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来歙

东汉名将、战略家

来歙[汉][?-35年,东汉名将、战略家] 河南南阳市新野县人物
来歙(?-35年),字君叔,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 ,东汉名将、战略家。
新朝末年,作为刘氏姻亲,受到王莽的拘禁,在门客的营救下,得以免罪。更始帝即位,担任小吏,不得信任。更始帝败亡后,投靠光武帝刘秀,拜太中大夫。建武三年(27年),出使陇右军阀隗嚣,联合征虏将军祭遵袭取略阳郡,受到了隗嚣的猛攻。光武帝御驾亲征,解除略阳之围。跟征西大将军冯异、建威大将军耿弇、虎牙大将军盖延、扬武将军马成等,打败公孙述部将田弇、赵匡。建武九年(33年),带兵攻克落门,平定陇右地区。 
建武十一年(35年),带兵进攻公孙述部将王元、环安,途中遇刺身亡,追赠中郎将、征羌侯,谥号为节。
### 来歙:东汉开国名将与战略家的传奇一生

来歙(?-35年),字君叔,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东汉初年著名将领、战略家。他出身名门,辅佐光武帝刘秀平定陇蜀、统一全国,以刚毅果决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成为东汉开国功臣中的重要人物。其生平事迹虽未被单独列传于《后汉书》,但散见于《光武纪》《隗嚣传》《公孙述传》等篇章中,勾勒出一位忠勇兼具、智略超群的乱世英雄形象。


#### 一、名门之后:动荡时代的家族渊源
来歙的家族背景为其日后的政治军事生涯埋下伏笔。他出身于南阳新野的世家大族,其六世祖来汉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光禄大夫,曾随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功封“轵侯”;父亲来仲在西汉末年曾任谏议大夫,以直言敢谏闻名。更重要的是,来歙与东汉皇室有着深厚的姻亲关系——他的妹妹是光武帝刘秀的叔母(即刘秀叔父刘良的妻子),这种“外戚”身份使他自幼便与刘氏宗室交往密切,为其后来辅佐刘秀奠定了人脉基础。

西汉末年,朝政腐败,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天下大乱。南阳作为刘氏宗室的发源地,成为反莽势力的核心区域。来歙此时虽年轻,却已展现出对时局的敏锐洞察。他不满王莽的统治,曾一度隐居不仕,静观时变。这一时期的蛰伏,不仅让他避开了乱世初期的政治漩涡,更使其得以沉淀思考,为日后投身逐鹿天下的洪流积蓄力量。


#### 二、投奔刘秀:乱世中的忠诚抉择
公元23年,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更始帝),刘秀作为绿林军将领,在昆阳之战中大败王莽军队,声名鹊起。来歙此时意识到刘秀的雄才大略,主动前往投奔。但由于更始政权内部派系斗争激烈,来歙因与刘秀的亲近关系遭到猜忌,被解除兵权,甚至一度险遭杀害。幸得友人相救,他才得以脱身,辗转回到故乡新野。

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鄗城(今河北柏乡)称帝,建立东汉政权,是为光武帝。来歙闻讯后,立即穿越战乱地区,历经艰险前往投奔。刘秀见到来歙,喜出望外,当即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参与中枢决策。这一时期,来歙以“外戚旧臣”的身份深得刘秀信任,常被召见商议军国大事,其沉稳持重的性格和独到的见解,逐渐成为刘秀倚重的“智囊”。


#### 三、战略定陇:瓦解隗嚣集团的关键决策
东汉初年,天下尚未统一,陇右的隗嚣和蜀地的公孙述是刘秀最主要的对手。其中,隗嚣占据今甘肃、宁夏一带,控制着关中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且名义上归附东汉,实则割据自保,成为刘秀西进的最大障碍。如何解决隗嚣问题,成为摆在东汉朝廷面前的首要战略难题。

来歙在分析局势后,提出了“先抚后战、分化瓦解”的策略。他认为,隗嚣集团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其部下多有归附东汉之心,若能以恩信招抚,可避免大规模战争;若招抚不成,再以武力征讨,则能事半功倍。刘秀采纳了这一建议,于公元28年派遣来歙出使陇右,劝降隗嚣。

来歙抵达隗嚣的都城冀县(今甘肃甘谷)后,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辩才,直面隗嚣,痛陈利弊:“足下本以兴汉为名,今帝(刘秀)乃汉室正统,天下归心,足下若执迷不悟,必遭覆灭。”隗嚣虽表面敷衍,内心却已动摇,一度同意遣子入质洛阳,表示归附。然而,在部将王元的怂恿下,隗嚣最终背约,与蜀地的公孙述结盟,公开对抗东汉。

劝降失败后,来歙转为军事统帅,主导对陇右的战事。公元32年,他献上“奇袭略阳”之计:略阳(今甘肃秦安)是隗嚣集团的军事重镇,若能夺取此地,便可切断隗嚣的东西联系,动摇其军心。刘秀力排众议,支持来歙的计划。来歙亲率两千精兵,秘密穿越陇山险道,昼夜兼程,突袭略阳,斩杀守将金梁,一举占领该城。

隗嚣得知略阳失守,大惊失色,亲率数万大军反扑,“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攻势猛烈。来歙率部坚守,“矢尽粮绝,乃发屋断木以为兵”,与将士同甘共苦,多次击退敌军。这场战役持续数月,为刘秀调集主力大军赢得了宝贵时间。最终,刘秀亲率大军西征,与来歙里应外合,大败隗嚣,平定陇右。略阳之战成为东汉统一战争中的关键一役,而来歙的军事才能和坚韧意志在此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 四、经营西蜀:统一大业的最后征程
平定陇右后,东汉的仅剩对手是割据蜀地的公孙述。公孙述占据益州(今四川、重庆一带),凭借山川险阻自立为帝,国号“成家”,成为东汉统一的最后障碍。来歙在平定陇右后,奉命留守长安,负责经营西北,同时筹划伐蜀大计。

他深知蜀地易守难攻,提出“先取武都(今甘肃陇南),打通入蜀通道,再以陇右为基地,分兵南下”的战略。公元35年,来歙率先遣军攻占武都,击败公孙述派来的援军,为伐蜀开辟了前进基地。随后,他与征南大将军岑彭约定,分兵两路:岑彭从荆州溯长江而上,来歙从陇西南下,水陆并进,夹击成都。

在南下途中,来歙一路安抚百姓,严明军纪,“所过郡县,秋毫无犯”,深受蜀地民众拥护。许多原本依附公孙述的地方豪强纷纷归附,使东汉军队得以迅速推进。然而,就在战局顺利发展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刺杀终结了他的生命。


#### 五、以身殉国:忠烈千秋的悲壮结局
公孙述见来歙大军势如破竹,深感恐惧,遂派遣刺客潜入来歙军中。公元35年六月,来歙在军中主持会议时,被刺客刺伤,伤势严重。

临终前,来歙强忍剧痛,召来副将盖延,嘱托军机:“吾受国重任,不幸为贼所害,汝等当速发陇西兵,急攻成都,勿以吾死为念,误国家大事。”随后,他又亲写奏章给刘秀,陈述伐蜀方略,推荐接班人,并自责“未能平贼,死有余辜”。写完奏章后,他“投笔抽刃而绝”,以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刘秀得知来歙死讯,“大惊失色,览书流涕”,亲自率军前往吊唁,追赠来歙为“中郎将、征羌侯”,谥号“节侯”,并命其子来褒继承爵位。来歙的牺牲激励了东汉将士,他们遵照其遗策,奋勇作战,最终于公元36年攻破成都,斩杀公孙述,平定蜀地,完成了统一大业。


#### 六、历史评价:战略家的格局与品格
来歙的一生,虽短暂却辉煌。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战略家。在东汉统一战争中,他提出的“先陇后蜀”“水陆夹击”等战略,精准把握了天下大势,为刘秀统一全国提供了清晰的蓝图。《后汉书》评价他“刚毅有大节,临事果决,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其战略眼光和执行力在同时代将领中堪称翘楚。

在品格上,来歙以忠诚、廉洁著称。他虽为外戚,却从不恃宠而骄,始终以国事为重。在略阳之战中,他与士兵同甘共苦;在经营西蜀时,他清廉自守,深受百姓爱戴。临终前,他仍心系国事,叮嘱部下“勿以吾死为念”,其忠烈之举令人动容。

刘秀曾评价来歙:“君叔(来歙字)文武兼备,忠勇过人,实乃吾之左膀右臂。”后世史学家也对他推崇备至,认为他的战略贡献不亚于邓禹、冯异等“云台二十八将”(东汉开国功臣)。虽然来歙未被列入“云台二十八将”(因刘秀为避嫌,未将外戚列入),但他的功绩和品格却足以与诸将比肩。


#### 结语:南阳骄子的历史回响
作为南阳新野籍的杰出人物,来歙的一生与东汉初年的统一大业紧密相连。他以名门之后的身份,在乱世中坚守忠诚,凭借智略定陇右、谋西蜀,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汗马功劳。其“奇袭略阳”的军事经典、“临终托孤”的忠烈之举,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来歙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位古代将领的智勇与担当,更折射出南阳地区在两汉时期人才辈出的文化底蕴。从西汉的张骞、东汉的刘秀,到三国的诸葛亮,南阳作为“帝乡”“南都”,始终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来歙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其忠君报国、矢志不渝的精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正如《后汉书》中所言:“来歙刚毅,扶倾救危,可谓国之柱石。”他的一生,虽以悲壮收场,却以忠诚与智慧照亮了东汉统一的道路,其功绩永载史册,其精神流传千古。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6 15:29
上一篇:何进下一篇:李蓘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西汉第三位皇帝
中国古代十大美女
东汉第二位皇帝
东汉第三位皇帝
东汉第六位皇帝
东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西汉第七位皇帝,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
东汉第七位皇帝
东汉第五位皇帝
东汉第九位皇帝
西汉末代国君
唐朝宰相
原萧山县政协常委
东汉名将、战略家
东汉名将、战略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