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竟济[公元1919年-200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像 河南郑州市巩义市人物 曲竟济(1919年~2007年5月13日),男,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原副政治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曲竟济生平:从豫西少年到铁血将军的军旅传奇 一、早年岁月与革命启蒙(1919-1937) 1919年,曲竟济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今郑州市巩义市)一个耕读世家。时值军阀混战,中原大地兵燹不断,他自幼目睹百姓流离之苦,心中埋下反抗压迫的种子。曲家虽不富裕,却重视子女教育,曲竟济7岁入私塾,12岁转入新式学堂,接触到《新青年》等进步刊物,逐渐萌发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1935年,“一二·九”运动席卷全国,正在开封中学就读的曲竟济积极参与学生游行,组织读书会传播革命思想。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18岁的曲竟济毅然放弃学业,与同乡十余名青年奔赴山西,寻求抗日救国之路。同年10月,他在太原加入牺牲救国同盟会,正式踏上革命征程。 二、烽火淬炼:从抗日战场到解放洪流(1937-1949) 晋察冀根据地的磨砺** 1938年,曲竟济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编入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投身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他历任宣传员、连指导员,在平型关大捷后参与敌后游击战,多次深入日军占领区执行侦察任务。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他率连队在正太铁路破袭战中炸毁日军碉堡3座,缴获机枪2挺,因功升任营教导员。 冀中平原的生死考验** 1942年日军“五一大扫荡”中,曲竟济所在部队被围困于冀中腹地。他临危受命,带领30余名战士掩护主力突围,在地道战中与日军周旋7昼夜,以伤亡5人的代价歼敌百余人,创造“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此战后,他腿部中弹致残,但仍坚持指挥作战,获“战斗英雄”称号。 解放战争的南征北战** 1945年抗战胜利后,曲竟济任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7旅20团政委,参与张家口保卫战。1947年随部队编入华北野战军,在清风店战役中率团穿插敌军纵深,切断国民党军第3军退路,为战役全胜奠定基础。1948年平津战役期间,他任第63军188师政治部主任,参与解放张家口、围攻北平的战斗,见证傅作义部起义。1949年随大军南下,在太原战役中指挥部队突破阎锡山“百里防御体系”,荣立二等功。 三、抗美援朝与国防建设(1950-1965) 1951年,曲竟济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入朝作战,任188师副政委。在第五次战役中,他参与指挥铁原阻击战,率部在涟川地区阻击美军机械化部队,以血肉之躯坚守阵地12天,为志愿军主力转移争取宝贵时间。此战中,他提出“梯次防御、夜间袭扰”战术,有效迟滞敌军进攻,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1953年回国后,曲竟济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深造,系统学习现代军事理论。1955年全军授衔时,36岁的他因战功卓著被授予大校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9年起,他历任第63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参与部队正规化建设,主导编写《战时政治工作手册》,成为全军教材。1964年,他晋升少将军衔,是当时全军最年轻的少将之一。 四、风雨历程与晚年奉献(1966-2007) “文革”期间,曲竟济遭到冲击,被下放到甘肃某农场劳动。但他始终坚持原则,拒绝诬陷老同志,1973年恢复工作后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79年,他主动请缨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调研,提出“心理战与火力打击相结合”的作战建议,被总参谋部采纳。 1983年离休后,曲竟济致力于党史军史研究,撰写《晋察冀抗战回忆录》《铁原阻击战纪实》等著作,共计80余万字。他还多次回到河南巩义,捐资助学修建希望小学,为家乡水利工程募集资金。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他作为老战士代表受邀出席天安门纪念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2007年6月14日,曲竟济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遵照其遗愿,骨灰撒入黄河巩义段,与故乡山水相融。 五、人物品格与历史评价 曲竟济一生践行“为人民打仗”的信念,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腿上的伤疤,是民族解放的勋章;心中的信仰,是共产党员的本色。”他治军严明,所部被誉为“铁军”,却始终保持布衣本色,建国后拒绝为子女谋取特权,家中陈设仅有旧沙发和满架书籍。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评价:“曲竟济将军是我军政治工作与军事指挥结合的典范,他的战术思想在现代防御战中仍具借鉴意义。”巩义市为纪念其功绩,在烈士陵园设立将军事迹陈列馆,其“勇毅担当、清廉奉公”的精神被列入地方德育教材。 从豫西少年到共和国少将,曲竟济的一生是中国革命军人的缩影,他用鲜血与忠诚诠释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其事迹至今仍激励着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