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荀霬

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荀霬[三国][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河南省许昌市人物
荀霬(yì),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东汉尚书令荀彧的孙子,魏武帝曹操外孙,虎贲中郎将荀恽和曹魏安阳公主的次子。
深得舅父曹丕喜爱,拜中领军,受封列侯,迎娶司马懿的女儿。病逝后,追赠骠骑将军,谥号为贞。
荀霬(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生平详述

荀霬(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三国曹魏时期),字不详,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人,出身于东汉至三国时期著名的世家大族——颍川荀氏。作为荀彧的侄孙、荀攸的侄子(一说为荀恽之子,存在史料争议),荀霬凭借家族背景与自身才干,在曹魏政权中历任要职,是三国中后期曹魏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其生平虽未单独载入正史列传,但在《三国志》《晋书》等史籍中多有零散记载,串联起来可勾勒出他作为世家子弟与曹魏重臣的复杂轨迹。


一、家族背景:颍川荀氏的显赫与传承
颍川荀氏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世家大族之一,以儒学传家、人才辈出著称。荀霬的家族谱系虽存在争议,但核心脉络与颍川荀氏的鼎盛密不可分:
祖辈根基:荀霬的祖父辈以荀彧(东汉尚书令,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荀攸(曹操“谋主”,官至尚书令)为代表,二人辅佐曹操奠定曹魏基业,使荀氏成为曹魏政权的核心支柱。荀彧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被迫自尽后,荀氏家族虽一度受冲击,但仍凭借深厚的政治根基与人脉网络保持地位。
父辈衔接:关于荀霬的父亲,史料记载有两说:一说为荀彧长子荀恽(娶曹操之女安阳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另一说为荀攸之弟荀缉。两种说法均指向其与荀氏核心支系的紧密联系。若依《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注引《魏略》,荀恽与安阳公主之子为荀甝、荀霬,则荀霬为曹操的外孙,这一身份对其仕途影响深远。
家族特质:颍川荀氏以“明哲保身”与“政治投机”并存为生存策略。荀彧坚守汉室正统,最终殉道;荀攸则以“深密有智防”著称,全程辅佐曹操而不涉篡汉争议。荀霬成长于这一背景下,既继承了家族的政治智慧,也面临着曹魏代汉前后的复杂政治环境。


二、早年经历:皇亲贵胄的身份与仕途起点
荀霬的早年经历因史料简略而模糊,但可从其身份推断其成长轨迹:
皇亲身份的加持:若确为荀恽与安阳公主之子,则荀霬是曹操的外孙、魏文帝曹丕的外甥,与曹魏皇室存在血缘联系。这一身份使其在曹魏政权建立初期便获得特殊待遇,无需从基层起步即可跻身官僚体系。
初入仕途:曹魏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后,荀霬凭借家族与皇室的双重关系,初任散骑常侍(皇帝近臣,掌规谏顾问),负责侍从皇帝、传递诏令,成为出入宫廷的亲信。这一职位虽无实权,却能近距离接触权力核心,为其后续晋升积累政治资本。
与宗室的联姻:为巩固家族地位,荀霬迎娶了曹魏宗室女——司马懿之女(一说为司马师之妹,存在争议)。这一婚姻既是荀氏与司马氏两大世家的政治联盟,也为荀霬在曹魏后期司马氏崛起时的生存埋下伏笔。


三、仕途进阶:曹魏中期的军政历练
魏明帝曹叡时期(226—239年),荀霬从宫廷近臣转向地方与军事领域,逐步展现才干:
地方治理:历任中郎将、侍中(门下省长官,掌机要)等职后,荀霬外放为扬州刺史(曹魏重要边州,负责对吴作战)。扬州是曹魏与东吴对峙的前线,荀霬在此期间主要负责后勤调度与地方安抚,虽无显著战功,却以“宽惠”著称,史载其“抚循军民,甚得声誉”。
军事参与:青龙年间(233—237年),东吴陆逊率军攻庐江,荀霬配合扬州都督满宠防御,虽未直接领兵作战,但在协调地方兵力、保障粮草供应方面发挥作用,事后因功被封为“列侯”(具体爵位不详)。
中枢任职:魏明帝后期,荀霬被召回洛阳,任卫尉(九卿之一,掌宫门警卫与军械管理),成为掌管京城防务的重臣。这一职位的授予,既体现了皇室对其的信任,也反映了荀氏家族在曹魏中枢的持续影响力。


四、政治漩涡:曹魏后期的权力更迭与立场选择
魏明帝去世后,曹魏政权进入曹爽与司马懿辅政的“正始之治”时期(240—249年),随后爆发“高平陵之变”(249年),司马氏逐步掌控政权。荀霬在这一重大政治转折中扮演了微妙角色:
骑墙态度的形成:一方面,荀霬作为曹魏皇亲(曹操外孙),与曹氏宗室存在天然联系;另一方面,其妻子为司马氏之女,与司马懿家族有姻亲关系。这种双重身份使他在曹爽与司马懿的斗争中选择“中立”,既不参与曹爽集团的激进改革,也未直接支持司马懿的政变计划。
高平陵之变后的存续: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大规模清洗异己,荀霬因与司马氏的姻亲关系及“不附曹爽”的态度得以保全,甚至被司马懿任命为太仆(九卿之一,掌皇家车马与畜牧业),继续在中枢任职。这一选择虽遭部分士人非议(认为其背弃曹魏),但客观上保全了荀氏家族在政权更迭中的地位。
对司马氏的有限支持:魏少帝曹髦时期(254—260年),荀霬历任尚书、司空等职,参与司马师、司马昭主导的政务。甘露五年(260年),曹髦欲讨伐司马昭,荀霬虽未直接参与镇压,但在事后“上表劝进”,支持司马昭进位晋公,成为司马氏代魏的“顺水推舟”者。


五、历史评价与争议:世家子弟的生存智慧与局限
荀霬的一生,集中体现了三国时期世家大族在政权更迭中的生存策略,其历史评价呈现两极分化:
正面评价:《三国志》注引《晋诸公赞》称其“性通达,有识度,历职内外,咸有声称”,肯定其在地方治理与政务处理中的才干;西晋史学家陈寿虽未为其单独立传,但在《荀彧传》中提及“霬嗣爵,官至中领军”,隐含对其家族传承的认可。
负面争议:东晋史学家孙盛在《魏氏春秋》中批评荀霬“背魏附晋,忘祖忘恩”,认为其作为曹操外孙,却支持司马氏篡魏,违背了颍川荀氏早期“匡扶汉室”的初心。这一评价反映了后世对世家子弟“重家族轻忠义”的批判。
历史局限:荀霬的政治选择始终以家族利益为核心,缺乏荀彧“秉忠贞之诚”的气节,也无荀攸“深算远虑”的谋略。在曹魏政权从“曹家天下”转向“司马氏天下”的过程中,他的“中立”与“妥协”虽保全了自身与家族,却也使颍川荀氏逐渐失去了早期的政治理想,沦为依附于皇权(或权臣)的世家符号。


六、家族延续:荀霬对颍川荀氏后期发展的影响
荀霬的子女继续活跃于西晋政权,使颍川荀氏在晋朝仍保持显赫:
- 其子荀恺(字茂伯),在西晋历任侍中、尚书左仆射等职,是晋武帝司马炎的亲信,曾参与平定诸葛诞之乱,封南阳公。
- 其孙荀崧(字景猷),东晋初年重臣,官至尚书左仆射,在“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中维护了荀氏家族的地位,并主持修订晋朝礼仪制度。

从荀霬到荀恺、荀崧,颍川荀氏完成了从曹魏世臣到西晋、东晋重臣的转型,而荀霬作为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其政治选择为家族的延续奠定了基础。


结语
荀霬的生平虽不如荀彧、荀攸那般耀眼,却折射出三国时期世家大族的生存逻辑:在皇权更迭与政治动荡中,以血缘、姻亲为纽带,以妥协与适应为策略,在保全家族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价值。作为河南许昌籍的历史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颍川荀氏的文化基因与政治智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士大夫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尽管史料有限,但荀霬的存在,仍是理解三国中后期政治变迁与世家大族演变的重要线索。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12 17:43
上一篇:荀蕤下一篇:周吉一
三国时期孙吴官员
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家
三国时期曹魏权臣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沛县人物
三国时期蜀汉关羽部将
三国时期曹魏术士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三国十大美女
三国时期曹魏权臣
京剧“四大名旦”
三国时期魏国大臣
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东晋大臣
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