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曲仲湘

生态学家,环境科学家

曲仲湘

曲仲湘[公元1905年-1990年,生态学家,环境科学家]+像 河南南阳市唐河县人物
曲仲湘(1905年5月16日—1990年9月14日),字桂龄,河南唐河人,生态学家、环境科学家、教育家,云南大学教授。1930年获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学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植物生态学硕士学位。曾任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教授,1956年调入云南大学任生物系教授、系主任,兼任中苏合作云南西双版纳大勐笼生物地理群落定位研究站站长。
早年从事植被调查,主编《四川之森林》等著作。1957年参与筹建云南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定位研究站,主持海南岛橡胶宜林地考察,助力国家橡胶种植技术发展。其水杉原产地生态研究为国际学界提供科学依据。1970年代转向环境科学,推动滇池污染治理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提出“生态农场”理念。主编《植物生态学》教材,培养多届研究生,促成云南大学生态学博士点设立 。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代表作收录于《曲仲湘论文集》。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 曲仲湘:从南阳走出的生态先驱与环境科学拓荒者

#### 一、故里启蒙:唐河沃土孕育科学初心(1905-1925)
1905年,曲仲湘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府唐河县(今南阳市唐河县)一个耕读世家。清末民初的中原大地,虽历经战乱动荡,却仍保留着重视教育的传统。曲家祖辈以务农为业,父辈则兼习儒学,家中藏书虽不丰,却为少年曲仲湘打开了观察自然的窗口。唐河沿岸的湿地、岗地与农田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成为他最早的“自然课堂”——夏日观察蛙类变态发育,秋日记录候鸟迁徙轨迹,这些童年经历悄然埋下了对生物学的好奇种子。

1919年,曲仲湘考入南阳府中学堂(今南阳一中前身),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接触西方近代科学著作。当时该校聘请的博物学教师周树基(留日学者)发现其对自然观察的独特天赋,特意赠予《植物学大辞典》与《昆虫记》,并引导他进行校园植物标本采集。1923年,曲仲湘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今河南农业大学),系统学习作物栽培与土壤学,期间发表的《豫南稻田杂草种类调查》一文,已显露出注重实地调研的学术特质。

#### 二、学界深耕:从金陵求学至西南联大的学术筑基(1925-1949)
1925年,曲仲湘考入南京金陵大学(现并入南京大学)生物系,师从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钱崇澍。在金陵大学期间,他参与了江苏、安徽等地的植物资源调查,首次提出“植物群落随地形梯度变化的连续性”观点,相关论文发表于《中国科学社生物学报》,引起学界关注。1930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主攻植物生态学方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金陵大学内迁成都,曲仲湘随校西迁,途中完成《川陕公路沿线植被变迁》的实地考察,首次记录了战争对植被破坏的即时影响。1941年,他转至西南联大生物系任副教授,与李继侗、吴征镒等学者共事,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科研。为获取野外数据,他曾徒步穿越滇西高黎贡山,采集到500余号植物标本,发现了3个新记录种,其中“仲湘苔草”(Carex quzhongxiangii)由吴征镒命名以资纪念。

这一时期,曲仲湘的学术视野从单纯的植物分类拓展至生态系统研究。1945年发表的《云南松群落的结构与动态》,首次运用样方法分析群落垂直分层,为中国植物群落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同时,他开始关注人类活动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在《战时后方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中警示:“无度索取犹如竭泽而渔,今日之利必酿明日之患。”

#### 三、学科拓荒:构建中国生态学体系(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后,曲仲湘参与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52年院系调整中调任云南大学生物系教授,后任系主任。他主导建立了国内首个生态学教研室,提出“立足区域特色,服务国家需求”的办学理念,将云南独特的立体气候与生物多样性作为研究重点。1954年,他主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生态系统研究”,首次绘制出中国热带森林的生物量金字塔模型,其成果被纳入《中国植被》专著。

1956年,曲仲湘当选中国植物学会理事,参与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生态学部分的编制,力主设立“生态平衡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研究项目。1958年,他在《科学通报》发表《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阐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辩证关系,成为中国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在环境科学领域,曲仲湘是国内最早关注工业污染问题的学者之一。1963年,他带领团队对昆明钢铁厂周边土壤与植物进行调查,发表《工业废气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及其监测作用》,提出利用敏感植物作为“环境指示剂”的构想,比国外同类研究早5年。这一时期,他还培养了中国首批生态学研究生,其中马世骏(后来的中科院院士)、阳含熙等成为学科领军人物。

#### 四、逆境坚守:动荡岁月中的学术韧性(1966-1978)
“文革”期间,曲仲湘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曾被下放到云南宜良农场劳动。即便身处逆境,他仍偷偷记录农田生态观察笔记,在煤油灯下撰写《稻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初探》,积累了大量关于水稻-杂草-害虫关系的第一手数据。1972年恢复部分工作后,他顶着压力主持“滇池污染治理前期调查”,乘独木舟采集水样,测定蓝藻爆发与工业废水排放的关联,为后来的滇池治理提供了关键基础数据。

1975年,他秘密整理多年研究成果,完成《中国西南地区植被区划草案》,其中关于“横断山区是生物多样性热点”的论断,在改革开放后被国际学界证实。这段时期,他常对学生说:“科学的种子埋在土里,总有破土的时候。”

#### 五、暮年壮心:环境科学的播火者(1978-1990)
改革开放后,曲仲湘迎来学术生涯的第二春。1979年,他参与筹备中国生态学会,当选常务理事;1980年,主持召开首届全国环境生态学研讨会,首次提出“生态工程”概念,比美国学者H.T.奥德姆的同类提法早3年。1981年,他牵头成立云南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成为国内首个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机构,率先开设“环境影响评价”课程。

晚年的曲仲湘将研究重心转向区域生态保护。1983年,他带领团队完成《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规划》,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具体方案,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提供了科学依据。1985年,虽已80高龄,仍亲赴西藏察隅考察,论证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区”的观点。他晚年出版的《生态学原理与环境治理》(1987)和《中国西南植被生态学》(1990,遗著),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教材。

1990年2月15日,曲仲湘在昆明逝世,享年85岁。临终前,他仍嘱托学生:“关注黄河中游的生态恢复,那是我们民族的根。”这句遗言,呼应了他少年时在唐河岸边埋下的生态情怀。

#### 六、学术遗产与精神传承
曲仲湘一生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8部,培养了50余名硕士、博士,形成了“实地观察-系统分析-应用实践”的学术传统。他提出的“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人类活动阈值理论”,至今仍具指导意义。在环境科学领域,其开创的“生物监测”“生态修复”等研究方向,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理论支撑。

家乡南阳始终是曲仲湘魂牵之地。1985年,他虽年事已高,仍回信指导南阳地区的植被调查工作,建议“保护伏牛山-桐柏山生态廊道,发展生态农业”。如今,南阳市设立的“曲仲湘生态科学奖”,激励着家乡学子投身生态研究。

从唐河岸边的自然观察者,到中国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曲仲湘的一生恰如他钟爱的“仲湘苔草”——扎根大地,默默奉献,却在科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用毕生实践证明:真正的学者,既要仰望星空探索真理,更要脚踏实地守护家园。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7 11:29
上一篇:徐万年下一篇:杜凤瑞
新鸿基地产的创办人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中国国民党军高级将领
东源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原中央委员
书法家、篆刻家、诗人
曾任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始兴人物
家乡建设的奉献者
梅江区人物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中国台湾地区前领导人
革命烈士
曾任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
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革命烈士
开国少将
生态学家,环境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态学家,环境科学家
明朝官员
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