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正刚[公元1916年-1992年,开国大校] 河南信阳市新县人物 游正刚,河南省新县陡山河乡白沙关村人。历任军委装甲兵第一、第三、第四坦克学校训练部副部长、部长、副校长,河北省军区副参谋长,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 游正刚是河南省新县陡山河乡白沙关村人,1916年2月出生,1992年2月14日在北京逝世。他是开国大校,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国防事业奉献了一生,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游正刚自幼丧父,家境贫困,但他很早就投身革命。1929年,年仅13岁的他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1930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4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8月,游正刚进入鄂豫皖军委会举办的无线电训练班学习报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红四方面军总部第一部电台从事报务工作。此后,他在鄂豫皖红11军、红1军、红4军、红四方面军历任通信员、报务员、电台队长、台长、科长等职,负责部队的作战通讯、联络及技术侦听,为部队传递了大量重要情报,保障了作战指挥的顺畅。 他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1至第4次反“围剿”,在激烈的战斗中,凭借出色的通讯工作,为红军掌握战场动态、制定作战计划提供了有力支持。还参与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等重大战役,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他始终坚守岗位,确保通讯畅通无阻。1936年11月,任军委二局三科副科长,后任二科科长。此外,他还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克服了重重困难,保障了通讯工作不间断,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 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游正刚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在这里他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军事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结业后,他任军委2局2科科长、3科科长。1940年,调任留守兵团司令部2科科长,负责相关军事参谋和通讯协调等工作,为保卫陕甘宁边区等作出了努力。 1942年,游正刚进入军政研究班高级班学习,后转入中央党校军事队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军事知识和领导能力。1944年10月,他随王树声由延安南下中原,任豫西军区第一军分区独立团参谋长,积极投入到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参与组织和指挥了一系列抗日战斗,为建立和巩固豫西抗日根据地立下功劳。 1945年4月起,游正刚先后担任中原第一纵队司令部二科科长,一旅三团参谋长,三旅八团参谋长,江汉警卫团参谋长、竹北纵队队长等职。他参加了中原突围、桐柏、息县、光山等战斗,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带领部队与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英勇战斗。 ###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6月,游正刚随中原部队突围,后转战鄂西北,参加了创建鄂西北根据地等斗争,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他不畏艰险,与战友们一起顽强战斗,为保存革命力量、坚持敌后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7年8月起,他先后担任科长、团参谋长、浠水县指挥长,五分区参谋主任兼作战科长、师副参谋长、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独立三师参谋长等职,在鄂东地区坚持斗争,积极参与重建大别山解放区的工作。他深入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灵活多样的斗争,为大别山地区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力量。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后,游正刚调任第51军212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负责部队的政治工作和部分军事指挥工作,为稳定武汉地区局势、巩固新生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1年,游正刚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系统学习现代军事理论和指挥艺术,为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建设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1952年结业后,他投身于我军装甲兵建设事业,先后任中央军委装甲兵训练部副部长兼战术系主任、装甲兵训练处处长、第3坦克学校训练部部长、第4坦克学校副校长等职,致力于培养装甲兵军事人才,为我国装甲兵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在此期间,他还在编译苏军坦克教材和我军坦克教材中荣立一等功,为推动我军装甲兵训练教材的规范化、本土化作出了重要贡献。1971年起,游正刚任河北省军区副参谋长、顾问,后担任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继续为国防事业发挥余热,将自己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智慧运用到部队建设和管理中,为加强北京军区装甲兵部队的战斗力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55年,游正刚被授予大校军衔。他还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这些荣誉是对他一生革命功绩的高度肯定和赞誉。 游正刚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从一个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军队高级将领,始终坚定地追随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国防事业鞠躬尽瘁,其功绩和精神将永载史册,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