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岗[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像 河南许昌市建安区人物 张铁岗,男,汉族,1946年9月24日出生于河南省许昌县,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全技术及工程专家,教授级高工,西南石油大学工程安全评估与防护研究院院长 ,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铁岗是我国著名的煤矿安全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5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原许昌县)张潘镇。他深耕煤矿安全领域数十年,在矿井瓦斯防治、煤矿灾害预警与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一、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张铁岗的童年与青少年时期,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家乡许昌的农耕文化与质朴民风塑造了他坚韧不拔、求真务实的品格。1964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焦作矿业学院(今河南理工大学)采煤系,主修煤矿开采专业。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煤矿开采理论、矿井通风与安全等基础课程,对煤矿生产的复杂性与安全性有了深刻认识。当时,我国煤矿安全技术相对落后,事故频发的现状让他暗下决心,未来要致力于攻克煤矿安全难题。1968年,张铁岗从焦作矿业学院毕业,开启了他与煤矿事业的不解之缘。 二、职业生涯:从一线技术员到行业领军者 1. 基层历练:扎根煤矿一线,积累实践经验 1968年毕业后,张铁岗被分配到河南省平顶山矿务局(今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从基层技术员做起。他先后在平顶山矿务局的多个矿井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通风科科长等职。在井下一线的十余年间,他亲身体验了煤矿工人的艰辛,也目睹了瓦斯爆炸、透水等事故带来的惨痛后果。这段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煤矿安全不仅关乎生产效率,更关乎矿工的生命。 在平顶山矿务局工作期间,张铁岗主导了多项技术革新。例如,在1970年代,他针对平顶山矿区高瓦斯、易自燃的特点,设计了“均压通风防灭火技术”,有效降低了矿井火灾发生率;1980年代,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技术”,解决了老矿井通风阻力大、风量不足的难题,为平顶山矿区的安全生产奠定了基础。这些实践成果不仅提升了现场安全水平,也为他后续的理论研究积累了宝贵的数据与经验。 2. 技术攻坚:聚焦瓦斯防治,突破行业瓶颈 1985年,张铁岗调任平顶山矿务局总工程师,开始全面负责矿区的技术管理工作。当时,我国煤矿瓦斯事故占比超过40%,瓦斯防治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的“卡脖子”问题。张铁岗将研究重心锁定在瓦斯治理领域,提出了“先抽后采、以风定产、监测监控”的瓦斯防治十二字方针,这一方针后来被纳入国家煤矿安全法规,成为全国煤矿瓦斯治理的指导原则。 1990年代,张铁岗主持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他带领团队深入全国多个高瓦斯矿井,通过现场测试、理论建模与数值模拟,构建了“瓦斯地质预测预报体系”,首次实现了基于地质构造的瓦斯赋存规律精准预测。该成果在平顶山、阳泉、淮南等矿区推广后,瓦斯事故发生率下降了60%以上,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张铁岗牵头完成了“矿井瓦斯抽采成套技术与装备研究”,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米钻机瓦斯抽采系统”,解决了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效率低的世界性难题。该技术使我国煤矿瓦斯抽采率从不足30%提升至60%以上,不仅保障了安全,还实现了瓦斯资源化利用(如作为清洁能源),产生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 行业引领:推动技术标准化与学科建设 2001年,张铁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成为我国煤矿安全领域的首位院士。此后,他更注重从行业全局推动技术进步与体系建设。他先后担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等职,在多个平台上为煤矿安全事业发声。 作为行业领军者,张铁岗主导制定了多项国家与行业标准,如《煤矿安全规程》(瓦斯防治部分)《矿井瓦斯抽采工程设计规范》等,为我国煤矿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他推动成立了“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该中心成为我国煤矿安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核心平台。 此外,张铁岗还积极推动煤矿安全学科建设。他在河南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开设“煤矿安全工程”课程,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指导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中,多人成为如今煤矿安全领域的骨干力量,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学术成就:多项开创性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张铁岗的学术研究始终立足实践需求,聚焦行业痛点,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1、瓦斯地质与预测理论:他提出“瓦斯地质单元划分”理论,将地质构造、煤层赋存与瓦斯含量关联分析,建立了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精度达到90%以上,填补了我国瓦斯地质预测领域的空白。相关成果收录于《矿井瓦斯地质与防治技术》一书,成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 2、矿井瓦斯抽采与利用技术:研发的“地面钻井抽采采空区瓦斯技术”“低透气性煤层增透技术”等,使我国高瓦斯矿井瓦斯抽采率从1990年代的不足20%提升至2010年代的60%以上,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高压水射流割缝增透技术”被纳入国际煤矿安全手册,成为全球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治理的推荐技术。 3、煤矿灾害应急救援体系:他主导编制的《煤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指南》,规范了煤矿应急救援的流程与标准;研发的“矿井救灾机器人”“灾区环境监测系统”等装备,提升了煤矿事故救援的效率与安全性。2004年,他参与指导了河南大平煤矿“10·20”瓦斯爆炸事故的救援工作,利用其研发的“灾区气体分析技术”,为救援方案制定提供了关键依据。 截至2010年,张铁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我国煤矿安全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也为全球煤矿安全领域提供了“中国方案”。 四、社会贡献与荣誉 张铁岗始终以“守护矿工生命”为己任,除了技术研究,还积极参与国家煤矿安全政策制定与行业公益事业。 政策建言:他多次担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今应急管理部)专家组成员,参与《煤矿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提出的“瓦斯治理纳入煤矿准入标准”“煤矿安全费用专款专用”等建议被采纳,从制度层面为煤矿安全提供了保障。 公益科普:他常年深入基层矿区,开展安全培训与科普讲座,累计培训矿工与技术人员超过10万人次;主编的《煤矿工人安全知识读本》发行量超过50万册,成为煤矿一线工人的“安全指南”。 国际交流:作为我国煤矿安全领域的代表,张铁岗多次出席国际矿业安全会议,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交流合作,推动我国煤矿安全技术走向世界。 因其突出贡献,张铁岗获得了多项荣誉: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9年入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煤矿行业功勋人物”。 五、晚年与传承:心系行业,薪火相传 2010年后,张铁岗虽已年过六旬,但仍活跃在煤矿安全领域。他担任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坚持为研究生授课,指导青年学者开展研究;同时,他牵头成立了“张铁岗院士工作站”,在全国多个矿区建立技术推广基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晚年的张铁岗尤为关注青年人才培养。他常说:“煤矿安全事业需要一代接一代干下去,年轻人要敢闯敢试,既要扎根现场,又要仰望星空。”在他的指导下,一批青年学者成长为煤矿安全领域的中坚力量,其中多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2020年,85岁的张铁岗仍坚持每周到实验室指导学生,他的办公室里挂满了与矿工的合影,桌上放着最新的矿井监测数据。他曾在采访中说:“只要还能走得动,我就想多去井下看看,多为矿工做些事。”这份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感染了无数后辈。 六、结语 张铁岗的一生,是与煤矿安全事业紧密相连的一生。从许昌农村的少年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一线技术员到行业领军者,他用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让我国煤矿安全技术从“跟跑”走向“领跑”,守护了无数矿工的生命。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心系矿工、扎根实践的“矿山守护者”。 如今,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已从1990年代的5.0下降至2023年的0.04,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张铁岗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付出。他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心系民生的责任担当、薪火相传的育人情怀,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保障安全生产、守护生命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