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谭友夫

开国少将

谭友夫

谭友夫[公元1917年-197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像 河南信阳市新县人物
谭友夫(1917年-1976年2月24日),原名谭幼福,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后勤部部长。1970年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1976年2月24日在合肥逝世。
### 谭友夫:从大别山走出的开国少将  

谭友夫(1917—1976),原名谭幼福,河南信阳市新县箭厂河乡谭家塆人。他出身贫寒,自幼投身革命,历经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炮火洗礼,从一名红军战士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指挥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其生平充满传奇色彩,彰显了革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 一、苦难童年与革命启蒙(1917—1930)  
1917年,谭友夫出生于新县箭厂河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的大别山地区,军阀混战、地主盘剥,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谭友夫7岁时父亲病逝,母亲带着他和弟弟谭友林(后亦为开国少将)艰难度日,靠给地主放牛、打零工维持生计。童年的苦难让他早早体会到阶级压迫的沉重,也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1927年,大别山地区爆发黄麻起义,箭厂河一带成为革命火种的发源地之一。10岁的谭友夫亲眼目睹了农民协会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看到红军战士为穷人做主的情景,心中萌发了“跟着红军闹革命”的念头。1929年,12岁的谭友夫在二哥谭友林的影响下,加入当地儿童团,负责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成为革命队伍中最年轻的“小鬼”。他机灵果敢,多次在敌人搜捕时掩护地下党员脱险,被乡亲们称为“小英雄”。  


#### 二、红军岁月:从战士到指挥员(1930—1937)  
1930年,13岁的谭友夫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编入红一军第一师三团当战士。因年纪小、动作敏捷,他最初担任通讯员,后调任红四方面军总部交通队警卫员,曾随部队参加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作战。在战斗中,他作战勇猛,多次冒着枪林弹雨完成传递命令的任务,逐渐崭露头角。  

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谭友夫随部队西迁,参与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调任红四方面军总部侦察科科员,负责敌情侦察与渗透任务。在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中,他多次深入敌营搜集情报,为红军作战胜利提供了关键支持。一次,他乔装成商贩潜入四川巴中县敌军据点,摸清了敌人的布防图,助红军成功奇袭该据点,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受到方面军总部嘉奖。  

1935年,谭友夫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在翻越夹金山、过草地等艰苦历程中,他身染重病仍坚持行军,多次帮助战友扛枪、背粮食,展现出顽强的意志。1936年,红四方面军与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后,他调任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六团政治处主任,参与了山城堡战役等重要战斗,积累了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  


#### 三、抗日战争:敌后游击战场的骁将(1937—1945)  
全面抗战爆发后,谭友夫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七〇团政治处副主任,随部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他奉命赴晋察冀边区,任冀察热挺进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与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在平西地区,他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建抗日自卫队,推动根据地政权建设,为挺进军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和兵源支持。  

1940年,谭友夫调任挺进军第九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百团大战”。在破袭正太铁路的战斗中,他指挥九团官兵炸毁日军桥梁3座、碉堡12个,歼灭日军一个中队,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受到晋察冀军区通令嘉奖。1942年,日军对冀察热边区进行“大扫荡”,谭友夫采取“分散游击、集中歼敌”的战术,率部在崇山峻岭中与敌周旋,先后取得黄土岭伏击战、龙关突袭战等胜利,有效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计划。  

1944年,谭友夫调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根据地的局部反攻。他注重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策反伪军300余人,收复失地50余平方公里,为全面反攻奠定了基础。抗战期间,他始终坚持“军民一体”的原则,与群众同甘共苦,被当地百姓称为“贴心的谭政委”。  


#### 四、解放战争:从华北到西北的征战(1945—1949)  
抗战胜利后,谭友夫任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九旅政治委员,投身解放战争。1947年,他率部参加正太战役,在攻打井陉的战斗中,身先士卒突破敌军防线,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团,为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同年秋,他调任晋察冀野战军第六纵队十七旅政治委员,参与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等关键作战。在石家庄战役中,他指挥十七旅担任主攻,采用“坑道爆破”战术突破城墙,与友邻部队协同歼灭守敌2.4万余人,创造了“夺取大城市的范例”。  

1948年,谭友夫随华北军区部队编入第一野战军,任第六军十六师政治委员,转战西北战场。在解放兰州的战役中,他率十六师承担主攻沈家岭的任务。沈家岭是兰州外围的制高点,敌军在此构筑了坚固工事,号称“固若金汤”。谭友夫组织部队反复冲锋,激战两昼夜,终于攻克阵地,打开了兰州的南大门。战斗中,他三次亲临前沿指挥,被炮弹碎片划伤右臂仍坚持在一线,战后被第一野战军记大功一次。  

1949年,谭友夫率部进军新疆,参与解放迪化(今乌鲁木齐)等城市。在新疆期间,他不仅负责军事作战,还积极参与地方接管工作,团结各族群众,稳定社会秩序,为新疆的解放和初期建设作出了贡献。  


#### 五、建国后:治军与建设的双重担当(1949—1976)  
新中国成立后,谭友夫历任第六军十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新疆军区迪化军分区司令员、西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等职。在新疆工作期间,他致力于边疆稳定与国防建设,组织部队开展生产建设,帮助当地群众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推动了军民融合。1952年,他调任解放军第一步兵学校副校长,后任校长,致力于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亲自编写教材,组织实战演练,为部队输送了大批优秀基层指挥员。  

1955年,谭友夫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他调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主管战备与民兵工作。在安徽期间,他深入皖西、皖南山区调研,组建了200余支民兵应急分队,完善了国防动员体系。1964年,他组织民兵参加全军大比武,安徽民兵代表队在射击、爆破等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受到贺龙元帅的表扬。  

“文革”期间,谭友夫遭到冲击,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与错误路线作斗争,保护了一批干部和群众。1973年,他恢复工作,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主管后勤与装备工作。他大力整顿部队后勤系统,推动建立标准化供应体系,提高了部队的保障能力。  

1976年2月24日,谭友夫因积劳成疾,在南京逝世,享年59岁。他的骨灰被送回故乡新县,安葬在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与无数大别山英烈长眠在一起。  


#### 结语  
谭友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从大别山的贫苦少年成长为开国少将,始终坚守对党的忠诚,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在和平建设中鞠躬尽瘁。他的军事才能、奉献精神与亲民作风,深受官兵与群众爱戴。正如其墓碑上的题词:“大别山下育英才,烽火硝烟铸将星”,他的事迹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成为大别山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7 15:01
上一篇:官楚印下一篇:熊作芳
国务院原副总理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
原河北省委组织部代部长
原南京高级陆军学院校长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
蜚声国际的国学大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原云南省委第一书记
山西省委原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浙江省委原书记
原中共中央委员
广东省革命烈士
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原广东省政协常委
国民革命军将领、陆军中将
《三罗日报》筹办人
粤东三子,清代官员
旅美华人音乐家
清代官员
人民法官的杰出代表
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
青海省委原书记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翁源人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中共上海市市长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开国少将、革命烈士
开国少将、革命烈士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古筝演奏家
中国当代海洋生态学家,水产学家,教育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解放军少将、空军技术部副部长
开国少将
原福州军区顾问,解放军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开国上将、军事家
革命征程中的多面英雄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江西省委原第一书记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辛亥革命元老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革命烈士
开国大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开国少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