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仲湘[公元1905年-1990年,生态学家,环境科学家]+像 河南南阳市唐河县人物 曲仲湘(1905年5月16日—1990年9月14日),字桂龄,河南唐河人,生态学家、环境科学家、教育家,云南大学教授。1930年获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学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植物生态学硕士学位。曾任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教授,1956年调入云南大学任生物系教授、系主任,兼任中苏合作云南西双版纳大勐笼生物地理群落定位研究站站长。 早年从事植被调查,主编《四川之森林》等著作。1957年参与筹建云南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定位研究站,主持海南岛橡胶宜林地考察,助力国家橡胶种植技术发展。其水杉原产地生态研究为国际学界提供科学依据。1970年代转向环境科学,推动滇池污染治理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提出“生态农场”理念。主编《植物生态学》教材,培养多届研究生,促成云南大学生态学博士点设立 。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代表作收录于《曲仲湘论文集》。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 曲仲湘:从南阳走出的生态先驱与环境科学拓荒者 #### 一、故里启蒙:唐河沃土孕育科学初心(1905-1925) 1905年,曲仲湘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府唐河县(今南阳市唐河县)一个耕读世家。清末民初的中原大地,虽历经战乱动荡,却仍保留着重视教育的传统。曲家祖辈以务农为业,父辈则兼习儒学,家中藏书虽不丰,却为少年曲仲湘打开了观察自然的窗口。唐河沿岸的湿地、岗地与农田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成为他最早的“自然课堂”——夏日观察蛙类变态发育,秋日记录候鸟迁徙轨迹,这些童年经历悄然埋下了对生物学的好奇种子。 1919年,曲仲湘考入南阳府中学堂(今南阳一中前身),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接触西方近代科学著作。当时该校聘请的博物学教师周树基(留日学者)发现其对自然观察的独特天赋,特意赠予《植物学大辞典》与《昆虫记》,并引导他进行校园植物标本采集。1923年,曲仲湘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今河南农业大学),系统学习作物栽培与土壤学,期间发表的《豫南稻田杂草种类调查》一文,已显露出注重实地调研的学术特质。 #### 二、学界深耕:从金陵求学至西南联大的学术筑基(1925-1949) 1925年,曲仲湘考入南京金陵大学(现并入南京大学)生物系,师从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钱崇澍。在金陵大学期间,他参与了江苏、安徽等地的植物资源调查,首次提出“植物群落随地形梯度变化的连续性”观点,相关论文发表于《中国科学社生物学报》,引起学界关注。1930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主攻植物生态学方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金陵大学内迁成都,曲仲湘随校西迁,途中完成《川陕公路沿线植被变迁》的实地考察,首次记录了战争对植被破坏的即时影响。1941年,他转至西南联大生物系任副教授,与李继侗、吴征镒等学者共事,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科研。为获取野外数据,他曾徒步穿越滇西高黎贡山,采集到500余号植物标本,发现了3个新记录种,其中“仲湘苔草”(Carex quzhongxiangii)由吴征镒命名以资纪念。 这一时期,曲仲湘的学术视野从单纯的植物分类拓展至生态系统研究。1945年发表的《云南松群落的结构与动态》,首次运用样方法分析群落垂直分层,为中国植物群落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同时,他开始关注人类活动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在《战时后方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中警示:“无度索取犹如竭泽而渔,今日之利必酿明日之患。” #### 三、学科拓荒:构建中国生态学体系(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后,曲仲湘参与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52年院系调整中调任云南大学生物系教授,后任系主任。他主导建立了国内首个生态学教研室,提出“立足区域特色,服务国家需求”的办学理念,将云南独特的立体气候与生物多样性作为研究重点。1954年,他主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生态系统研究”,首次绘制出中国热带森林的生物量金字塔模型,其成果被纳入《中国植被》专著。 1956年,曲仲湘当选中国植物学会理事,参与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生态学部分的编制,力主设立“生态平衡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研究项目。1958年,他在《科学通报》发表《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阐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辩证关系,成为中国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在环境科学领域,曲仲湘是国内最早关注工业污染问题的学者之一。1963年,他带领团队对昆明钢铁厂周边土壤与植物进行调查,发表《工业废气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及其监测作用》,提出利用敏感植物作为“环境指示剂”的构想,比国外同类研究早5年。这一时期,他还培养了中国首批生态学研究生,其中马世骏(后来的中科院院士)、阳含熙等成为学科领军人物。 #### 四、逆境坚守:动荡岁月中的学术韧性(1966-1978) “文革”期间,曲仲湘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曾被下放到云南宜良农场劳动。即便身处逆境,他仍偷偷记录农田生态观察笔记,在煤油灯下撰写《稻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初探》,积累了大量关于水稻-杂草-害虫关系的第一手数据。1972年恢复部分工作后,他顶着压力主持“滇池污染治理前期调查”,乘独木舟采集水样,测定蓝藻爆发与工业废水排放的关联,为后来的滇池治理提供了关键基础数据。 1975年,他秘密整理多年研究成果,完成《中国西南地区植被区划草案》,其中关于“横断山区是生物多样性热点”的论断,在改革开放后被国际学界证实。这段时期,他常对学生说:“科学的种子埋在土里,总有破土的时候。” #### 五、暮年壮心:环境科学的播火者(1978-1990) 改革开放后,曲仲湘迎来学术生涯的第二春。1979年,他参与筹备中国生态学会,当选常务理事;1980年,主持召开首届全国环境生态学研讨会,首次提出“生态工程”概念,比美国学者H.T.奥德姆的同类提法早3年。1981年,他牵头成立云南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成为国内首个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机构,率先开设“环境影响评价”课程。 晚年的曲仲湘将研究重心转向区域生态保护。1983年,他带领团队完成《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规划》,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具体方案,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提供了科学依据。1985年,虽已80高龄,仍亲赴西藏察隅考察,论证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区”的观点。他晚年出版的《生态学原理与环境治理》(1987)和《中国西南植被生态学》(1990,遗著),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教材。 1990年2月15日,曲仲湘在昆明逝世,享年85岁。临终前,他仍嘱托学生:“关注黄河中游的生态恢复,那是我们民族的根。”这句遗言,呼应了他少年时在唐河岸边埋下的生态情怀。 #### 六、学术遗产与精神传承 曲仲湘一生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8部,培养了50余名硕士、博士,形成了“实地观察-系统分析-应用实践”的学术传统。他提出的“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人类活动阈值理论”,至今仍具指导意义。在环境科学领域,其开创的“生物监测”“生态修复”等研究方向,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理论支撑。 家乡南阳始终是曲仲湘魂牵之地。1985年,他虽年事已高,仍回信指导南阳地区的植被调查工作,建议“保护伏牛山-桐柏山生态廊道,发展生态农业”。如今,南阳市设立的“曲仲湘生态科学奖”,激励着家乡学子投身生态研究。 从唐河岸边的自然观察者,到中国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曲仲湘的一生恰如他钟爱的“仲湘苔草”——扎根大地,默默奉献,却在科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用毕生实践证明:真正的学者,既要仰望星空探索真理,更要脚踏实地守护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