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侯世奎:戎马一生的铁血传奇
侯世奎,1911年出生于甘肃省临夏县红水沟(今红台乡)侯家沟村,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也是一位用热血与忠诚书写传奇人生的革命英雄。1976年1月24日,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在兰州与世长辞,享年65岁,他的事迹和精神,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
苦难童年,磨砺坚韧品格
侯世奎的童年,是在极度贫困与艰辛中度过的。他的家乡地处偏僻山村,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发,战乱不断,祖辈们生活困苦不堪。清光绪二十一年,其祖父为躲避战乱,被迫逃至定西、皋兰等地流浪,直到民国五年才在兰州阿干镇落脚,靠给地主背煤谋生。侯世奎的父亲年轻时同样在阿干煤矿背煤,后来见家乡年景稍好,便返乡务农。由于家境贫寒,侯世奎九岁起就被迫给邻村地主放牛,每日起早贪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此后,他又辗转到阿干煤矿背煤,小小年纪便饱尝生活的艰辛,也正是这段苦难经历,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投身革命,浴血土地革命
1928 年,侯世奎的父母先后因饥荒离世,年仅17岁的他瞬间失去依靠。无奈之下,他将小妹送人,开始孤身流浪,靠打短工维持生计。1929年春,冯玉祥国民军在临夏招募新兵,为谋求生路,侯世奎加入该部队,隶属于孙连仲部下。1930年,他随军参加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后,部队被蒋介石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并调往江西。
1931年12月,赵博生、董振堂率领第二十六路军一万七千余人发动“宁都起义”,侯世奎自此加入红军,被任命为红五军团第十三军三十八师某团重机枪排班长。在红军队伍中,他迅速成长,先后进入红军学校、红军大学学习,并在红军学校学习期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还前往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参观学习,聆听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报告。这些宝贵的学习经历,让他从一个贫苦出身的青年,成长为有坚定信仰和军事素养的革命战士。
在中央苏区,侯世奎先后参与赣州战役、漳州战役等众多战役,以及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他作战勇猛,指挥出色,带领的排和连多次荣获“模范排”“青年模范连”等称号。1933年,在金溪黄狮渡阻击战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指挥连队顽强抵抗,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最终击退敌人,战后连队被授予“青年模范连”称号。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侯世奎所在的红34师担任后卫任务。在湘江战役中,红34师遭遇敌军阻击,与主力部队失联,伤亡惨重。为掩护师部突围,侯世奎与团长韩伟将剩余兵力编成3个连,与敌人殊死搏斗。湘江战役后,侯世奎不幸负伤被俘,被关押在衡阳、昆明监狱长达三年。狱中,敌人对他严刑拷打,试图获取红军情报,但他坚贞不屈,始终保守秘密,也因此落下了癫痫症。
抗战烽火,勇担抗日重任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国民党释放侯世奎。他毫不犹豫地踏上寻找党组织的征程,历经千辛万苦,于1938年3月抵达延安。经过组织审查,确认其忠诚后,他被派往山东敌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七团第二营营长,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旅第六团第三营营长,投身抗日游击战争。
在敌后艰苦的环境中,侯世奎率部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在天宝山战斗、甲子山战役中表现英勇,沉重打击了日寇,扩大了抗日根据地。他还坚持学习文化知识,在行军途中每天坚持识字,被授予“文化学习模范营长”称号。此后,他先后担任滨海军区第六团副团长、独立第三团团长、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务,为抗战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解放战争,屡建卓越功勋
抗战胜利后,侯世奎奉命率部进军东北,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第三纵队第五旅旅长、辽东纵队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师副师长、师长,安东军区参谋长等职。他参与了本溪、海城、梅河口战役,以及著名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多次受到上级通令嘉奖。
1946年初,国民党向东北解放区发动进攻,侯世奎指挥部队攻打鞍山,经过激烈战斗,全歼守敌一八四师五五一团,解放鞍山,其所在的二十九团被东北军区命名为“鞍山团”。同年11月,在新开岭战役中,他率部担任主攻,成功攻克老爷山,配合友军歼灭敌“千里驹”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正谊被俘。1947年,在保卫临江战役中,他指挥部队多次重创敌军,因师长杜光华牺牲,他升任第十师师长,后调任安东军区参谋长,继续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力量。
建设新中国,永葆革命本色
1949年,兰州解放后,侯世奎调任甘肃省军区第一任参谋长,参与指挥甘肃地区的剿匪斗争,为稳定当地局势、保障人民安宁做出重要贡献。1952年,他调任西北军区干部文化学校校长,致力于培养干部文化素养。1955年9月,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此后,他先后担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
即便身居高位,侯世奎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对自己严格要求,从不搞特殊化。他关心同志,重视学习,不仅自己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还鼓励亲属积极学习。六十年代,他老家的叔叔到兰州看望他,他详细询问家乡情况,并赠送《毛泽东选集》。1957年和1965年,他两次回临夏探亲,都不忘关心当地农业生产和民兵建设。
1976年1月24日,侯世奎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在兰州逝世。遵照他的遗愿,遗体火化后,骨灰安放在兰州市华林山革命公墓,他也被批准为烈士。侯世奎将军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人,永远值得铭记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