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刘少文

开国中将

刘少文

刘少文[公元1905年-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像 河南省信阳市人物
刘少文(1905年—1987年4月10日),河南省信阳县人,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苏联莫斯科入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后,曾任苏联共产党代表团翻译、中共中央翻译科科长。1931年6月任中央巡视员。1933年6月赴张家口,任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兼独立第18师政治部主任、中共师工委书记。1934年2月到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兼《革命与战争》军事杂志编辑、中革军委秘书兼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政治教导员。参加了长征。1936年7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秘书长。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同年11月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主持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工作。1940年任中共中央交通处香港办事处处长,1942年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交通处处长、组织部主任秘书、情报部部长,长期从事地下情报工作。国共内战时期,先后任中共上海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局委员,中央社会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轻工业处处长、华东纺织工业部部长。1952年4月起调任中央军委第四部副部长、代部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二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迫害。1978年6月至1985年3月,任总参谋部顾问。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7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
刘少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他的一生跨越了中国革命的多个重要时期,在情报战线、军队政治工作等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是一位集革命理想与专业素养于一身的杰出将领。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 一、少年壮志,投身革命洪流
1905年12月,刘少文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当地私塾先生,注重对子女的文化教育,刘少文自幼便接受了系统的传统儒学启蒙,同时也接触到西方近代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14岁的他正在信阳师范学校就读,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逐渐萌发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识。

1924年,刘少文考入上海大学,这所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参与创办的学校,成为他革命思想成熟的摇篮。在校期间,他师从瞿秋白、恽代英等著名共产党人,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参与学生运动,组织进步社团。1925年,经恽代英介绍,刘少文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正式踏上革命道路。

### 二、旅苏深造,奠定专业根基
1925年冬,党组织选派刘少文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苏联的三年间,他系统学习了政治理论、军事战略和情报工作方法,与王明、博古、邓小平等同为同学。他精通俄语、英语,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有着深入研究,逐渐展现出在理论研究和国际事务方面的天赋。

1928年,刘少文作为工作人员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负责会议翻译和文件整理工作,这是他首次参与党的重要会议,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1929年回国后,他被分配到中共中央机关,担任翻译科科长,负责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的联络工作,成为党早期重要的外事和理论翻译骨干。


### 三、潜伏上海,情报战线显锋芒
1931年,顾顺章叛变后,中共中央机关被迫从上海转移至苏区,刘少文奉命留在上海,转入地下工作,担任中央特科翻译兼秘书,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秘密情报工作。这一时期,他化名“张明”,以商人、记者等身份为掩护,深入敌特机关外围,建立秘密交通线,传递重要情报。

1934年,刘少文调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兼《革命与战争》杂志编辑,在苏区继续从事理论宣传和情报协调工作。长征期间,他担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随红一方面军转战途中,克服极端恶劣的条件,坚持编辑出版宣传刊物,鼓舞红军士气。


### 四、驰骋敌后,统战与情报并重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少文奉命赴武汉、重庆等地开展统战工作和秘密情报活动。1937年,他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兼周恩来秘书,协助周恩来处理与国民党及各民主党派的联络事务,参与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具体谈判。1939年,他调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交通处处长、组织部副部长,负责南方局与各地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建立起覆盖西南、华南的情报网络。

1941年皖南事变后,刘少文临危受命,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代理秘书长,在白色恐怖加剧的环境中,妥善安排南方局机关撤离,保护了大批党的干部。他利用自己精通多门外语、熟悉国际事务的优势,与在华外国记者、外交官建立联系,向国际社会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行径,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1942年,刘少文赴香港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驻港负责人,化名“刘作师”,以“华比银行华人经理”的公开身份为掩护,协调香港及华南地区的情报工作,联络爱国华侨和进步人士,为东江纵队等敌后武装提供物资和情报支持。抗战胜利后,他参与了营救被困香港的文化名人行动,为保护中国文化界精英做出重要贡献。


### 五、转战东北,助力解放战争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刘少文奉命奔赴东北,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情报部部长。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他主持建立了覆盖东北全境及华北部分地区的情报网络,深入搜集国民党军的兵力部署、作战计划等核心情报,为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决策提供了关键依据。

1948年,刘少文任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直接参与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他协助纵队首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寸土不让、与阵地共存亡”的战斗口号,鼓舞部队顶住国民党军的猛烈进攻,为保障锦州战役的胜利筑牢了防线。1949年,他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参与解放中南地区的作战,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部队政治委员,为特种兵部队的组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六、建国之后,投身国防与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文的工作重心转向国防建设和外交领域。1950年,他调任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参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谈判筹备工作,为新中国初期的对苏外交做出贡献。1952年,他重返军队系统,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二部部长,主管军队情报工作,致力于构建适应现代化战争需求的情报体系。

1955年,刘少文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成为开国中将中为数不多兼具情报、统战、外交多重经历的将领。1958年,他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政治委员,参与导弹、航天等尖端国防科技项目的领导工作,注重科研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推动国防科技与军队建设的结合。

“文革”期间,刘少文遭受迫害,被诬陷为“特务”“叛徒”,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坚决斗争。1975年恢复工作后,他担任总参谋部顾问,致力于军队情报工作的拨乱反正,整理总结革命时期的情报工作经验,为新时期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参考。


### 七、晚年岁月,坚守初心
1982年,刘少文离职休养,但仍关心国家大事,撰写了多篇回忆文章,系统梳理中国革命时期的情报工作、统战工作历史,为党史、军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他生活简朴,严格要求子女,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1987年4月10日,刘少文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遵照其遗愿,他的骨灰撒入了他曾战斗过的长江,与他毕生奉献的祖国大地融为一体。


### 人物评价
刘少文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情报战线、统战工作的杰出领导者,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莫斯科的理论深造到上海的秘密潜伏,从重庆的统战斡旋到东北的情报攻坚,他始终以坚定的信仰、卓越的智慧和无畏的勇气,在隐蔽战线和公开战场为革命胜利和国家建设奋斗。

作为从信阳走出的优秀儿女,他兼具文人的儒雅与军人的刚毅,精通多国语言却甘居幕后,身居高位仍清廉自守。毛泽东曾评价他“是个好同志,立场坚定,有勇有谋”;周恩来称其“是我党情报战线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革命精神和专业素养,不仅是信阳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写照,其事迹至今仍为后人所敬仰。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7 11:56
上一篇:程坦下一篇:成少甫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落马官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汉第三位皇帝
原河北省省委第一书记
贵州省委原书记
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委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
河南省委书记
原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东源人物
杰出的人民教育家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中国台湾地区前领导人
革命烈士
曾任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
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革命烈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
原文化部副部长
开国大校
开国少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大校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印度政治家
开国大校
国家科委委员兼地方局局长
赤坎晨光小学创办人
五河县人物
民主人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