫东南地区灾荒连年,苛捐杂税繁重,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吴伯涵家中世代务农,父母早逝,由兄长抚养长大,幼年时仅在乡塾读过两年书,便因家贫辍学,扛起锄头下地劳作。

苦难的生活并未磨灭吴伯涵的求知欲。劳作之余,他常向村中识字的老人请教,偷偷阅读进步书刊。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思想、新文化的浪潮波及固始,一些在外求学的青年学生返乡传播反帝反封建思想。吴伯涵在与他们的接触中,第一次听闻“平等”“自由”“共产主义”等概念,逐渐意识到:农民要摆脱苦难,不能仅靠单打独斗,必须联合起来,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

1924年,吴伯涵经人介绍,到固始县城一家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几位秘密从事革命活动的进步青年,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他白天干活,夜晚则在油灯下抄写革命文章,将传单悄悄塞到顾客的货袋中。1926年,经中共固始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介绍,吴伯涵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固始县早期党员之一。入党后,他奉命回到家乡,以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开展农民运动。

#### 二、点燃豫东南农运烽火(1926—1928)
1926年秋,北伐战争节节胜利,革命形势高涨。吴伯涵在家乡秘密串联,发动农民建立“兄弟会”“农友社”等组织,提出“抗租抗息”“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他利用乡村集市、庙会等场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革命道理:“地主的田,也是咱们祖辈开垦的,凭啥他们坐享其成?咱们要像广东、湖南的农民一样,拿起家伙,自己当家做主!”

固始南部与湖北黄安(今红安)、麻城接壤,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后,革命火焰迅速向豫东南蔓延。吴伯涵深受鼓舞,于1927年冬组织了固始县第一次农民武装暴动——“张庄暴动”。他带领300余名农友,手持锄头、扁担、土枪,深夜突袭当地恶霸地主张老五的庄园,缴获粮食300余石,分给贫苦农民。暴动虽因装备简陋、缺乏经验而很快被地主民团镇压,但却揭开了固始农民武装斗争的序幕。

1928年春,吴伯涵转移至固始、商城、潢川三县交界的山区,继续发展党组织和农民武装。他吸取暴动失败的教训,提出“隐蔽发展、积蓄力量”的策略,在各村建立党小组,培养了一批骨干分子。至1928年底,他领导的党组织已在固始南部发展党员50余人,农会会员达2000余人,为后来的武装斗争奠定了群众基础。

#### 三、参与创建鄂豫皖苏区(1929—1930)
1929年,鄂豫皖边区爆发商南起义(立夏节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吴伯涵奉命率固始农民武装配合红军行动,参与了攻打商城县城、肃清地主民团的战斗。他熟悉当地地形,多次带领红军小分队奇袭敌人据点,被誉为“固始活地图”。

同年秋,固始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吴伯涵当选为县苏维埃委员兼军事部长,负责组建地方红军和赤卫队。他提出“每村一哨,每乡一连”的扩军方案,短短三个月内便组建了5个赤卫大队,共2000余人,配备土枪、大刀、长矛等武器。这些地方武装配合红军主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豫东南根据地的第一次“会剿”,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在根据地建设中,吴伯涵注重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他亲自带领工作组深入乡村,丈量土地,按“人口多少、劳动力强弱”分配田地,使数万贫苦农民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农民们感激地说:“吴部长给咱们分了田,咱们要拿起枪杆子保卫它!”许多分到土地的农民踊跃参加红军,固始县成为鄂豫皖根据地重要的兵源地之一。

1930年春,鄂豫皖红军改编为红一军,吴伯涵任红一军独立旅参谋长,率部转战于固始、霍邱、六安等地,参与了攻打独山、麻埠等战斗。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善用游击战术,多次以少胜多。一次,他率300余名红军在固始南部山区设伏,歼灭国民党军一个营,缴获步枪200余支、机枪3挺,受到红一军军长许继慎的通令嘉奖。

#### 四、血洒疆场与精神传承(1930年冬)
1930年11月,国民党军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规模“围剿”,调集3万余兵力分三路进攻。吴伯涵奉命率独立旅在固始县段集一带阻击敌军,掩护根据地主力转移。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他沉着指挥,利用山地地形布下疑阵,白天以小股部队袭扰,夜晚则组织群众在山头点燃火把,制造红军主力在此的假象,成功迟滞了敌军进攻。

12月上旬,敌军调集一个旅的兵力强攻段集,吴伯涵率部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激战中,他的左臂被炮弹炸伤,鲜血浸透了军装,但他仍坚持指挥战斗,高喊:“同志们,为了苏维埃,拼了!”在掩护大部队转移后,吴伯涵率余部突围,行至固始与商城交界的金刚台时,遭遇敌军伏击。

在最后的战斗中,吴伯涵为掩护战友撤退,主动留下阻击敌人。他用尽最后一颗子弹击毙一名敌军官后,被敌军包围。敌人劝降时,他厉声喝道:“共产党员死不降!”随即拉响随身携带的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32岁。

吴伯涵牺牲后,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遗体安葬在金刚台山腰。1931年,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追授他“革命烈士”称号,并在固始县城修建纪念碑,碑文写道:“伯涵同志,固始农运之先驱,红军之勇将,为苏维埃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其精神永昭日月。”

#### 结语
吴伯涵的一生,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的缩影。他从一名贫苦农民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用生命践行了对党的忠诚。在他的影响下,固始县涌现出大批革命志士,仅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有数千人参加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固始县建立了吴伯涵烈士纪念馆,馆内陈列的大刀、传单、战地日记等遗物,无声地诉说着这位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吴伯涵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证明:平凡的生命,一旦与崇高的信仰相结合,便能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他的精神,如同豫东南大地上永不熄灭的火种,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7 15:12
上一篇:游正刚下一篇:曾昭文
晚香居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陈独秀的元配夫人
清末民国教育家
惇勤亲王奕誴第四子
福建省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先驱“王氏三杰”
革命烈士
原中共云南省委常委
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家乡建设的奉献者
心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民党陆军上将
福田区人物
广东省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法学巨匠
德才兼备的英语大师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核心成员
岭南画派著名画家
著名的数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落马官员
海南进士
北京大学校长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明朝首辅,明朝兴化三相
清藏书家、学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公元1900年-1985年] 江苏省南京人物
原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
革命烈士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广东省江城区籍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大革命时期高要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广东省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江苏铜山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开国少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