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文[公元1883年-1913年,辛亥革命元老、中国同盟会创始人之一]+像 河南信阳市新县人物 曾昭文,字可楼,出生于河南光山县新集(今属河南新县),辛亥革命元老、中国同盟会创始人之一。 1904年赴日本留学。其间接受民主思想,参加孙中山建立的兴中会,联系各省同志,宣传革命。1905年参与筹备同盟会成立大会,并被推举为中国同盟会东京总部执行部书记科书记。1906年任中国同盟会河南分会会长。1908年毕业回国后,历任北京军谘府科员、武昌起义副官长兼前敌总指挥、中华民国军需总监、国民党参议、河南省国民党支部长等职。参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1913年因病逝世。 曾昭文(1883—1913),字可楼,是河南信阳市新县人,辛亥革命元老、中国同盟会创始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为推动中国民主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 童年与学生时代 1883年,曾昭文出生于河南光山县新集镇(今属新县)。新集地处大别山腹地,是河南和湖北的交界地带,因位于鄂、豫两省交通要道,商业较为繁荣,曾氏家族在当地属于大户。其父母重视子女教育,自幼为他聘请塾师授课。曾昭文聪颖过人,志向远大,虽平时寡言少语,但冷静沉着,富有胆略。13岁时,他不屑于学习八股文,致使塾师离去,后跟随一位湖北老师学习算学,展现出对传统教育的反抗精神。 1900年,17岁的曾昭文独自一人前往省会开封,投靠亲戚刘基敬。1903年,他进入河南高等学堂求学。当时,因八国联军侵华,北京遭到破坏,清朝政府将会试改在开封举行,全国各地文人志士汇聚于此。《时务报》《政艺通报》《日本三十年维新史》《法兰西革命史》等宣传革命思想的报刊书籍也经革命党人传入河南,革命思想在开封广泛传播。 曾昭文深受革命风气熏陶,常与具有新思想的爱国知识青年一起学习探讨。他读过《时务报》《扬州十日》《嘉定屠城记》等书籍后,对满清的残暴统治极为愤慨,萌生了推翻腐朽清政府的志向。他意识到,要使中国强大,需先开启民智,于是开始在学堂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并联合同学杜潜、王北方等人演说革命,被当时的人视为革命党。 ### 留学日本与投身革命 1904年,曾昭文由北京练兵处考赴日本留学,先进入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地测量部学习测量。在日本,他摆脱了国内封建势力的束缚,且当时日本聚集了众多革命志士,革命风气浓厚,他很快融入其中,积极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到处联络各省革命同志。在此期间,他与黄兴深诚相契,与孙中山交友甚密,由一个大山深处的热血青年蜕变成为一名英勇的革命战士。 1905年8月20日,兴中会和华兴会在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曾昭文是成立大会的筹备者之一,并被推举为中国同盟会东京总部执行部书记科书记,负责相关文书和组织工作,为同盟会的初期发展贡献了力量。 1906年,中国同盟会河南分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曾昭文任分会长。他积极发展会员,经他介绍,陈伯昂、李锦公、刘积学、杜潜等16名河南籍人士加入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对河南籍革命志士给予高度评价,称直、鲁、豫三省的人忠诚、朴实、豪爽,多是豪侠之士,对他们加入同盟会表示欢迎。 ### 回国后的革命活动 1908年,曾昭文毕业回国,在北京军谘府任科员,暗中肩负中国同盟会联络员的使命,与东京总部互通信息,在清政府内部为革命事业潜伏,传递重要情报,为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默默贡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28日,曾昭文随同黄兴、宋教仁抵达汉阳。黄兴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曾昭文担任副官长,充任前敌总指挥,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率领革命军与北洋军展开激烈交锋。北洋军占领汉口后,黄兴欲投江以身殉革命,曾昭文抱阻掩护,将其撤回武昌,避免了革命力量的重大损失。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曾昭文任军需总监,负责军队的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工作,为革命军的稳定和作战提供了重要支持。南北议和告成后,袁世凯窃据临时大总统,黄兴为南京留守,曾昭文为陆军少将,协助黄兴购办军火,接济各处起义军队,积极准备二次革命,试图维护革命成果,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912年5月26日,曾昭文、杜潜等20多名革命党人,在《大中民报》刊登《河南社会党通告》,宣布在开封设立事务所,进一步宣传革命思想,组织革命力量。8月25日,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曾昭文出席大会,并与阎锡山、张继等一起被推举为参议。随后,各省组织国民党支部,河南推选曾昭文为支部长,他肩负起领导河南国民党开展革命活动的重任。 ### 英年早逝 二次革命中,曾昭文因操劳过度,吐血发病,后入天津日本医院就医。1913年8月,他在天津病逝,年仅30岁。其灵柩运回故里时,从信阳火车站到新集,沿途吊祭者达数千人,遗体葬于新集白果树村。 曾昭文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各界舆论深表惋惜。陈伯昂在《辛亥革命若干史实》中写道:“后闻曾昭文同志死于天津,使我如失灯塔,不胜悲伤。”曾昭文一生意志坚定,一心追求民主共和,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是辛亥革命时期河南革命志士的杰出代表,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世无数人继续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