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则三:从湘江学子到隐蔽战线的革命先驱
赵则三(1908.5—1987.1),湖南长沙人,出生于贫农家庭,少年就读于徐特立创办的长沙县五美高级小学,1924年以湖南省第一名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受革命思想熏陶,积极投身北伐大革命洪流,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校学运工农股长,参加驱逐反动校长、反英讨吴驱赵示威游行及农村革命宣传等活动。1927年2月毕业后,回家乡任教并担任乡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团支部书记,领导群众打击反动势力。“马日事变”后,参加徐特立组织的五美乡农民自卫军,组织当地农民暴动。
革命低潮中的坚守
大革命失败后,党团组织遭破坏,赵则三本人遭长沙县反动政府通缉,在极端困难下以教育工作为掩护,积极寻找党组织。1936年随一师校友、共产党员毛达恂赴上海,更名赵则三。同年8月参加中共领导的上海职业界救国会,在工人夜校从事救亡宣传、地下交通等革命活动,接受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任务,担任交通联络,每周两次定期探视身陷法租界牢狱的著名共产党人熊瑾玎。
抗战时期的英勇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9月,赵则三担任上海青年救国服务团军事股长。同年11月,经党组织安排参加普及教育服务社,西行南昌加入新四军,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分队长、第3大队大队长。1938年4月,与大队党代表彭冲率队,随陈毅带领的新四军第1支队挺进江南敌后,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陈毅委派,以第1支队战地服务团团长身份,只身前往南京汤山沦陷区开辟工作,建立抗日政权。后任新四军老二团(持团)政治处民运股股长,江南丹北四县抗委会组织科科长兼机关党总支书记。1940年起,历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民运科长、东台独立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1师2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兼苏中区第2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新四军苏中军区台北独立团、江都独立团政治委员兼县委书记、苏中军区教导旅二团政治委员,参加九里、李堡、句容、三垛伏击战、兴化、如皋、华丰受降等战斗,为开辟苏南、发展和巩固苏中抗日根据地做出贡献。
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赵则三历任新四军兼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2旅5团政治委员,胶东军区卫生部政治部主任、滨北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兖州、大汶口、津浦前线、鲁南反击战等战役战斗。1949年11月起,任山东胶州分区政治部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赵则三被选为山东省人民代表。1952年起,任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政治协理员、政治处主任、哲学和苏共党史训练班主任、中共党史教授会副主任、化学兵指挥系副政治委员、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高级速成系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57年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8年率南京军事学院“五·一”观礼团赴京参加观礼活动,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1961年2月起,任国防部第10研究院第14研究所政治委员兼党委书记。“文革”中遭残酷迫害,1973年恢复工作,任国防科委第10研究院1013研究所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第一组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1978年1月起,任电子工业部第14研究所党委书记、顾问,曾被选为中共第五届南京市委委员、第六届南京市政协常委。1982年9月离职休养(副部级),1987年1月9日16时30分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79岁。
夫人王蕴石(1916—1989),毕业于苏州女子师范,在共产党人、其师孙起孟教育培养下,1936年起参加学生救亡运动。抗战时期,历任中共苏中区海门四区妇委书记、启东第二区委书记、启东县委宣传部长、台北县滨海区委书记兼区长、江都县委宣传部长、苏中区妇联常委、生产部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一纵二旅五团民运股长、中共鲁中区沂南县委宣传部长、华中分局工作团分队长、大连市裕华工厂组织科长、大连市甘井子区委组织委员、山东胶东区党委工作团组长。1949年11月后,先后任中共山东胶东区妇联生产部长、胶县城工委副书记、高密县委副书记。1952年10月起任中共南京市第三区委(秦淮区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区委书记。1955年1月起,任中共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兼市政协秘书长。1980年6月,任南京市委统战部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