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希萼[五代十国][公元900年-953年,五代十国时期南楚第五代楚王] 河南许昌市鄢陵县人物 马希萼,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 一作扶沟(今河南扶沟)人。 [4]楚武穆王马殷之子,楚王马希范之弟,楚废王马希广之兄。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南楚第五位国君。 马希萼初为武平节度使知永州事。天福十二年(947年),马希范卒,其异母弟马希广袭位,马希萼不满,与其争国。后汉乾祐二年(949年),马希萼组静江军,联络武陵地区诸少数民族攻潭州、取长沙,被刘彦败于仆射洲。次年,与辰、溆州及梅山等地少数民族攻益阳、迪田。同年八月,陷益阳。马希萼上表后汉,请别置进奏务于京师,遭拒。 乾祐三年(950年),马希萼称藩于南唐后,南唐封以同平章事,以鄂州租税赐之,并派楚州刺史何敬洙率军助其攻楚。马希萼率兵攻湄州、益阳、长沙,自称顺天王。后陷长沙,自称楚王,赐马希广死。广顺元年(951年),马希萼遣使入南唐献贡,唐以其为天策上将军,武安、武平、静江、宁远节度使兼中书令、楚王。即位后,不治国事,纵酒淫乐,府库殆尽。马希萼之弟马希崇囚其于衡山,自立为楚王。南唐王乘机派袁州刺史边镐引兵入楚,据湖南地。次年,马希萼入南唐,南唐以其为江南西道观察使,镇洪州,仍赐爵楚王。后周广顺三年(953年),马希萼卒于金陵。 马希萼生平详考:五代十国时期南楚第五代楚王的兴衰轨迹 马希萼(公元900年-953年),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君主,许州鄢陵(今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人,楚武穆王马殷之子,南楚第五代楚王。其生平以家族内斗为核心线索,在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格局中,上演了一场关乎权力、亲情与亡国的悲喜剧。 一、家族背景与早年经历 马希萼出身于将门世家,父亲马殷原为唐末五代时期的军事将领,后在湖南地区建立南楚政权,定都潭州(今湖南长沙)。马殷在位期间,推行“上奉天子,下抚士民”的策略,使南楚成为五代时期南方较为稳定的政权之一。马希萼作为马殷的第三十子(一说第二十八子),自幼生长于王室,深受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父子相残、兄弟阋墙的政治生态影响。 南楚的继承制度并未形成稳定的嫡长子继承制,马殷晚年曾遗命“兄弟相继”,即由长子马希声、次子马希范依次继位,这一制度为日后的兄弟争位埋下隐患。马希萼早年在兄长马希范(楚文昭王)在位时期(932-947年),被封为“静江军节度使”,镇守桂州(今广西桂林)。此时的马希萼虽手握地方兵权,但在马希范的强势统治下,暂无争夺王位的实力,其主要活动集中于治理桂州,积累地方势力。 马希范统治后期,南楚国力渐衰,朝政腐败,宗室内部矛盾逐渐激化。马希萼与兄长马希广(马希范之弟,后继位为楚王)的关系尤为紧张。马希范临终前,曾有意让马希萼继位,但在都指挥使张少敌、判官李铎等人的支持下,马希广最终于947年继位,引发马希萼的强烈不满,成为日后兄弟相残的导火索。 二、夺位之战:从桂州起兵到入主潭州 马希广继位后,对马希萼采取安抚政策,加授其为“天策上将军”,但马希萼仍以“长幼有序”为由,拒不承认马希广的王位合法性。949年,马希萼以“奔丧”为名,率军从桂州出发,进逼潭州,被马希广派军击退。首次起兵失败后,马希萼并未放弃,转而寻求外部支持,他遣使向北方的南唐(烈祖李昪)称臣,请求援军,同时联络南楚境内的蛮族部落(如梅山蛮),形成内外夹击之势。 950年,马希萼再次起兵,以“清除奸臣”为名,率军沿湘江而下。此次战役中,南楚内部将领多有倒戈,马希广的军队节节败退。同年11月,马希萼攻破潭州,俘获马希广,不久后将其缢杀(一说废为庶人后流放)。至此,马希萼终于登上南楚王位,定都潭州,改元“应乾”。 夺位过程中,马希萼展现出极强的政治野心与军事手腕,但也暴露了其残暴本性。攻破潭州后,他纵容士兵烧杀抢掠,导致潭州城遭受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南楚的社会经济基础被严重削弱。《新五代史·楚世家》记载:“希萼入府,纵兵大掠三日,杀吏民,焚庐舍,自马殷以来所营宫室,皆为灰烬。” 三、统治危机:内部分裂与南唐介入 马希萼继位后,并未致力于稳定政权,反而因猜忌宗室与将领,大肆诛杀异己,重用自己的亲信及蛮族部落首领,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其最致命的失误是对弟弟马希崇的纵容与忽视。马希崇时任天策左司马,暗中培植势力,企图取而代之。 951年,马希萼派马步都指挥使徐威、左右军马步使陈敬迁等人率军攻打南唐的鄂州(今湖北武汉),因粮草不足,士兵哗变。徐威等人回师潭州,发动兵变,囚禁马希萼,拥立马希崇为楚王。马希萼被废后,被流放至衡山(今湖南衡山),但不久后在衡山僧人的支持下,再次自立为“衡山王”,与马希崇形成对峙局面。 南楚的内乱为南唐提供了可乘之机。南唐中主李璟(943-961年在位)早有吞并南楚之心,遂以“平定楚乱”为名,派大将边镐率军南下。951年10月,南唐军队攻破潭州,马希崇投降,南楚灭亡。马希萼得知潭州失守后,也向南唐投降,被迁往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 四、晚年结局与历史评价 马希萼投降南唐后,被李璟封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居于扬州。953年,马希萼在抑郁中病逝,享年54岁。其死因史书记载简略,《十国春秋》仅记载“希萼卒于金陵”,推测与长期的政治失意及南方气候不适有关。 纵观马希萼的一生,其历史形象多以“乱臣”“暴君”为主。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评价:“希萼性刚狠,多猜忌,既得位,益骄侈,刑戮无度,故卒至于亡。”他的统治加速了南楚的灭亡,成为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宗室内斗的典型案例。 然而,从历史背景来看,马希萼的行为也受到时代局限的影响。五代十国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成为普遍法则,血缘继承制度的崩坏导致宗室内部为争夺权力不择手段。马希萼的夺位之战,本质上是南楚“兄弟相继”继承制度缺陷的必然结果,而非个人品性的孤立表现。 五、历史影响与家族遗产 马希萼虽为亡国之君,但其家族对湖南地区的开发仍有一定贡献。马殷建立南楚后,推行轻徭薄赋、兴修水利的政策,使湖南成为当时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马希萼统治时期虽短暂且动荡,但南楚的文化传统(如诗歌、书法)仍有延续,其宗室成员中不乏文人雅士,如马希范曾组织编纂《十国春秋》,为后世研究十国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马希萼的后裔在南楚灭亡后,散落于湖南、江西、江苏等地,部分改姓“马”或“鄢”(以祖籍鄢陵为氏),成为当地大族。今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仍有“马氏宗祠”,供奉马殷、马希萼等先祖,见证了这一历史家族的兴衰轨迹。 结语 马希萼的一生,是五代十国乱世的缩影。他以宗室身份崛起,因权力欲望引发内战,最终导致国家灭亡,个人也落得客死他乡的结局。其生平不仅反映了南楚政权的覆灭过程,更揭示了封建时代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作为鄢陵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马希萼的故事为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与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素材,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