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据[晋][公元232年-284年,西晋文学家、道家] 河南许昌市长葛市人物 枣据,字道彦,本姓棘,其先人避仇改姓,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中国西晋时期文学家、道家。 枣据容貌美丽,通识,兼资文武。弱冠为大将军司马昭辟为掾属,出为山阳令,有政绩,入为尚书郎,转右丞。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大举伐吴,以贾充节制诸军,贾充请枣据为从事中郎。次年,军返,徙黄门侍郎。太康三年(282年)前后,迁幽州刺史,入为太子中庶子。太康末(284年),枣据逝世。 枣据在思想上,倾向于道家。所著《船赋》运用“论器而比象”的手法,通过对船的描述阐释发挥老庄的思想,推崇质朴清虚,随遇而安,无私无虑,无贵无贱的思想。同时也包含有儒家善施、必正、耐劳等思想成份。《晋书》卷92有传。著有诗赋论50余篇,多佚。《全晋文》卷67辑有其部分著作。 枣据(约232年-284年),字道彦,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道家思想践行者。他本姓棘,其先人为避仇而改姓枣。枣据一生历经曹魏至西晋的政权更迭,在政治与文学领域均有一定成就,其思想融合了道家与儒家元素,著有诸多诗赋论作,虽多因战乱亡佚,但留存部分仍可展现其文学风采与思想内涵。以下是对其生平的详细介绍: 出身背景与早期经历 枣据出身于官宦世家,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政治影响力。其祖父枣祗是东汉末年重要人物,建安元年(196年),枣祗建议曹操招募饥荒流民设置屯田,被曹操采纳,他也因此被任命为屯田尉。屯田制的实施使曹操政权基本解决了粮食问题,为曹魏政权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枣祗终官陈留太守,卒于任上,曹操对其功绩极为认可,封赏了他的儿子枣处。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成长,枣据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枣据容貌俊美,且善于文辞,年少时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弱冠之年,他凭借自身才学与家族声望,被召入大将军府,开始了其政治生涯。这一时期,正值曹魏政权后期,司马氏逐渐掌握朝政大权,大将军府是当时重要的政治中心,枣据在此得以接触到高层政治事务,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仕途生涯 地方治理显政绩:不久后,枣据出任山阳县令。在任期间,他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致力于安抚百姓、发展生产、维护地方治安,将山阳县治理得井井有条,政绩显著,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也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为其后续仕途升迁奠定了基础。 中央任职展才华:由于在山阳县的出色表现,枣据被调入中央,担任尚书郎,后转任右丞。在中央任职期间,他负责处理各类政务,凭借其通识之才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将各项事务处理得有条不紊,在朝廷中逐渐崭露头角。他不仅在政务上表现出色,还利用闲暇时间与当时的文人雅士交流文学,其文学才华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随军伐吴建功勋: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西晋大举伐吴,以贾充节制诸军。贾充深知枣据的才能,奏请其为从事中郎,随大军出征。枣据跟随贾充参与了伐吴之战的诸多军事谋划与行动,为西晋灭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次年,伐吴大军凯旋,枣据因功徙任黄门侍郎,负责传达诏命等重要事务,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 外任刺史与回京任职:太康三年(282年)前后,枣据迁任幽州刺史,负责治理北方边境地区。他在幽州任上,积极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加强边境防御,促进了当地的稳定与发展。之后,枣据又被召回京城,担任太子中庶子,负责教导太子,可见朝廷对其学识与品德的认可。他在太子身边,以儒家的道德规范和自己的才学素养,对太子进行教诲,期望能培养出合格的国家继承人。 文学成就与思想特点 文学创作颇丰:枣据是西晋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家,著有诗赋论50余篇,内容涵盖了多种题材。其赋作如《表志赋》《逸民赋》《船赋》等,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志赋》是他出任冀州刺史时所作,通过赋文表达了对君主的忠诚以及自己的志向与情怀;《逸民赋》则展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一种向往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道家思想鲜明:枣据在思想上倾向于道家,其代表作《船赋》采用“论器而比象”的手法,充分发挥了老庄的哲学思想。他在赋中描述船“外质朴而无饰,内空虚而受盈。乖流则逝,遇抵而停;受命若响,唯时而征”,通过对船的特性描写,推崇质朴清虚、随遇而安、无私无虑、无贵无贱的道家思想理念。 儒家思想兼具:同时,枣据的思想中也包含一些儒家思想成分。从其仕途经历可以看出,他秉持着儒家积极入世的观念,不辞劳偷安,努力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才华,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体现了儒家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其在地方治理和中央政务处理中,追求“必正”“善施”,致力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百姓福祉,也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后世影响与作品流传 太康末年(284年),枣据逝世,享年五十余岁。他去世后,其著作因战乱大多亡佚,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损失。不过,《全晋文》卷67辑有其部分著作,《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御览》等古籍也引用了他的一些赋作片段,如《船赋》就被多部古籍引用,使得后人能够通过这些留存的文字,领略其文学风采与思想内涵。 枣据的文学创作与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他融合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创作风格,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其赋作中对事物细致的观察与深刻的哲理思考,也为后世赋体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此外,他作为颍川枣氏家族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家族的屯田功绩和他本人的仕途经历、文学成就,都使枣氏家族在当地乃至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后世子孙求学上进、报国为民。 总之,枣据是西晋时期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在政治上积极作为,为西晋政权的稳定与发展贡献了力量;在文学上,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融合儒道的思想内涵,在西晋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其生平事迹与作品值得后人深入研究与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