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荀甝

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荀甝[三国][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河南省许昌市人物
荀甝,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东汉尚书令荀彧之孙,荀恽之子,魏文帝曹丕外甥。
累官散骑常侍,进爵广阳乡侯,年三十岁薨。
荀甝(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三国曹魏时期),字不详,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出身东汉至曹魏时期著名的世家大族——颍川荀氏。作为荀彧之孙、荀恽之子,荀甝继承了家族的政治基因与儒学传统,在曹魏政权中担任重要官职,其生平虽因史料记载有限而略显简略,但仍可通过现存文献与家族脉络勾勒出其主要轨迹。以下从家族背景、生平履历、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梳理。


一、家族背景:颍川荀氏的荣耀与传承
颍川荀氏是汉末三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世家大族之一,以儒学传家、人才辈出著称。荀甝的祖父荀彧(163—212年)是这一家族的核心人物,曾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劳,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被曹操赞为“吾之子房”。荀彧不仅在政治上辅佐曹操,更以“居中持重”的角色协调各方势力,其推荐的郭嘉、荀攸、陈群等人才,均成为曹魏政权的支柱。

荀甝的父亲荀恽(生卒年不详)是荀彧的长子,娶曹操之女安阳公主为妻,官至虎贲中郎将。荀恽与曹植关系密切,曾因支持曹植争夺世子之位而与曹丕产生嫌隙,虽未被直接打压,但在曹丕称帝后(220年)未获重用,早逝。尽管如此,荀氏家族凭借深厚的根基与广泛的人脉,仍在曹魏政权中保持着重要地位。

荀甝作为荀恽的长子,自幼生长在这样的家族环境中,既继承了荀彧一脉的政治资源,也背负着维护家族荣耀的责任。颍川荀氏“以清识显”的门风,对荀甝的成长与仕途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生平履历:曹魏中期的官员轨迹
由于正史中关于荀甝的记载极少(《三国志》仅在《荀彧传》后附记寥寥数语),其生平细节多需结合家族关系与时代背景推断。综合现存史料,其主要经历可分为以下阶段:

1. 早年与入仕:凭借门荫与联姻优势
荀甝出生年代约在汉献帝建安末年(215—220年),此时荀彧已去世(212年),但荀氏家族仍与曹氏皇族保持着密切联系——其父荀恽娶安阳公主,其母为曹操之女,因此荀甝是曹操的外孙,与曹魏皇室存在血缘关系。这种“皇亲国戚”的身份,为其入仕提供了天然优势。

魏文帝曹丕时期(220—226年),荀甝因父荫与外戚身份,早年即入仕为官。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荀甝“官至散骑常侍、广阳太守”,其起步官职虽未明确,但结合曹魏官制与世家子弟的晋升路径,推测其最初可能担任郎官、太子属官等职,逐步积累资历。

2. 魏明帝至曹芳时期:中枢与地方职务的历练
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226—239年),曹魏政权进入稳定发展期,荀甝逐渐从低阶官员晋升至散骑常侍。散骑常侍是曹魏中枢的重要官职,职责为“掌规谏过失,侍从顾问”,常由世家子弟或亲信担任,既能参与朝政讨论,又能接近皇帝,是晋升高位的跳板。荀甝担任此职,说明其已获得朝廷信任,且具备一定的政治能力。

在散骑常侍任上,荀甝的具体作为虽未见于史料,但结合其家族传统,推测他可能延续了荀彧“谏言献策”的风格,在朝政决策中发挥顾问作用。当时魏明帝大兴土木(如修建洛阳宫、芳林园),朝臣多有劝谏,荀甝作为侍从官,或参与过相关讨论,但其立场与具体言论因史料缺失而不可考。

此后,荀甝外放地方,担任广阳太守。广阳郡位于曹魏北疆(今北京及周边地区),是防御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太守一职负责地方行政、军事与治安,对官员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荀甝被派往这一要地,反映出曹魏朝廷对其能力的认可。在任期间,他可能参与过边疆防御事务,协调军民关系,但其具体政绩已无迹可寻。

3. 晚年与家族延续:荀氏血脉的传承
荀甝的卒年不详,推测在魏少帝曹芳时期(239—254年)至高贵乡公曹髦时期(254—260年)之间。他有一子荀頵,在西晋时期官至羽林右监、安陵乡侯,延续了荀氏家族的仕途。荀頵的儿子荀崧(262—328年)更是东晋名臣,官至尚书左仆射、散骑常侍,封平乐伯,成为永嘉之乱后荀氏家族复兴的关键人物。

从家族传承来看,荀甝虽未达到祖父荀彧、叔父荀攸的政治高度,但其平稳的仕途与子嗣的延续,为颍川荀氏在魏晋易代之际的存续奠定了基础。曹魏后期,司马氏逐步掌控政权,颍川荀氏通过联姻(如荀恽娶曹氏女,荀甝的同辈或后代可能与司马氏联姻)与低调行事,避免了卷入政治斗争的核心,得以在西晋时期继续保持世家地位,荀甝在其中扮演了承前启后的角色。


三、历史定位与评价:夹缝中的世家代表
1. 史料记载的局限性
关于荀甝的记载,仅见于《三国志·魏书·荀彧传》附记:“恽子甝,嗣侯,官至散骑常侍、广阳太守。甝薨,子頵嗣。”此外,《晋书·荀崧传》提到“崧,荀彧之玄孙,甝之子頵之孙也”,再无其他细节。这种简略性一方面是因为荀甝本人的政治成就未及祖父与叔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魏中期史料的散佚与世家子弟“集体性记载”的特点——除非有突出功绩或重大事件,否则往往仅存只言片语。

2. 世家子弟的典型特征
荀甝的生平虽简,却折射出汉末三国时期世家子弟的普遍轨迹:
门荫入仕:凭借家族地位与联姻关系,无需通过察举或军功即可进入仕途,起点较高;
中枢与地方历练结合:先在中央担任侍从官,熟悉朝政运作,再外放地方积累政绩,形成“内-外-内”的晋升模式;
政治立场的谨慎性:在曹魏后期的权力斗争(如曹爽与司马懿之争)中保持中立,以家族存续为首要目标,避免卷入核心冲突。

3. 对荀氏家族的意义
荀彧死后,荀氏家族虽仍具影响力,但已失去“定策核心”的地位。荀攸(荀彧之侄)在魏文帝时期去世(244年)后,家族的政治核心人物空缺。荀甝作为荀彧的长孙,虽未担任三公等高官,但其担任的散骑常侍(中枢)与广阳太守(地方要职),维持了家族在曹魏政权中的存在感,为后代在西晋的发展保留了根基。从这个角度看,荀甝的“平庸”恰恰是乱世中世家生存的智慧体现。


四、相关人物与时代背景
1. 家族成员的影响
祖父荀彧:奠定荀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其“匡扶汉室”的理想与最终被曹操猜忌而死的结局,为荀氏后人提供了政治教训——在强权之下需审时度势;
父亲荀恽:因与曹植的关系而受曹丕冷落,其经历让荀甝意识到“站队”的风险,促使其选择低调行事;
叔父荀攸:曹魏“谋主”,官至尚书令,以“深沉有智”著称,其政治风格可能对荀甝产生影响;
儿子荀頵:西晋时期的官员,延续了家族仕途,是荀甝对家族传承的直接贡献。

2. 时代背景的制约
荀甝生活的曹魏中期(220—260年),是政权从“曹魏宗室主导”向“司马氏专权”过渡的时期。魏文帝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提供了制度保障,但也加剧了皇权与士族的矛盾。魏明帝时期的“浮华案”(231年)打击了空谈玄学的官员,而曹爽与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249年)则标志着司马氏崛起。在这一背景下,荀甝的仕途选择必然受到时代限制——既无法像荀彧那样深度参与“定鼎”过程,也不愿像曹爽集团成员那样冒险,只能在既定框架内维持家族地位。


结语
荀甝作为颍川荀氏在曹魏中期的代表人物,其生平虽无浓墨重彩的事迹,却在历史的夹缝中展现了世家大族的生存智慧。他继承了家族的政治资源,以平稳的仕途延续了荀氏的荣耀,为后代在西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史料记载有限,但通过家族脉络与时代背景的梳理,仍可窥见其作为“世家子弟”的典型特征——门荫入仕、谨慎行事、以家族存续为核心。在汉末三国的动荡中,正是无数像荀甝这样的“中间人物”,构成了世家大族延续的链条,也塑造了魏晋时期独特的政治格局。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14 11:42
上一篇:钟毓下一篇:庾道怜
三国时期孙吴官员
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家
三国时期曹魏权臣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沛县人物
三国时期蜀汉关羽部将
三国时期曹魏术士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三国十大美女
三国时期曹魏权臣
京剧“四大名旦”
三国时期魏国大臣
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东晋大臣
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