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杨廷宝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廷宝

杨廷宝[公元1901年-198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河南南阳市宛城区人物
杨廷宝(1901年10月2日—1982年12月23日),河南南阳人,建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副院长、教授。 
1912年6月,杨廷宝离开家乡,赴开封应考河南省的留美预科班。1915年,14岁的杨廷宝就读清华。1921年,杨廷宝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就读。1924年,他的设计作品荣获艾默生建筑设计大赛一等奖。1929年至1930年间,杨廷宝对清华园进行了一次总体规划,并设计建造了多个单体建筑 。从1936年起,杨廷宝在南京工作、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建造了一系列优秀的民国建筑精品。1939年春,杨廷宝前往重庆。他一方面担任基泰工程司总工职务,重启建筑设计工作,另一方面受聘于“中央大学”建筑系,自此,杨廷宝开启了教育事业。抗战胜利后,杨廷宝于1946年偕家眷由重庆搬回南京,由此进入他设计生涯的第二个阶段,在南京设计建造了20余项工程。同时,继续承担“中央大学”建筑系的教学任务。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79—1982年,兼任江苏省副省长之职。1982年12月23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2岁。
杨廷宝毕生从事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的建筑工程设计与教学研究工作,1927至1937年期间,是杨廷宝建筑设计的黄金十年,他先后在沈阳、北京、南京等地参与设计和修缮的工程近50项。这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建筑界的泰斗地位,与梁思成并称“南杨北梁”,与刘敦桢、童寯、梁思成并称“中国建筑四杰” 。曾获江苏“十大杰出科技人物”荣誉称号。
# 杨廷宝:中国近现代建筑宗师的传奇一生

杨廷宝(1901年10月2日-1982年12月23日),字仁辉,河南南阳宛城人,中国近现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与梁思成并称“南杨北梁”,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他的一生横跨清末、民国与新中国三个时期,不仅留下了百余项经典建筑作品,更奠定了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基石,其“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治学精神影响深远。


## 一、早年求学:从南阳少年到宾大高材生(1901-1927)

1901年10月2日,杨廷宝出生于河南南阳宛城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杨鹤汀是清末举人,思想开明,曾参与创办南阳师范学堂,是当地新式教育的先驱。家庭的文化熏陶让杨廷宝自幼便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新知兼具好奇,这为他日后融合中西建筑理念埋下伏笔。

### 少年时代的启蒙
杨廷宝6岁入私塾学习儒家经典,同时跟随父亲接触算术、博物等新式课程。1912年,11岁的他随家人迁居开封,进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前身)就读。这所学校采用西式教育体系,开设英文、物理、绘画等课程,杨廷宝在此系统学习了西方科学知识,并展现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他常临摹《营造法式》中的建筑图样,甚至为学校绘制校舍平面图,被师生称为“小建筑师”。

1915年,14岁的杨廷宝考入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清华的八年求学(中等科四年、高等科四年)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师从美籍美术教师西德纳(Herbert Sydney)学习素描与水彩,绘画功底日益扎实;同时系统研读西方历史,对古希腊、古罗马建筑风格产生浓厚兴趣。1921年,他以总分前三的成绩毕业,获得公费赴美留学资格,选择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深造——这是当时全美最顶尖的建筑学府,与梁思成(1924年入学)成为前后校友。

### 宾大的黄金岁月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杨廷宝师从建筑教育家保罗·克瑞(Paul Philippe Cret)。克瑞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大师,主张“形式追随功能”与“传统的现代转化”,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杨廷宝的建筑思想。他学习异常刻苦,白天钻研建筑理论,夜晚在工作室绘图至深夜,同学戏称他为“图痴”。

在校期间,杨廷宝展现出惊人的设计天赋:1924年,他以《独立战争纪念碑设计》获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学生设计竞赛一等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生;1925年,其作品《市政厅方案》入选巴黎国际美术展览会,被法国建筑界评价为“兼具古典庄重与东方灵动”。1926年毕业时,他同时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是宾大历史上首位同时获两学位的国际学生。

1926年,杨廷宝进入美国著名建筑事务所“克瑞-韦伯”(Cret & Webber)工作,参与了费城博物馆扩建、哈佛大学图书馆设计等项目。这段经历让他掌握了现代建筑的工程实践技巧,尤其是在材料运用与结构计算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他始终心系祖国,1927年,当得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急需建筑人才时,他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乘船回国。


## 二、执业生涯:从“华盖”到“国民建筑师”(1927-1949)

1927年秋,杨廷宝抵达南京,受聘于国民政府铁道部,担任建筑师。当时的南京正处于城市建设热潮中,他的第一项任务是设计铁道部办公楼(今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旧址)。这座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以简化的古典柱式搭配中式琉璃瓦顶,开创了“中西合璧”的建筑新风,被《中国建筑》杂志评为“民国建筑的里程碑”。

### 华盖建筑事务所的辉煌
1930年,杨廷宝与赵深、陈植共同创办“华盖建筑事务所”(HUA GAI ARCHITECTS),取“华盖罩护,庇佑民生”之意。这是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华人建筑事务所,三人分工明确:赵深擅长公共建筑,陈植专精园林设计,杨廷宝则主攻大型工程与教育建筑,合作完成了百余项作品,涵盖医院、学校、银行、府邸等多种类型。

- **教育建筑的典范**:1931年设计的南京中央大学图书馆(今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采用对称式布局,正面设高大门廊,檐口饰以斗拱元素,内部采用钢结构书架与玻璃穹顶,既满足藏书功能,又彰显学术殿堂的庄重。1933年设计的清华大学气象台,以简洁的几何造型搭配中式攒尖顶,成为现代主义与传统结合的经典。
  
- **公共建筑的创新**:1934年,他为南京设计的国民大会堂(今南京人民大会堂),突破传统剧院的封闭格局,采用扇形平面设计,确保每个座位都有良好视线;外观以简化的科林斯柱式与浮雕装饰,体现“民主殿堂”的庄严。1936年的上海国际饭店(与邬达克合作顾问),高24层,是当时远东第一高楼,其钢结构框架与玻璃幕墙技术领先亚洲。

- **纪念建筑的情怀**:1937年,杨廷宝主持设计了南京中山陵音乐台。他巧妙利用地形,以半圆形扇形看台环绕舞台,背景设弧形照壁增强音效,地面铺草坪与雨花石小径,融合了古希腊剧场的声学原理与中国园林的自然意境,成为中山陵最富人文气息的附属建筑。

### 抗战时期的坚守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华盖事务所迁往重庆。在艰苦的环境中,杨廷宝仍坚持创作:1939年设计的重庆美丰银行,采用砖石结构抵御轰炸,外观以巴渝民居的吊脚楼元素搭配简化柱式,成为战时山城建筑的代表;1941年的国立西南联大校舍(昆明),因陋就简使用土坯墙与铁皮顶,但通过巧妙的院落布局保证通风采光,体现“逆境中的人文关怀”。

这一时期,他还深入西南地区考察传统建筑,足迹遍布四川、云南、贵州。1943年,他在乐山发现唐代大佛周边的摩崖建筑遗迹,手绘数十张图纸记录,后整理成《乐山唐代建筑考》,为研究西南地区古建筑提供了珍贵资料。1945年抗战胜利后,杨廷宝返回南京,主持了中央大学复员后的校舍重建,同时参与编制《南京市都市规划》,提出“保留老城肌理,新建功能分区”的方案,反对盲目拆旧建新。


## 三、新中国时期:从建筑师到建筑教育家(1949-1982)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杨廷宝选择留在大陆,继续投身建筑事业。他历任南京大学建筑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为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年当选)等职,其工作重心逐渐从设计转向教育与学科建设。

### 设计实践的新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杨廷宝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1953年设计的北京和平宾馆,是新中国首批现代主义建筑之一,采用简洁的长方体造型,摒弃冗余装饰,内部设庭院绿化,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朴素而不失庄重”;1959年,他作为顾问参与人民大会堂设计,提出“简化穹顶结构,增强抗震性能”的建议被采纳,同时主持设计了大会堂宴会厅的室内装饰,以中式屏风与水晶灯结合,体现“国宴的文化底蕴”。

1960年代,他转向地方建筑设计,代表作包括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1968年)与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1965年)。前者以三面红旗造型象征社会主义建设,后者采用纪念馆与纪念碑一体设计,庄严肃穆,成为红色建筑的典范。即便在“文革”期间,他仍坚持工作,1972年秘密完成的南京博物院扩建方案,巧妙将新馆与民国老馆衔接,避免了对历史建筑的破坏。

### 建筑教育的奠基者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开拓者,杨廷宝提出“重实践、亲乡土、融古今”的办学理念。在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他首创“设计课与工地实习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两天到施工现场学习,亲自参与放线、砌筑等工序;他主讲《中国建筑史》,不用课本,而是结合实地考察经历,从斗拱的力学原理讲到园林的借景手法,课堂常座无虚席。

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训正、建筑学家齐康等,被学生称为“杨先生”。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杨廷宝谈建筑》(1982年出版)中,书中提出“建筑不是孤立的艺术,而是与社会、自然共生的有机体”,至今仍是建筑学科的经典教材。

### 晚年的学术贡献
1978年改革开放后,77岁的杨廷宝仍活跃在学术一线:1980年,他率团访问美国,促成东南大学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校际合作;1981年,主持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卷》,系统梳理中国建筑史脉络;1982年,他在病榻上完成最后一篇论文《传统建筑的现代生命力》,呼吁“保护古建筑不是复古,而是为现代设计提供养分”。

1982年12月23日,杨廷宝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遵照其遗愿,骨灰撒在南京紫金山——这片他设计了中山陵音乐台、紫金山天文台等众多作品的土地上。


## 四、建筑思想与历史地位

杨廷宝的建筑思想可概括为“三位一体”:**功能优先的理性精神**、**传统文脉的现代转化**、**地域特色的在地表达**。他反对盲目抄袭西方现代主义,也抵制复古主义的僵化,主张“用现代材料诠释传统意境”。例如,在南京中央医院(1933年)设计中,他以钢筋混凝土仿制中式斗拱,既保留文化符号,又满足结构需求;在云南大学图书馆(1937年)中,融入傣族竹楼的通风设计,适应西南气候。

与梁思成侧重“建筑史研究”不同,杨廷宝更注重实践,一生完成150余项建筑设计,覆盖中国近现代各个时期,被誉为“活的中国建筑史”。英国建筑史家彼得·霍尔(Peter Hall)在《现代建筑大师》一书中评价:“杨廷宝的作品证明,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通过智慧的设计共生共荣。”

作为河南籍建筑大师,杨廷宝始终关注家乡发展,1978年曾回南阳考察,建议保护南阳府衙与内乡县衙,并手绘《南阳古城保护规划草图》,为今日南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他的一生,是中国近现代建筑从模仿西方到自主创新的缩影,其“尊重传统而不复古,拥抱现代而不盲从”的精神,至今仍是中国建筑界的精神财富。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6 15:16
上一篇:宋照肃下一篇:王黎生
著名爱国将领
广东省江城区籍烈士
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
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实干家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翁源人物
贝勒载瀛第五子
国民党高官,平远县人物
抗日英烈
抗日民族英雄、烈士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柳直荀烈士的夫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辛亥革命元勋
湖南省委原书记
原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唐代风水大师
蓝光地产集团原董事长
开国大校
解放军少将、空军技术部副部长
肃宁县人物
国务院原副总理
民国陆军中将
革命烈士
苏联第四任最高领导人
金融界的杰出人物
民国泳坛的璀璨之星
原韶关北区善后委员
革命事业的无畏先驱
革命烈士,大学生英雄
中国石油地质学家、矿床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
中国现代航运先驱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少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辛亥革命元老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