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岸 江苏省常州人物 屠岸(1923 年 11 月 22 日-2017 年 12 月 16 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他是一位才情横溢、笔耕不辍且在诗歌创作与翻译领域成就斐然的杰出作家、翻译家,更是一位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文学大家。在其长达九十余年的人生旅程中,屠岸以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用文字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为中国文学宝库增添了璀璨的瑰宝。 常州,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城市,为屠岸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自幼在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中熏陶,家庭对他的教育极为重视。屠岸的父亲屠元博是一位民主主义革命者,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曾任江苏咨议局议员,他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对屠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屠岸从小便接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培养了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 学生时代的屠岸,便展现出了对文字的独特天赋和对文学的热爱。他在学校里成绩优异,尤其在语文和写作方面表现突出。他积极参与学校的文学社团活动,与同学们一起探讨文学作品,尝试进行诗歌创作。他的早期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文学素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屠岸对文学的热爱愈发炽热,他开始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体裁,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的经典文学作品,从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到西方的现代文学,他都深入研究,汲取其中的精华,为自己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1 年,屠岸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铁道管理系。在大学期间,他并没有因为专业的限制而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反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种文学活动。他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创办了文学刊物《野火》,在刊物上发表自己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真挚的情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和赞赏。同时,屠岸还开始尝试翻译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将西方的优秀文学作品介绍给国内的读者。他的翻译作品忠实于原著,同时又能巧妙地将原著的风格和韵味用流畅的中文表达出来,展现出了他在翻译领域的才华。 大学毕业后,屠岸先后在上海铁路局、北京中苏友好协会工作。在工作之余,他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和翻译。1946 年,屠岸的第一部诗集《石城之行》出版,这部诗集收录了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界引起了关注。此后,屠岸陆续出版了多部诗集,如《屠岸十四行诗》《哑歌人的自白》《深秋有如初春》等。他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对生活的感悟、对爱情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等多个方面。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和内心的情感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翻译领域,屠岸同样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翻译了许多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其中以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最为著名。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翻译。他的翻译版本力求忠实于原著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同时又能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他的莎士比亚作品译本,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以其准确的翻译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国内翻译界的经典之作,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文学巨匠作品的窗户。 除了诗歌创作和翻译,屠岸还积极参与文学评论和编辑工作。他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等职务,在文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通过自己的文学评论文章,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为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他还参与了许多文学刊物的编辑工作,为发掘和培养文学新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认真审阅每一篇来稿,对有潜力的作品和作者给予悉心的指导和支持,许多年轻的作家在他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屠岸的一生,是为文学事业奋斗的一生。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创作的热情,即使在晚年,依然笔耕不辍。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的赞誉,还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的文学奖项,如鲁迅文学奖、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等。这些奖项是对他在文学创作和翻译领域所取得成就的高度认可。 2017 年 12 月 16 日,屠岸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94 岁。他的离世,是中国文学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众多优秀作品和对文学事业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屠岸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位文学大家的责任与担当,成为常州乃至中国文学界的骄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为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