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太极宗师杨澄甫
杨澄甫作为杨式太极拳的重要传承者,是杨露禅嫡孙,自幼随父杨健侯学习拳法。杨健侯性情温和,回想起自己早年练功的艰辛,便不忍心对爱子澄甫管束过严。因此,澄甫虽每日前往拳场练习,无论是拳术、剑术、刀法、枪法,还是推手、散手,动作都符合杨家祖传规范,但并未真正全力以赴、刻苦钻研。
1912年,29岁的杨澄甫在北京中山公园设立拳场,公开传授杨式太极拳、剑、刀、枪。不过,若学员想要学习大捋散手、粘剑粘杆等进阶技艺,则需前往杨府拳场,由杨健侯亲自教授。杨健侯考虑周全、安排妥当,使得澄甫公授拳之路颇为顺利。
1917年,杨健侯临终之际,老泪纵横,严厉斥责澄甫:“你大哥跟随伯父练拳,勤奋刻苦,早已功成名就。你开门授徒,一直是我在背后支持。如今我即将离去,日后若有高手前来切磋,你一旦失手,杨家威名便会扫地。你若再不用功,致使杨家功夫失传,那就是最大的不孝,我死也难以瞑目!”这番话如惊雷般震撼了澄甫,他痛心疾首,流着泪跪地叩首,发誓日后定当勤奋练功。
父亲离世后,34岁的杨澄甫选择闭门谢客,日夜埋头苦练。彼时,杨健侯一位家境优渥的门生,每月会给澄甫30元大洋作为安家费用。澄甫则以每月6元大洋的工资,雇佣一位身强力壮的大汉作为“活桩”用于练习。不同于传统以木桩、石碑试劲的“打桩”方式,以人为目标试劲,能模拟真实的比武场景,更贴合实际对抗需求。杨澄甫深知,在真实的比武中,对手不会遵循固定的招式和规则,通过与“活桩”练习,他能在各种不规范的状况下,锻炼用身躯任意部位接劲,并将对方腾空放出的能力。就这样,一根白腊杆、一个“活桩”陪伴着澄甫,他在苦练中不断领悟父亲传授的内功心法。经过6年的潜心钻研,他终于内劲贯通,能够轻松将“活桩”发放至两丈之外。
然而,澄甫仍觉不踏实,毕竟“活桩”与真正的武师存在差距。当时,吴鉴泉在北京天坛授拳,门徒众多,是德高望重的太极名家。于是,澄甫前往天坛找吴鉴泉试手。吴鉴泉见到澄甫到来,连忙热情招呼:“三爷许久不见,今日前来有何指教?”澄甫回应:“没什么事,咱俩切磋一下。”两人一搭手,澄甫顺势进圈,手背贴在吴鉴泉腹部,轻轻往上提了三下,吴鉴泉便顺势跳了三次。考虑到两人本有同门情谊,且周围有众多门徒围观,澄甫点到为止,并未发力。以往与吴鉴泉推手时,澄甫总难以粘住对方,更无法将其放出,而此次轻松做到,他深知自己功夫已有质的飞跃,这才放心重新开门授徒。此时,他已40岁。
北京武术高手云集,听闻杨澄甫重新开山授拳,许多人上门挑战。澄甫来者不拒,对手往往被他随手跌出数丈之外,甚至有人被腾空击出两三丈远,跌落到杨府门外,令路人与围观者惊叹不已,澄甫也因此声名远扬。在众多挑战者中,仅有两人能与澄甫打成平手。一位是河北香河县的通臂拳名家张策(1859 - 1935),人称“臂圣”,因其留着长辫,与人交手时会用辫子干扰对手,人送外号“张大辫子”;另一位是形意、八卦名家孙福全(1861 - 1932),他身材瘦小却身形轻灵,有着“活猴”的美誉。此前,杨露禅与董海川比武后结为兄弟,澄甫在与张策、孙福全比武后,也与他们义结金兰,三人成为当时北京武术界的领军人物。
武功盖世,技艺超群
有人认为,学会一套太极拳养生拳架,经过苦练就能成为武术名家,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杨家有着一套系统严密的训练方法,站桩需配合内功心法,分为无极桩、虚步桩、独立桩等;打桩则要在富有弹性的树干上练习按、挤、靠、肘等各种劲法,还要用白腊杆在树干上反复刷劲。杨澄甫桩功极为扎实,金鸡独立时稳如泰山,旁人难以推动。他曾与门徒游览上海法国公园(现复兴公园),面对园内粗壮的法国梧桐树,他施展靠劲,瞬间枯叶纷纷飘落,令在场众人惊叹不已。长期与“活桩”练习,使他身上任意部位都能将人击出。一次,他与大汉擦肩而过,只是大腿无意触碰,大汉便腾空跌出数丈远。
在推手方面,澄甫不用传统擒拿手法,而是以无形的意气控制对方劲路,大喝一声就能将对手腾空放出,其发劲之迅猛、击人距离之远,无人能及。他善于运用丹田内劲,发力时往往会出声,有时只是随口说“好”或“去吧”,对手就会被抛出。尽管澄甫体型肥胖,但身法、步法变化极快。有一次,他与陈微明师伯在楼上推手,突然发力,陈微明如离弦之箭飞向窗口,众门徒惊恐万分。只见澄甫一个箭步冲上前,拉住陈微明的足踝,大喝一声将其拉回,陈微明双脚落地,脸色苍白,心有余悸地说:“老师手太重,学生受不起,能否轻点?”还有一次,澄甫与振铭师伯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表演推手,振铭师伯先发按劲,澄甫右臂接劲,左手往右手掌心一拍,喝道:“找打!”振铭师伯随即腾空飞出,跌在一旁保护的景华师和张玉身上,三人一同摔倒在地毯上。
澄甫剑术造诣同样精湛。杨家收藏的龙泉剑多为“半开口”,即剑刃不开口但剑尖锋利,能轻易剁穿铜钱。他比试时不想伤人,便用竹剑点对手手腕脉门,使其兵刃脱手。通臂拳名家张策刀法、枪法久负盛名,所用枪杆粗如孩童手臂,其独特的甩打方式威力巨大,无人敢轻易应战。但在与澄甫闭门切磋时,张策用大杆,澄甫持竹剑,张策使出中平枪法,气势磅礴,澄甫大喝一声:“大哥站稳!”随即闪身进步,剑随身到,精准点中张策手腕,使其枪杆落地。澄甫还曾教导景华师剑法,他将数块柚子皮悬挂在屋梁下不同高度和角度,让景华师手持宝剑,踏着九宫步穿梭其中,要求目光所及之处,即刻做到眼到、身到、剑到,刺穿柚皮。待练到百发百中后,又将柚皮换成桔子,最后换成铜钱大小的金桔,若仍能准确命中,那么点人手腕脉门便易如反掌。除了单练,还需进行黏剑、散剑对练,整个训练过程漫长,绝非短时间能够掌握。
杨家太极枪久负盛名。因杨班侯性格急躁、劲力刚猛,其母担心他伤人,便让他去掉枪头练习,所以杨家练枪多用无枪头的白腊杆。杨班侯上阵杀敌所用的37斤重钢枪,竟在他练习大抖枪时被抖断,可见杨家太极内劲之浑厚。澄甫用的白腊杆粗如酒杯,与对手练习太极黏枪时,两杆紧贴,来回粘黏悄无声息,突然一声猛喝,对手就会腾空跌出。他的门徒武汇川身材魁梧,体重两百余斤。景华师曾目睹澄甫与武汇川练习黏枪,枪杆刚一接触,澄甫出声发劲,武汇川便被腾空抛出三丈之远,从堂屋跌落到天井,撞碎了分隔堂屋与天井的柳木隔栅,落地时手中枪杆都未松开。多年后,吴鉴泉门人江长风老先生也证实,当年亲眼见到澄甫将武汇川掷出数丈远的场景,自澄甫离世后,再未见过如此绝技。查拳名家杨洪修、马金镖所创的“十二路棍点子”,也吸收了澄甫四粘枪、四散枪的部分技法,足见澄甫枪法的影响力。不过,澄甫虽继承了杨家众多技艺,但因少年时不够用功,未能习得父亲杨健侯擅长的弹弓暗器及点穴法,与杨班侯、杨健侯相比,在技艺全面性上稍显逊色。
武德高尚,令人敬仰
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杨澄甫性情憨厚,不善言辞,授拳时总是亲身示范,很少过多讲解。他一生从不随意议论其他门派的长短,还经常告诫弟子,不可妄议其他门派。若有人说某某人功夫不好,他总会说:“练功不易,能练到这般地步,已经很难得了。”这体现了他高尚的口德。
杨家向来有“出手见红”的传统,这里的“见红”是指用长劲将对手弹放至一丈之外,并非用冷断劲伤人内脏。杨家先辈在王府授拳时,都会提前向王爷说明,杨家推手必定发劲,被发之人会跌出较远,但不会造成内伤。澄甫内劲充沛,有时难免在无意之中伤人。有一次在武汉与人比剑,他用竹剑点对方手腕,没想到竟致使对方剑坠臂折,为此懊悔不已。此后,他常常将双手拢在袍袖内,不轻易出手,这展现了他的手德。
澄甫对其他门派极为尊重。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聘请澄甫担任太极门门长,并请他带几位得意门生担任教授。因北京拳场事务繁多,澄甫一时未能赴任。副馆长李景林见澄甫迟迟未到,便请孙禄堂担任代理门长。孙禄堂不知张之江曾聘请澄甫,将太极门改为武当门,下设形意、八卦、太极三科,由自己的徒众担任教授。澄甫不知情,带着门徒抵达南京后,张之江设宴款待。席间,张之江提议:“国术馆不能有两位武当门长,不如请杨先生与孙先生比试一番,胜者留,败者走。”澄甫坦然回应:“孙二哥是我义兄,门长之位理应由他担任,无需比试。只是如今教授职位已满,我的门徒无处安置,我这就告辞,还望张馆长谅解。”事后,澄甫对门徒说:“我与孙二哥情同手足,私下切磋没问题,怎能为了这点利益当众比拼?张先生这样安排实在不妥!”澄甫前往上海后,张之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便推荐他担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孙禄堂得知此事后,推荐形意拳教授高振东担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代理门长,自己则前往江苏国术馆任教务长,以此表明与澄甫地位平等,两位前辈的高风亮节令人钦佩。
澄甫到上海时,吴鉴泉已在精武体育会教拳,他带着火腿、燕窝、鱼翅、名酒等礼物拜访澄甫,感激地说:“三爷近来可好?我们吴家父子在杨家学拳,至今以此谋生,杨家的恩情,我终生难忘。”澄甫回应:“杨吴本是一家,不必如此见外。你教过的学生我绝不会收留,你放心吧。”后来在上海授拳,若有吴家门徒想转投杨家,都被澄甫婉言谢绝,并解释杨吴两家拳式虽有差异,但拳理拳法一脉相承。张策的门徒田作霖、孙禄堂的门徒陈微明,都是经本门师尊亲自推荐,才得以拜澄甫为师学习太极拳,否则澄甫一概不收。正因如此,澄甫与各门派名家都能和睦相处,他崇高的武德感动了无数人。
英年早逝,众说纷纭
1936年,正值杨澄甫武功登峰造极之时,却突然离世,年仅53岁,这引发了诸多猜测。有人认为他发劲过猛,损耗内气。但景华师反驳道:“这绝不可能!杨家的弹簧劲,发劲轻松巧妙,无需蛮力。杨露禅、杨健侯发劲刚猛,都长寿善终。我如今八十多岁,将人发至数丈之外也毫不费力。”也有人传言他因贪恋女色而早逝,景华师愤慨地说:“澄甫公为人忠厚,用情专一,与侯夫人感情深厚。他来上海后,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特意蓄须明志,与女学员保持距离。我在杨家学艺,常伴老师左右,深知他守身如玉,不可轻信这些谣言!”
景华师精通中西医理,他认为澄甫早逝是饮食不节所致。澄甫青壮年时练功刻苦,抖白腊杆、在树桩上刷杆都要左右各200遍,站桩也要坚持三柱香的时间,大量的训练使得他食量惊人,每餐要吃30个高庄馒头,还有1只猪蹄和1只家禽。景华师初见时十分震惊,时间久了才习以为常。澄甫成名后,不再像从前那样高强度训练,但食量未减,体重增至288斤,且偏爱荤腥,不喜素食,导致胆固醇和血脂过高。他所患的水肿并非肾病,而是心脏病,是长期血脂过高引发的恶果,正所谓“病从口入”,此言不虚。
此外,杭州九旬武林前辈陈天申还透露了另一种说法。1929年,西博会期间举办了一场全国性武术擂台赛,杨澄甫、萧聘三等武术名家齐聚杭城。擂台赛上高手云集,众多外国拳手都不敢上台挑战。西博会结束后,浙江省国术馆成立,杨澄甫、萧聘三等担任教师。1930年,陈天申成为国术馆师范班首届学员。1931年的一天早上,萧聘三在馆内教学生打黑虎拳,学生们请求他展示功力。萧聘三在青石板上打拳,大喊几声后,脚下发力,青石板和砖块瞬间碎裂,赢得学生们阵阵喝彩。然而,叫好声吵醒了还在睡觉的杨澄甫(当时他是国术馆教务长,习惯晚起)。杨澄甫责问为何如此吵闹,萧聘三说明情况后,杨澄甫不屑地说:“这种东西有什么用!”这句话激怒了萧聘三,他当即提出比武。杨澄甫说:“好,你就在我肚皮上打三拳吧。”萧聘三第一拳打下,杨澄甫便面露痛苦;第二拳后,众人似乎闻到他嘴里的血腥味;第三拳打完,杨澄甫右手紧捂肚皮,左手一掌击出,打在萧聘三的心窝,萧聘三当即口吐鲜血,倒在两米开外。这场争斗导致两人两败俱伤,不再教授武术。1933年,萧聘三离世,三年后,杨澄甫也因病去世。时任浙江省国术馆副馆长的苏景要求学生对此事保密,这段历史也就此尘封。
杨澄甫从自幼习拳,到40岁武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虽身为杨家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却仍未能完全传承杨家所有功夫。反观当下,一些人只要与杨家有一点渊源,就自称杨家某代传人,夸大自己的功夫。而杨澄甫武功盖世,同时注重口德与手德,时刻恪守武德,是当之无愧的高尚典范。他的经历,值得每一位武术爱好者深刻反思与学习 。
杨澄浦太极拳说十要
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 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 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 “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其意焉。
杨澄甫拳式(之一)
太极拳起势
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眼向前平视,含胸拔背,不可前俯后仰,沈肩垂肘,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松腰胯,而足直踏,平行分开,距离与肩相齐,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揽雀尾绷法
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即推手所谓黏连贴随,往复不离不断,遂以雀尾比喻手臂,故总名之曰:揽雀尾,其法有四:曰绷、捋、挤、按, 绷法:由起势,设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随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后脚伸直,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手心向内,肘尖略垂,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绷去,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则彼之力即为我移动,彼之部位亦自不稳矣。
揽雀尾捋法
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击我侧肋部,我即将右足向右前正面踏出,屈膝踏实,左脚变虚,身亦同时向右面转,眼随往平看,右手同时圆转,往右前出动,右手在前,手心侧向里裹,左手在后,手心侧向内,转至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时,速将我右肘腕间,侧贴彼肘节上,侧仰左腕,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上,向左外侧,全身坐在左腿,左脚实,右脚虚,此时敌如进攻,我即闪向胸前,右侧捋来则彼之根力拔起,身亦随之倾斜矣。
揽雀尾挤势
由前势,设敌人往回抽其臂,我即屈右膝,右脚实,左腿伸直,伸腰长往,随之前进,眼神亦直前往上送去,同时速将右手腕向外翻出,左手心贴我之右腕臂间,向前往,乘其抽臂之际,随出挤之,则敌必应手而跌矣。
揽雀尾按法
由前势,设敌人乘势从左侧来挤,我即将两腕,从左侧往上提劲,空其挤力,手指向上,手心向前,沉肩垂肘,坐腕,含胸,全身坐于左腿,速用两手心按其肘及腕部,向前逼按去,屈右膝,坐实,伸左腿腰亦同时往前进攻,眼神随动往前从上送去,则敌人即后仰跌出矣。
单鞭
由前势,设敌人从身后来击,我即将重心移在左脚,右脚尖翘起,向左侧转动坐实,左右手平肩提起,手心向下,一致随腰,左右往复荡动,以称转动之势,两手荡至左方时,乃将右手五指合拢,下垂作刁字势,此时左掌暂驻腰间,与刁手相抱,手心朝上右足就原位,向左后转动翻身向后,左足提起,偏左踏出,屈膝坐实,右腿伸直,同时转腰,左手向里,由面前经过,往左伸出一掌,手心向外,松腰胯,向敌之胸部逼去,沉肩,垂肘,坐腕,眼神随之往前,俱要同一时动作,则敌人未有不应手而倒。
提手上势
由前势,设敌人自右侧来击,我既将身由右侧回转,左足随向右侧移转,右足提起向前进步,脚跟点地,脚尖虚悬,全身坐在左腿上,含胸拔背,松腰眼前视,同时将两手互相往里提合,是为一合劲,右手在前,左手在后,两手心左右相向,两腕提至与敌人之肘腕相衔接时,须含蓄其势,以待敌人之变,或即时将右手心反向上,用左手掌合于我右腕上挤出亦可,身法步法,与挤亦有相通处。
白鹤亮翅
由前势,设敌人从我身左侧,用双手来击,我速将右脚收回,即提起直前踏出,稍屈坐实,身随右脚同时转向左方正面,左脚移至右脚前,脚尖点地,左手心同时合于左手肘里,沉下至腹时,右手随沉随起,提护至右头角上展开,右手心向上侧,左手急往下,从左侧向下展开至左胯旁,手心向下,则彼之力即分散而不整矣。
左搂膝拗步
由前势,设敌从我左侧中下二部,用手或足来击,我将身往下一沉,实力暂寄于右腿,左足即提起向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右足亦随之伸直,左手同时转上至右胸前向左外往下,将敌人之手或足搂开,右手同时仰手心垂下,直往后右侧轮转旋上至耳旁,张掌,手心向前,沉肩坠肘,坐腕松腰前进,眼神亦随之前往,向敌人之胸部按去,身手各部须合成一劲,意即扬长前往,便为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