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公元1923年-2004年,豫剧表演艺术家]+像 河南郑州市巩义市人物 常香玉(1923年9月15日-2004年6月1日),原名张妙玲,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豫剧演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国务院追授她“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常香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等职。 常香玉最早唱豫西调,后在开封偷师陈素真 ,并勤学苦练,又请“祥符调”著名旦角聂良卿教授,形成常派唱腔。 常香玉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常香玉(1923年9月15日-2004年6月1日),原名张妙玲,出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是中国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常派”创始人,被誉为“爱国艺人”“人民艺术家”。以下是对她生平的详细介绍: 苦难童年与学艺之路 1923年,常香玉出生在河南省巩县南河渡镇董沟村一个贫寒家庭。为了逃脱成为童养媳的命运,她随义父姓,改名常香玉。9岁时,常香玉跟随父亲张福仙搭班学艺,先后拜翟燕身、葛燕亭、周海水等人为师。次年年初,她随父搭太乙新班习演,向王金枝、徐双槐求艺,初学武丑、小生、须生,后专演花旦。 1935年11月,常香玉随父三赴郑州搭周海水太乙班。凭借文武不挡、生旦俱佳的出色技艺,她很快崭露头角,由垫戏演员升为中轴,成为太乙班的主演之一。1936年,常香玉在开封主演《泗州城》,轰动一时,自此正式成为剧团主演,开启了她辉煌的演艺生涯。 艺术生涯的发展与辉煌 剧团创办与抗日宣传:1937年2月,在张福仙、王振南、史书明等人的扶持下,常香玉成立了中州戏曲研究社。1938年2月,为宣传抗日,戏曲研究社排演了王振南编剧的新戏《打土地》,常香玉通过戏曲表演,积极传播抗日思想,展现了一位艺术家的家国情怀。然而,同年常香玉因病不能再演武戏,于是她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为其后来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奠定了基础。 剧社成立与人才培养:1944年6月3日,常香玉与陈宪章结婚。1948年,夫妇二人在陕西西安创办香玉剧校(后改为香玉剧社),专门培养豫剧人才。剧社管吃管住,不收学费,为许多热爱豫剧的孩子提供了学习机会,在校学生最多时达到40多人。香玉剧社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豫剧演员,为豫剧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经典剧目与流派创立:常香玉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博采众家之长,打破门户之见,把豫东、豫西、祥符、沙河、高调五大豫剧地域声腔派系熔于一炉,还广泛吸收曲剧、越调、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及河南坠子等剧种和曲艺的艺术精华,创造性地形成了以发声科学、吐字清晰,唱腔韵味酣畅、舒展奔放、变化自如、声情并茂,表演细腻大方、刚健清新为主要特点的常派艺术。她主演的《拷红》《白蛇传》《花木兰》《大祭桩》《五世请缨》《破洪州》等代表剧目,久演不衰,成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经典之作。 爱国情怀与公益之举 捐献飞机支援抗美援朝:1951年,中国掀起抗美援朝热潮,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全国人民捐献飞机、大炮、坦克。常香玉积极响应,决心通过义演为国家捐献一架战斗机。8月7日,她率领香玉剧社从西安出发,开展全国巡回演出,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等地义演。时任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高度赞扬其爱国行为,委派西北局3名干部同行协助。1952年2月,常香玉将筹得的15亿元旧币汇给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委托代购一架战斗机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这架战斗机被命名为“常香玉号”(后改为“香玉剧社号”),并常年在北京航空博物馆展出。 赴朝慰问演出:1953年4月,常香玉率领豫剧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进行了180多场慰问演出。她冒着战火硝烟,为志愿军战士们带去了精彩的表演,“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铿锵歌声在前线阵地、军营山洞、后方医院等地久久回响,激励着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保家卫国,她也因此被誉为“爱国艺人”。 持续投身公益事业:常香玉一生心系国家和人民,始终热心公益。1939年,她捐款修补南河渡洛河坝。1942年,在西安响应河南同乡会倡议,设置粥棚救济河南灾民,并为河南同乡会在西安、宝鸡办了两所学校。1998年初,75岁高龄的常香玉率弟子登台演出,将6万多元收入捐给“河南省送温暖工程”。2003年,她拿出个人积蓄1万元捐助抗击“非典”疫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社会贡献与荣誉成就 戏曲教育与人才培养:常香玉十分重视戏曲人才的培养,除了创办香玉剧社,她还广收门徒。1962年2月2日,在河南省文化局举行的收徒拜师大会上,她正式收孙兰香、林秀兰等5人为徒。此后,又陆续收朱桂芹、朱巧云等人为徒,将常派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此外,她自筹资金提出《关于设立香玉杯艺术奖的报告》,经中共河南省委批准,设立了地方戏曲艺术大奖“香玉杯”艺术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用以奖掖戏剧新秀,为豫剧事业的人才培养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社会任职与荣誉:常香玉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等重要职务,还当选为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担任中华全国妇联执行委员等。她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等称号。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4年7月,国务院追授其“人民艺术家”称号。2009年,她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其艺术成就和爱国精神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可。 晚年与逝世 晚年的常香玉依然心系豫剧事业的发展,关心青年演员的成长,虽年事已高,但仍不时关注戏曲界的动态,为豫剧的传承和发展出谋划策。2004年6月1日,常香玉在河南省郑州市因癌症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1岁。6月3日,追悼会在郑州市殡仪馆举行,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送来花圈,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陈全国现场追忆其生平事迹,广大戏迷也自发赶来为她送行,送别这位深受爱戴的“人民艺术家”。 常香玉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豫剧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她的常派艺术和“戏比天大”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世戏曲人,她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