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放[公元1909年-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河南郑州市荥阳市人物 刘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原名刘乾元,别名刘震,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市乔楼镇蔡寨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5年逝世,享年76岁。 刘放(1909年—1985年),原名刘乾元,别名刘震,是河南省荥阳市乔楼镇蔡寨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为中国革命和军队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刘放出生于农民家庭,7岁时跟祖父读四书五经,接受传统国学教育。14岁考入县立高小,但因家贫辍学。1924年1月,他到郑州豫兴隆铁铺当学徒,饱受辛苦,常挨打受骂。为摆脱这种艰难处境,他后来到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官学校医院当看护、文书,由此开始接触军事医疗领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9年7月,学校改编为教导师后,刘放任医院军需书记、司药。1930年初,他升任军医。同年10月,冯玉祥在蒋阎冯战争中失败,刘放随部队撤退至山西,此时他加入了国民党第二十六军。 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二十六军一万七千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率领下于江西宁都举行起义,刘放随部队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被分配到红五军团后方医院,正式走上革命道路。1932年,他进入设在宁都县的红军卫生部卫生学校学习,系统学习红军卫生医疗知识。 1933年4月毕业后,刘放历任红五军团后方医院医生、红三军团4师10团卫生队队长、红三军团卫生部医务训练队队长等职。他积极参与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全力保障伤病员的救治工作,为部队战斗力的维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4年10月,刘放随红军主力开始长征。长征途中,他参与了遵义、水口战斗和四川会理战斗等,克服重重困难,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救死扶伤,为受伤的红军战士提供医疗支持。到达陕北后,他又参加了直罗镇战役,继续为保卫陕甘革命根据地贡献力量。1935年,他担任红一方面军兵站医院医务科科长,1936年任红军总卫生部材料科科长,负责统筹医疗物资等工作,为部队卫生保障奠定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卫生部医务主任,后升任卫生部副部长。1937年9月,他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在战斗中组织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伤员,为这场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医疗保障。 之后,刘放前往山东地区,担任山东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山东卫生分校校长。他不仅要负责山东军区的卫生医疗管理工作,还要致力于培养医疗卫生人才,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卫生事业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他领导卫生分校为部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急需的医护人员,这些人员充实到各部队后,有效提升了部队的医疗救治能力,为坚持敌后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初期,刘放任鲁中军区卫生部部长,负责领导鲁中军区的卫生医疗工作,为军区部队在山东地区的作战提供了坚实的医疗保障。 1946年,他随部队前往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卫生部部长。在此期间,他积极组织调配医疗资源,保障了第四纵队在东北战场一系列战斗中的伤病员救治工作。他参与了临江战役等,为巩固东北根据地贡献了力量。 后来,刘放又担任辽东军区卫生部第二部长、东北军区卫生部医政处处长和医务主任等职。他在东北军区致力于规范和完善医疗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和效率,为东北野战军的发展壮大以及后续的战略决战提供了重要的卫生保障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10月,刘放担任东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继续在东北军区负责卫生医疗相关工作,为东北地区的国防卫生事业建设和部队医疗保障贡献力量。 1951年11月,他调任军委空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后又担任空军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他投身于人民空军的卫生医疗事业建设,面对新中国空军初创时期的诸多困难,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健全空军卫生医疗体系,为空军部队的战斗力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他还于1957年列席波兰航空医学会议,学习国外先进的航空医学经验,为推动我国空军航空医学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1955年,刘放被授予少将军衔,同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这是党和国家对他多年来为革命事业所作贡献的高度认可和褒奖。 刘放还曾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协商事务,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 1985年9月17日,刘放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他的一生,始终与中国革命和军队卫生事业紧密相连,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奉献了毕生精力,其功绩将永载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