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蔚榛[公元1923年-2012年,著名水利学家、教育家]+像 河北唐山市丰南人物 水利科学的开拓者、教育事业的耕耘者、学术创新的引领者 —— 张蔚榛,1923 年 10 月出生于河北唐山市丰南。丰南这片依傍水系的土地,或许在冥冥之中赋予了他对水利事业的独特感知与热爱,在他波澜壮阔的人生中,始终闪耀着为水利科学与教育事业拼搏奉献的光芒。 张蔚榛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超乎常人的聪慧。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勤奋好学,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尤为浓厚。学生时代的张蔚榛成绩优异,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化学,他都能轻松掌握,常常在各类考试中名列前茅。1942 年,张蔚榛考入武汉大学土木系水利组,从此开启了他在水利领域的探索之旅。在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水利专业知识,从基础的水力学、河流动力学,到复杂的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每一门课程他都深入钻研。他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学术讨论和实践活动,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思维,在同学中脱颖而出,深受师长的赞赏。 1946 年,张蔚榛大学毕业,随后留校任教。在教学过程中,他不仅注重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亲自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习,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加深对水利知识的理解。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水利专业人才,为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张蔚榛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新中国的水利建设事业中。当时,国家面临着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张蔚榛深感责任重大。他深入基层,实地考察各地的水利情况,为制定合理的水利建设规划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他参与了多项大型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如荆江分洪工程、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等。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3 年,张蔚榛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水利工程学院留学。在苏联期间,他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水利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他深入研究了农田水利、灌溉排水等领域的前沿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1957 年,张蔚榛学成回国,回到武汉大学任教。他将在苏联学到的先进知识和理念引入教学和科研中,推动了武汉大学水利学科的发展。 在科研方面,张蔚榛取得了众多卓越成就。他长期致力于农田水利和灌溉排水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他在地下水非稳定流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他提出的 “考虑延迟给水的井流模型”,解决了传统井流理论中存在的不足,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他还对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计算模型,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计算精度,为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蔚榛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他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国际同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他多次受邀参加国际水利学术会议,在会上发表重要演讲,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他还担任了多个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职务,为推动中国水利科学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教育事业方面,张蔚榛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水利人才。他的课堂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善于将复杂的水利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生在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中国水利事业的中坚力量。 张蔚榛还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他主编了多部水利专业教材,如《地下水非稳定流理论及其应用》《灌溉排水工程学》等,这些教材内容丰富,系统性强,成为了国内水利专业的重要教学参考书。他积极推动武汉大学水利学科的发展,带领团队创建了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2 年 12 月 14 日,张蔚榛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 89 岁。他的离去是中国水利学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张蔚榛的一生,是为水利科学和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在水利科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为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他在教育事业方面的辛勤耕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水利人才。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品格,成为了水利学界的楷模。在未来的水利事业发展中,张蔚榛的名字将永远闪耀着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水利工作者,为推动中国水利事业的繁荣发展而不懈努力。在丰南的历史记忆中,张蔚榛的名字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成为家乡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