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杨澄甫

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杨澄甫
杨澄甫[公元1883年-1937年,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河北邯郸市永年县人物
杨澄甫(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男,生于北京,与其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父亲杨健侯均为太极名家。
大器晚成的太极宗师杨澄甫
杨澄甫作为杨式太极拳的重要传承者,是杨露禅嫡孙,自幼随父杨健侯学习拳法。杨健侯性情温和,回想起自己早年练功的艰辛,便不忍心对爱子澄甫管束过严。因此,澄甫虽每日前往拳场练习,无论是拳术、剑术、刀法、枪法,还是推手、散手,动作都符合杨家祖传规范,但并未真正全力以赴、刻苦钻研。

1912年,29岁的杨澄甫在北京中山公园设立拳场,公开传授杨式太极拳、剑、刀、枪。不过,若学员想要学习大捋散手、粘剑粘杆等进阶技艺,则需前往杨府拳场,由杨健侯亲自教授。杨健侯考虑周全、安排妥当,使得澄甫公授拳之路颇为顺利。

1917年,杨健侯临终之际,老泪纵横,严厉斥责澄甫:“你大哥跟随伯父练拳,勤奋刻苦,早已功成名就。你开门授徒,一直是我在背后支持。如今我即将离去,日后若有高手前来切磋,你一旦失手,杨家威名便会扫地。你若再不用功,致使杨家功夫失传,那就是最大的不孝,我死也难以瞑目!”这番话如惊雷般震撼了澄甫,他痛心疾首,流着泪跪地叩首,发誓日后定当勤奋练功。

父亲离世后,34岁的杨澄甫选择闭门谢客,日夜埋头苦练。彼时,杨健侯一位家境优渥的门生,每月会给澄甫30元大洋作为安家费用。澄甫则以每月6元大洋的工资,雇佣一位身强力壮的大汉作为“活桩”用于练习。不同于传统以木桩、石碑试劲的“打桩”方式,以人为目标试劲,能模拟真实的比武场景,更贴合实际对抗需求。杨澄甫深知,在真实的比武中,对手不会遵循固定的招式和规则,通过与“活桩”练习,他能在各种不规范的状况下,锻炼用身躯任意部位接劲,并将对方腾空放出的能力。就这样,一根白腊杆、一个“活桩”陪伴着澄甫,他在苦练中不断领悟父亲传授的内功心法。经过6年的潜心钻研,他终于内劲贯通,能够轻松将“活桩”发放至两丈之外。

然而,澄甫仍觉不踏实,毕竟“活桩”与真正的武师存在差距。当时,吴鉴泉在北京天坛授拳,门徒众多,是德高望重的太极名家。于是,澄甫前往天坛找吴鉴泉试手。吴鉴泉见到澄甫到来,连忙热情招呼:“三爷许久不见,今日前来有何指教?”澄甫回应:“没什么事,咱俩切磋一下。”两人一搭手,澄甫顺势进圈,手背贴在吴鉴泉腹部,轻轻往上提了三下,吴鉴泉便顺势跳了三次。考虑到两人本有同门情谊,且周围有众多门徒围观,澄甫点到为止,并未发力。以往与吴鉴泉推手时,澄甫总难以粘住对方,更无法将其放出,而此次轻松做到,他深知自己功夫已有质的飞跃,这才放心重新开门授徒。此时,他已40岁。

北京武术高手云集,听闻杨澄甫重新开山授拳,许多人上门挑战。澄甫来者不拒,对手往往被他随手跌出数丈之外,甚至有人被腾空击出两三丈远,跌落到杨府门外,令路人与围观者惊叹不已,澄甫也因此声名远扬。在众多挑战者中,仅有两人能与澄甫打成平手。一位是河北香河县的通臂拳名家张策(1859 - 1935),人称“臂圣”,因其留着长辫,与人交手时会用辫子干扰对手,人送外号“张大辫子”;另一位是形意、八卦名家孙福全(1861 - 1932),他身材瘦小却身形轻灵,有着“活猴”的美誉。此前,杨露禅与董海川比武后结为兄弟,澄甫在与张策、孙福全比武后,也与他们义结金兰,三人成为当时北京武术界的领军人物。

武功盖世,技艺超群
有人认为,学会一套太极拳养生拳架,经过苦练就能成为武术名家,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杨家有着一套系统严密的训练方法,站桩需配合内功心法,分为无极桩、虚步桩、独立桩等;打桩则要在富有弹性的树干上练习按、挤、靠、肘等各种劲法,还要用白腊杆在树干上反复刷劲。杨澄甫桩功极为扎实,金鸡独立时稳如泰山,旁人难以推动。他曾与门徒游览上海法国公园(现复兴公园),面对园内粗壮的法国梧桐树,他施展靠劲,瞬间枯叶纷纷飘落,令在场众人惊叹不已。长期与“活桩”练习,使他身上任意部位都能将人击出。一次,他与大汉擦肩而过,只是大腿无意触碰,大汉便腾空跌出数丈远。

在推手方面,澄甫不用传统擒拿手法,而是以无形的意气控制对方劲路,大喝一声就能将对手腾空放出,其发劲之迅猛、击人距离之远,无人能及。他善于运用丹田内劲,发力时往往会出声,有时只是随口说“好”或“去吧”,对手就会被抛出。尽管澄甫体型肥胖,但身法、步法变化极快。有一次,他与陈微明师伯在楼上推手,突然发力,陈微明如离弦之箭飞向窗口,众门徒惊恐万分。只见澄甫一个箭步冲上前,拉住陈微明的足踝,大喝一声将其拉回,陈微明双脚落地,脸色苍白,心有余悸地说:“老师手太重,学生受不起,能否轻点?”还有一次,澄甫与振铭师伯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表演推手,振铭师伯先发按劲,澄甫右臂接劲,左手往右手掌心一拍,喝道:“找打!”振铭师伯随即腾空飞出,跌在一旁保护的景华师和张玉身上,三人一同摔倒在地毯上。

澄甫剑术造诣同样精湛。杨家收藏的龙泉剑多为“半开口”,即剑刃不开口但剑尖锋利,能轻易剁穿铜钱。他比试时不想伤人,便用竹剑点对手手腕脉门,使其兵刃脱手。通臂拳名家张策刀法、枪法久负盛名,所用枪杆粗如孩童手臂,其独特的甩打方式威力巨大,无人敢轻易应战。但在与澄甫闭门切磋时,张策用大杆,澄甫持竹剑,张策使出中平枪法,气势磅礴,澄甫大喝一声:“大哥站稳!”随即闪身进步,剑随身到,精准点中张策手腕,使其枪杆落地。澄甫还曾教导景华师剑法,他将数块柚子皮悬挂在屋梁下不同高度和角度,让景华师手持宝剑,踏着九宫步穿梭其中,要求目光所及之处,即刻做到眼到、身到、剑到,刺穿柚皮。待练到百发百中后,又将柚皮换成桔子,最后换成铜钱大小的金桔,若仍能准确命中,那么点人手腕脉门便易如反掌。除了单练,还需进行黏剑、散剑对练,整个训练过程漫长,绝非短时间能够掌握。

杨家太极枪久负盛名。因杨班侯性格急躁、劲力刚猛,其母担心他伤人,便让他去掉枪头练习,所以杨家练枪多用无枪头的白腊杆。杨班侯上阵杀敌所用的37斤重钢枪,竟在他练习大抖枪时被抖断,可见杨家太极内劲之浑厚。澄甫用的白腊杆粗如酒杯,与对手练习太极黏枪时,两杆紧贴,来回粘黏悄无声息,突然一声猛喝,对手就会腾空跌出。他的门徒武汇川身材魁梧,体重两百余斤。景华师曾目睹澄甫与武汇川练习黏枪,枪杆刚一接触,澄甫出声发劲,武汇川便被腾空抛出三丈之远,从堂屋跌落到天井,撞碎了分隔堂屋与天井的柳木隔栅,落地时手中枪杆都未松开。多年后,吴鉴泉门人江长风老先生也证实,当年亲眼见到澄甫将武汇川掷出数丈远的场景,自澄甫离世后,再未见过如此绝技。查拳名家杨洪修、马金镖所创的“十二路棍点子”,也吸收了澄甫四粘枪、四散枪的部分技法,足见澄甫枪法的影响力。不过,澄甫虽继承了杨家众多技艺,但因少年时不够用功,未能习得父亲杨健侯擅长的弹弓暗器及点穴法,与杨班侯、杨健侯相比,在技艺全面性上稍显逊色。

武德高尚,令人敬仰
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杨澄甫性情憨厚,不善言辞,授拳时总是亲身示范,很少过多讲解。他一生从不随意议论其他门派的长短,还经常告诫弟子,不可妄议其他门派。若有人说某某人功夫不好,他总会说:“练功不易,能练到这般地步,已经很难得了。”这体现了他高尚的口德。

杨家向来有“出手见红”的传统,这里的“见红”是指用长劲将对手弹放至一丈之外,并非用冷断劲伤人内脏。杨家先辈在王府授拳时,都会提前向王爷说明,杨家推手必定发劲,被发之人会跌出较远,但不会造成内伤。澄甫内劲充沛,有时难免在无意之中伤人。有一次在武汉与人比剑,他用竹剑点对方手腕,没想到竟致使对方剑坠臂折,为此懊悔不已。此后,他常常将双手拢在袍袖内,不轻易出手,这展现了他的手德。

澄甫对其他门派极为尊重。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聘请澄甫担任太极门门长,并请他带几位得意门生担任教授。因北京拳场事务繁多,澄甫一时未能赴任。副馆长李景林见澄甫迟迟未到,便请孙禄堂担任代理门长。孙禄堂不知张之江曾聘请澄甫,将太极门改为武当门,下设形意、八卦、太极三科,由自己的徒众担任教授。澄甫不知情,带着门徒抵达南京后,张之江设宴款待。席间,张之江提议:“国术馆不能有两位武当门长,不如请杨先生与孙先生比试一番,胜者留,败者走。”澄甫坦然回应:“孙二哥是我义兄,门长之位理应由他担任,无需比试。只是如今教授职位已满,我的门徒无处安置,我这就告辞,还望张馆长谅解。”事后,澄甫对门徒说:“我与孙二哥情同手足,私下切磋没问题,怎能为了这点利益当众比拼?张先生这样安排实在不妥!”澄甫前往上海后,张之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便推荐他担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孙禄堂得知此事后,推荐形意拳教授高振东担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代理门长,自己则前往江苏国术馆任教务长,以此表明与澄甫地位平等,两位前辈的高风亮节令人钦佩。

澄甫到上海时,吴鉴泉已在精武体育会教拳,他带着火腿、燕窝、鱼翅、名酒等礼物拜访澄甫,感激地说:“三爷近来可好?我们吴家父子在杨家学拳,至今以此谋生,杨家的恩情,我终生难忘。”澄甫回应:“杨吴本是一家,不必如此见外。你教过的学生我绝不会收留,你放心吧。”后来在上海授拳,若有吴家门徒想转投杨家,都被澄甫婉言谢绝,并解释杨吴两家拳式虽有差异,但拳理拳法一脉相承。张策的门徒田作霖、孙禄堂的门徒陈微明,都是经本门师尊亲自推荐,才得以拜澄甫为师学习太极拳,否则澄甫一概不收。正因如此,澄甫与各门派名家都能和睦相处,他崇高的武德感动了无数人。

英年早逝,众说纷纭
1936年,正值杨澄甫武功登峰造极之时,却突然离世,年仅53岁,这引发了诸多猜测。有人认为他发劲过猛,损耗内气。但景华师反驳道:“这绝不可能!杨家的弹簧劲,发劲轻松巧妙,无需蛮力。杨露禅、杨健侯发劲刚猛,都长寿善终。我如今八十多岁,将人发至数丈之外也毫不费力。”也有人传言他因贪恋女色而早逝,景华师愤慨地说:“澄甫公为人忠厚,用情专一,与侯夫人感情深厚。他来上海后,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特意蓄须明志,与女学员保持距离。我在杨家学艺,常伴老师左右,深知他守身如玉,不可轻信这些谣言!”

景华师精通中西医理,他认为澄甫早逝是饮食不节所致。澄甫青壮年时练功刻苦,抖白腊杆、在树桩上刷杆都要左右各200遍,站桩也要坚持三柱香的时间,大量的训练使得他食量惊人,每餐要吃30个高庄馒头,还有1只猪蹄和1只家禽。景华师初见时十分震惊,时间久了才习以为常。澄甫成名后,不再像从前那样高强度训练,但食量未减,体重增至288斤,且偏爱荤腥,不喜素食,导致胆固醇和血脂过高。他所患的水肿并非肾病,而是心脏病,是长期血脂过高引发的恶果,正所谓“病从口入”,此言不虚。

此外,杭州九旬武林前辈陈天申还透露了另一种说法。1929年,西博会期间举办了一场全国性武术擂台赛,杨澄甫、萧聘三等武术名家齐聚杭城。擂台赛上高手云集,众多外国拳手都不敢上台挑战。西博会结束后,浙江省国术馆成立,杨澄甫、萧聘三等担任教师。1930年,陈天申成为国术馆师范班首届学员。1931年的一天早上,萧聘三在馆内教学生打黑虎拳,学生们请求他展示功力。萧聘三在青石板上打拳,大喊几声后,脚下发力,青石板和砖块瞬间碎裂,赢得学生们阵阵喝彩。然而,叫好声吵醒了还在睡觉的杨澄甫(当时他是国术馆教务长,习惯晚起)。杨澄甫责问为何如此吵闹,萧聘三说明情况后,杨澄甫不屑地说:“这种东西有什么用!”这句话激怒了萧聘三,他当即提出比武。杨澄甫说:“好,你就在我肚皮上打三拳吧。”萧聘三第一拳打下,杨澄甫便面露痛苦;第二拳后,众人似乎闻到他嘴里的血腥味;第三拳打完,杨澄甫右手紧捂肚皮,左手一掌击出,打在萧聘三的心窝,萧聘三当即口吐鲜血,倒在两米开外。这场争斗导致两人两败俱伤,不再教授武术。1933年,萧聘三离世,三年后,杨澄甫也因病去世。时任浙江省国术馆副馆长的苏景要求学生对此事保密,这段历史也就此尘封。

杨澄甫从自幼习拳,到40岁武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虽身为杨家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却仍未能完全传承杨家所有功夫。反观当下,一些人只要与杨家有一点渊源,就自称杨家某代传人,夸大自己的功夫。而杨澄甫武功盖世,同时注重口德与手德,时刻恪守武德,是当之无愧的高尚典范。他的经历,值得每一位武术爱好者深刻反思与学习 。 
杨澄浦太极拳说十要
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 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 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 “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其意焉。
杨澄甫拳式(之一)
太极拳起势
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眼向前平视,含胸拔背,不可前俯后仰,沈肩垂肘,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松腰胯,而足直踏,平行分开,距离与肩相齐,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揽雀尾绷法
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即推手所谓黏连贴随,往复不离不断,遂以雀尾比喻手臂,故总名之曰:揽雀尾,其法有四:曰绷、捋、挤、按, 绷法:由起势,设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随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后脚伸直,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手心向内,肘尖略垂,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绷去,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则彼之力即为我移动,彼之部位亦自不稳矣。
揽雀尾捋法
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击我侧肋部,我即将右足向右前正面踏出,屈膝踏实,左脚变虚,身亦同时向右面转,眼随往平看,右手同时圆转,往右前出动,右手在前,手心侧向里裹,左手在后,手心侧向内,转至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时,速将我右肘腕间,侧贴彼肘节上,侧仰左腕,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上,向左外侧,全身坐在左腿,左脚实,右脚虚,此时敌如进攻,我即闪向胸前,右侧捋来则彼之根力拔起,身亦随之倾斜矣。
揽雀尾挤势
由前势,设敌人往回抽其臂,我即屈右膝,右脚实,左腿伸直,伸腰长往,随之前进,眼神亦直前往上送去,同时速将右手腕向外翻出,左手心贴我之右腕臂间,向前往,乘其抽臂之际,随出挤之,则敌必应手而跌矣。
揽雀尾按法
由前势,设敌人乘势从左侧来挤,我即将两腕,从左侧往上提劲,空其挤力,手指向上,手心向前,沉肩垂肘,坐腕,含胸,全身坐于左腿,速用两手心按其肘及腕部,向前逼按去,屈右膝,坐实,伸左腿腰亦同时往前进攻,眼神随动往前从上送去,则敌人即后仰跌出矣。
单鞭
由前势,设敌人从身后来击,我即将重心移在左脚,右脚尖翘起,向左侧转动坐实,左右手平肩提起,手心向下,一致随腰,左右往复荡动,以称转动之势,两手荡至左方时,乃将右手五指合拢,下垂作刁字势,此时左掌暂驻腰间,与刁手相抱,手心朝上右足就原位,向左后转动翻身向后,左足提起,偏左踏出,屈膝坐实,右腿伸直,同时转腰,左手向里,由面前经过,往左伸出一掌,手心向外,松腰胯,向敌之胸部逼去,沉肩,垂肘,坐腕,眼神随之往前,俱要同一时动作,则敌人未有不应手而倒。
提手上势
由前势,设敌人自右侧来击,我既将身由右侧回转,左足随向右侧移转,右足提起向前进步,脚跟点地,脚尖虚悬,全身坐在左腿上,含胸拔背,松腰眼前视,同时将两手互相往里提合,是为一合劲,右手在前,左手在后,两手心左右相向,两腕提至与敌人之肘腕相衔接时,须含蓄其势,以待敌人之变,或即时将右手心反向上,用左手掌合于我右腕上挤出亦可,身法步法,与挤亦有相通处。
白鹤亮翅
由前势,设敌人从我身左侧,用双手来击,我速将右脚收回,即提起直前踏出,稍屈坐实,身随右脚同时转向左方正面,左脚移至右脚前,脚尖点地,左手心同时合于左手肘里,沉下至腹时,右手随沉随起,提护至右头角上展开,右手心向上侧,左手急往下,从左侧向下展开至左胯旁,手心向下,则彼之力即分散而不整矣。
左搂膝拗步
由前势,设敌从我左侧中下二部,用手或足来击,我将身往下一沉,实力暂寄于右腿,左足即提起向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右足亦随之伸直,左手同时转上至右胸前向左外往下,将敌人之手或足搂开,右手同时仰手心垂下,直往后右侧轮转旋上至耳旁,张掌,手心向前,沉肩坠肘,坐腕松腰前进,眼神亦随之前往,向敌人之胸部按去,身手各部须合成一劲,意即扬长前往,便为得力。
上一篇:杨露禅下一篇:王占元
湖南省委原书记
原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唐代风水大师
开国大校
解放军少将、空军技术部副部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抗日救国的英勇先驱
国务院原副总理
交通运输部原党组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坚毅无畏的革命先驱
肃宁县人物
海内三陈民国时期诗人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抗日英烈
革命烈士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抗日英烈
原广东省政府主席
澳大利亚政治家
海军抗日名将
杰出工人运动领袖
民国十大军阀
原广东省政府主席
中国革命家
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中国作家协会
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杨氏太极拳创始人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