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冯景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景兰

冯景兰[公元1898年-197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像 河南南阳市唐河县人物
冯景兰(1898年3月9日—1976年9月29日),字淮西(怀西),河南唐河人,矿床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原北京地质学院一级教授。
冯景兰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18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入读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1921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3年获硕士学位;1923年至1927年在河南中州大学(现河南大学)历任讲师、教授兼矿物地质系主任;1929年至1933年任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地质系教授;1938年至1946年担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教授;1946年西南联合大学结束,返回清华大学继续任教;1952年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1956年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7年至1972年下放至江西“五七干校”劳动锻炼;1972年恢复工作,返回北京地质学院;1976年9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 冯景兰:中国地质学界的先驱与“丹霞地貌”命名者

#### 一、家世渊源与早年求学(1898-1923)
1898年3月9日,冯景兰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的书香世家。其父冯台异为清末进士,曾任湖北崇阳知县,注重子女教育;母亲吴清芝是当地才女,精通诗文。冯景兰排行第二,兄长冯友兰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妹妹冯沅君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兄妹三人被誉为“唐河三杰”,其家族文化氛围为他奠定了深厚的学识根基。

冯景兰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13年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前身),系统学习英语与近代科学知识。191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考取公费留学资格,赴美国深造。最初进入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采矿工程,1919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系,师从著名地质学家张伯伦(T.C. Chamberlin)和艾孟斯(W.H. Emmons),主攻矿床学与地貌学。留美期间,他参与美国西部矿产调查,积累了丰富的野外实践经验,1921年获硕士学位,1923年完成博士论文初稿后,因国内地质调查急需人才,毅然放弃学位回国。

#### 二、地质调查与学术奠基(1923-1937)
回国后,冯景兰受聘于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成为中国早期地质事业的核心成员。1924年,他与翁文灏、王竹泉共同调查河北、山西等地煤田,首次系统划分华北石炭纪地层,提出“太原系”与“山西系”的分层方案,为华北煤田勘探提供了理论基础。

1927年,冯景兰加入中山大学地质系,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他率队调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地质,重点研究南岭有色金属矿床。1928年,在广东仁化县考察时,他发现一种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独特地貌,其特征为“顶平、身陡、麓缓”,并在《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矿产》报告中首次使用“丹霞层”命名该地层,后衍生出“丹霞地貌”学术概念,成为中国地质学家对世界地貌学的重要贡献。

1930年代,他先后任职于北洋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同时持续开展野外调查。1934年,他与同事合作完成《河南地质调查简报》,首次系统梳理河南地层与矿产分布,为中原地区地质研究奠定基础。此外,他对江西钨矿、湖南锑矿的成因研究突破性成果,提出“多期多阶段成矿理论”,至今仍是矿床学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

#### 三、抗战时期的坚守与创新(1937-1945)
抗日战争爆发后,冯景兰随清华大学南迁,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尽管战时条件艰苦,他仍坚持野外调查与教学,足迹遍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1940年,他在云南个旧锡矿调查中,提出“气成热液充填成矿说”,修正了传统的沉积成因理论,为锡矿勘探指明新方向。

1942年,他发表《川康滇铜矿纪要》,系统总结西南地区铜矿分布规律,提出“构造控制矿脉”的观点,指导战时后方铜矿开采,支援了抗日战争的物资需求。在此期间,他还培养了黄汲清、陈述彭等后来成为院士的地质学家,形成“严谨求实、野外第一”的教学风格,影响深远。

#### 四、战后重建与学科拓展(1945-1949)
1946年,冯景兰随清华大学回迁北平,任地质系教授兼系主任。他主持恢复地质实验室,增设“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课程,推动地质学科向应用领域拓展。1947年,他参与调查辽宁鞍山铁矿,提出“沉积变质成矿”理论,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基地建设提供了关键依据。

1948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地质学科院士之一。同年,他发表《中国金属矿床形成之时代与地理分布》,首次系统梳理中国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成为中国矿床学的奠基之作。

#### 五、新中国时期的学术巅峰(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后,冯景兰历任清华大学地质系主任、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地质部矿产司总工程师等职。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并参与制定《中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主导矿产资源勘探与地质教育体系建设。

1956年,他率队调查甘肃白银厂铜矿,确认其为火山岩型矿床,解决了长期争议的成矿机理问题,推动白银厂成为新中国重要的铜基地。1960年代,他致力于“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与金属矿床”研究,提出“火山-次火山热液成矿系列”理论,指导了江西德兴铜矿、安徽铜陵铜矿等大型矿床的发现。

在教育领域,他主编《矿床学原理》《中国地质学》等教材,首创“野外地质实习基地”模式,在北京周口店建立地质教学实习站,成为全国地质院校的范本。他主张“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地质人才,其中多人成为两院院士或国家重大工程技术负责人。

#### 六、晚年岁月与学术遗产(1966-1976)
“文革”期间,冯景兰遭受冲击,被迫中断研究,但仍坚持整理野外笔记。1972年恢复工作后,他抱病指导长江三峡工程的地质勘察,提出坝基稳定性评估报告,为三峡选址提供了关键建议。1975年,他完成最后一篇论文《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与成因》,系统总结丹霞地貌研究成果,将其划分为“华南型”“西北型”等亚型,深化了国际学界对这一地貌类型的认识。

1976年9月29日,冯景兰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临终前,他嘱咐家人将毕生收藏的1.2万件岩石标本捐赠给中国地质大学,如今这些标本仍是教学科研的重要资源。

#### 七、历史评价与纪念
冯景兰被誉为“中国矿床学之父”与“丹霞地貌研究先驱”,其学术贡献涵盖地层学、矿床学、地貌学、地质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他提出的“多成因矿床理论”“构造控矿学说”至今仍是地质勘探的核心指导思想;“丹霞地貌”命名已成为国际地学领域的标准术语,全球已有100余处丹霞地貌以他的研究为参照进行申报与保护(包括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

为纪念其功绩,1988年,地质学界设立“冯景兰地质科学奖”;1998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18770命名为“冯景兰星”;河南唐河县建有“冯景兰纪念馆”,展示其生平与学术成就。他的名言“地质学家的脚底板是最好的实验室”,至今仍是地质工作者的座右铭。

冯景兰的一生,始终以“探索地球奥秘、服务国家建设”为己任,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的学术视野与深厚的家国情怀,构成了中国地质学界的精神标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地质人。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7 11:19
上一篇:张衡下一篇:朱宇温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空军史上首批飞行员,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南朝梁高凉郡太守、冼夫人之夫
海南省委书记
北洋时期直系军阀首领
家乡建设的奉献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利丰集团主席
中国内地一级男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家乡建设的奉献者
心理学家
国民党陆军上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田区人物
广东省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法学巨匠
德才兼备的英语大师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核心成员
岭南画派著名画家
青海省委原书记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翁源人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中共上海市市长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开国少将、革命烈士
开国少将、革命烈士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古筝演奏家
中国当代海洋生态学家,水产学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明朝官员
生态学家,环境科学家
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