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朱宇温

唐敬王,第六任唐王

朱宇温[明][公元1485年-1560年,唐敬王,第六任唐王,惠皇帝]: 河南省南阳市人物
朱宇温,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府南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成王朱弥鍗的弟弟文成恭靖王朱弥钳之子,正德十六年(1521年)八月,封文城王。嘉靖二年,朱弥鍗去世,因为他的两个儿子都夭折。嘉靖四年,进封朱宇温为唐王,袭封他伯父的爵位。追谥其父朱弥钳为恭王。三十九年去世,年七十六,谥号唐敬王,他的儿子朱宙栐继承为唐王。
隆武元年(1645年),他的玄孙朱聿键称帝后,追尊他为惠皇帝。
### 出身与早期经历
朱宇温为唐恭王朱弥钳的嫡长子,生母为文城王妃杨氏。其祖父是唐庄王朱芝址,父亲朱弥钳原为文城王。朱宇温出生时,唐氏一族已在南阳就藩多年。唐王的始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他于洪武二十四年受封唐王,永乐六年就藩于南阳府。

朱宇温自幼生活在王府之中,接受了严格的宗室教育,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礼仪规范。然而,其袭爵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正德年间,他虽已符合册封条件,但未能获得册封,一直以文城王长子的身份生活。直到正德十六年(1521年)八月,明世宗即位后,才册封他为文城王。

### 承袭唐王爵位
朱宇温的伯父唐成王朱弥鍗去世后,因其无嗣,且朱弥钳已去世并被追封为唐恭王,朱宇温作为文城王长子,伦序最长。于是,他得以越过四叔、五叔,被朝廷任命为唐藩理宗,暂时代理唐王事务,等待唐成王遗腹子降生后再做定夺。但最终遗腹子未降生,次月朝廷正式昭告由朱宇温承袭唐王爵位。

嘉靖四年(1525年)十月,成安伯郭瓒为正使,翰林院侍读叶柱章为副使,持节册封朱宇温为唐王,王妃赵氏为唐王妃。至此,朱宇温正式成为第六任唐王,开始了他长达30余年的唐王生涯。

### 在位期间举措
- **整饬宗室**:朱宇温即位后,对唐藩宗室进行了一定的整顿。当时,新野王府与其同辈的镇国将军朱宇淡、奉国将军朱宇淙等多人,平素为人贪淫,横行无忌。朱宇温向朝廷弹劾了他们,最终这些人被废为庶人,使得唐藩宗室的风气得到一定改善。
- **捐献战马**:朱宇温曾响应朝廷号召,捐献战马,为朝廷提供军事支持,因此获得了朝廷的嘉奖,展现了他对朝廷的忠诚以及对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
- **请求加封亲属**:嘉靖十七年(1538年),朱宇温上疏朝廷,为弟妹求取更高一级的爵位。他希望将弟弟镇国将军加封郡王,妹妹县主加封郡主。但礼部认为追封亲王子女,祖训条章无加封例,虽正德中周、晋二府曾有此例,但加封非祖宗旧制,最终未予许可,还饬令礼部自今陈乞者,皆不得滥引旧事。

### 晚年生活与去世
随着年龄渐长,朱宇温的身体日益衰弱,饱受疾病困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五月,朝廷应他的请求,专程派太医赴南阳为其治病。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他旧疾复发,再次向朝廷求援。礼部起初以王府设有良医所为由,反对朝廷派御医前往,认为御医诊治是特恩,不应多次请求。但明世宗念及他年事已高,为诸藩长老,最终特许再次派御医为他诊治。

然而,病魔终究未能被战胜。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七月二十七日,朱宇温薨逝,在位36年,享年76岁。朝廷赐谥曰“敬”,根据谥法,“夙夜警戒曰敬”“令善典法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这是对他德行高尚的赞誉。朱宇温在位期间克勤自律、恭敬事上,对宗室多有教导和约束,使得唐藩宗室在其统治下较为安分恭良,贤良叠出,“敬”这个谥号对他来说可谓名副其实。

### 身后之事
朱宇温去世后,其子孙继续承袭唐王爵位。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频发,清军入关,明朝统治摇摇欲坠。南明时期,朱宇温被追尊为“惠皇帝”,但此时南明政权已风雨飘摇,这一追尊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难以改变明朝灭亡的大势。

朱宇温作为明朝唐藩的重要人物,在其在位期间,致力于维护唐藩的稳定和发展,对宗室进行管理,对朝廷尽到了藩王的责任。他的一生,见证了明朝中期的相对稳定到后期的逐渐衰落,其经历也是明朝藩王制度下众多宗室成员的一个缩影,对于研究明朝宗室制度、地方政治以及社会变迁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7 11:21
上一篇:冯景兰下一篇:张嘉谋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革命烈士
明朝开国皇帝
革命烈士
画家
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国务院原总理
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学识渊博心怀大爱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南宋哲学家
明神宗朱翊钧第七子
明朝第四位皇帝
明代优秀文坛与官场人物
明朝海盗首领
唐敬王,第六任唐王
唐敬王,第六任唐王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