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毓[三国][?-263年,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河南许昌市长葛市人物 钟毓,字稚叔,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太傅钟繇之子、司徒钟会之兄。 出身颍川钟氏,机灵敏捷,有其父之遗风。十四岁时,起家散骑侍郎。太和初年,迁黄门侍郎,袭封定陵县侯。正始年间,拜散骑常侍,迁魏郡太守,入为侍中、御史中丞、廷尉。随平诸葛诞的淮南叛乱,拜青州刺史、后将军,都督徐州、荆州诸军事。 景元四年(263年),去世,追赠车骑将军,谥号为惠,著有文集五卷(见《隋书·经籍志》及《两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钟毓(约210年代或224年-263年),字稚叔,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他是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出身颍川钟氏,为太傅钟繇之子、司徒钟会之兄。钟毓一生历仕曹魏多朝,以机灵敏捷著称,在政治、军事等领域都有一定作为,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入仕与初展才华 钟毓自幼聪慧,十四岁时便起家任散骑侍郎,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早熟与才华。他谈笑机灵敏捷,有其父钟繇的遗风,在曹魏朝廷中开始崭露头角。 太和二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兵围祁山,魏明帝曹睿想要亲自率兵讨伐。此时,钟毓上疏劝谏,他认为陛下应重视在朝堂上谋划战胜敌人,国君即便不离开宫殿,也能决胜千里之外。而且亲自西征虽能壮大军威,但会消耗大量资源钱财,加之暑期用兵本就需慎重,此时并非陛下出动之时。魏明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钟毓也因这次进谏展现出卓越的政治眼光和谋略,得以升迁为黄门侍郎。 直言进谏与治国主张 太和年间,洛阳宫殿大兴土木,魏明帝曹睿及群臣暂居许昌。许昌地域狭小,明帝却在城南以毡为殿,大摆宴席,设置鱼龙曼延之戏,以供自己起居游玩,百姓因此苦不堪言。钟毓见状,再次上书进谏,他指出近年来水灾旱灾频繁,国库空虚,此类休闲之事应等到丰收之年再做,当下应让百姓到关内开垦荒地,致力于农业生产。他的这些建议都被朝廷采纳并实施,体现了他以民为本、重视农业生产的治国理念,也彰显了他敢于直言进谏的勇气。 正始年间,钟毓升迁为散骑常侍。正始五年(244年),大将军曹爽在炎热夏天兴兵伐蜀,蜀兵依险据守,曹军前进受阻。曹爽欲增兵继续进攻,钟毓遣使上书,他认为高明的取胜之道应是不动刀兵,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建议曹爽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但曹爽并未听从,最终无功而返。钟毓也因这番言论让曹爽不高兴,被贬为侍中,离开京城,出任魏郡太守。 高平陵之变后的仕途发展 嘉平元年(249年),高平陵事变爆发,曹爽集团被杀。钟毓得以返回京师,先后担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等职。他在廷尉任上,处理了一些重要案件。 正元元年(254年),李丰等人谋诛司马师,事泄后李丰被杀,尸体在夜间被送到廷尉处,钟毓起初认为这不是法官该处理的,将此事告知司马师,在司马师明确命令下才接受。之后夏侯玄、张缉等人也被送到廷尉处,夏侯玄面对审问拒不招供,钟毓知其为当世名士,高节不屈,于是在审问结束后的晚上,为夏侯玄写了供词,又流着泪给夏侯玄看,夏侯玄看后表示认可。钟毓随后上奏朝廷,请求依法论处李丰等人,朝廷会集公卿百官廷尉合议,众人都同意钟毓所判处的结果。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和文钦起兵反叛,钟毓持节到扬州、豫州宣慰圣意,告诫教化百姓。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回来后升为尚书,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参与军事与谋略展现 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起兵反叛,大将军司马昭商议是否要亲自征诸葛诞。当时,吴将孙壹率众归降,群臣大多认为吴国正在内乱,不会出兵援助诸葛诞。但钟毓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应从敌人角度考虑,诸葛诞以淮南之地投降吴国,孙壹归降带来的人口和士兵数量不多,对吴国损耗不大,若寿春不能迅速平定,吴国内乱平息后很可能会出兵救援。司马昭认同他的观点,于是亲率大军开往淮南,钟毓也随军前往。 淮南平定之后,钟毓因功被任命为青州刺史,加后将军,都督徐州军事,假节。后来,他又转往都督荆州军事,成为曹魏政权在地方上的重要军事将领,负责镇守一方,为维护曹魏政权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先见之明与家族保全 景元四年(263年)冬,钟毓逝世,追赠车骑将军,谥号为惠。他著有文集五卷,虽部分已亡佚,但仍在文学等领域留下了一定痕迹。 钟毓去世后的第二年,即景元五年(264年),他的弟弟钟会谋反,兵变被杀,钟氏依律当诛三族。然而,司马昭对钟家网开一面,钟毓之子钟峻、钟辿特赦,官爵如故。有一种说法是,钟毓曾私下告诫司马昭,说自己弟弟钟会好玩弄权术,野心不小,不可不提防。司马昭听后表示,若将来果真如此,不会伤害钟氏一门。后来钟会果然谋反,司马昭遵守了对钟毓的诺言,钟氏家族因此得以保全部分血脉,这也体现了钟毓对弟弟的了解以及他的先见之明。 轶事典故 钟毓与其弟钟会自幼便有美好的声誉,关于他们的轶事典故也在后世流传。例如,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药酒喝。钟繇刚巧醒来,故意装睡观察。钟毓行礼后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父亲问原因,钟毓称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钟会则说偷本来就不是行礼的行为,所以不用行礼。 还有一次,十三岁的钟毓、钟会奉魏文帝曹丕之命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曹丕问其原因,钟毓回答是因为恐惧慌张,汗水流出像浆一样。曹丕又问钟会为何不出汗,钟会回答是因为恐惧战栗,汗水也不敢冒出。这些轶事不仅展现了兄弟二人的聪慧机敏,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钟毓一生,历仕曹魏多朝,在政治上敢于直言进谏,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提出了诸多有益建议;在军事上,参与平定淮南叛乱等事件,展现出一定的谋略和军事才能。他以机捷聪慧著称,有其父之风,虽在历史上的知名度或许不及弟弟钟会,但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品德,在三国历史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其生平事迹也为研究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政治、军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