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唐][公元712年-770年,中国古代十大文豪,唐诗四大家,古代十圣,唐朝诗人]+像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常被称为“老杜”,又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 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唐玄宗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后靠献赋才得以“待制集贤院”,先拒任河西尉,不久被改授为右卫率府兵曹(一作胄曹)参军。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陷后,他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世称“杜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又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离开朝廷。上元元年(760)春,杜甫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即为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被表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于大历五年(770年)冬在辗转途中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的人格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自晚唐两宋后,杜甫逐渐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尊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 。其传世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因广泛反映社会现实被誉为“诗史”。他的一生跨越盛唐到晚唐的转折期,历经安史之乱的动荡,创作了近1500首诗歌,深刻记录了时代的苦难与民生的疾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以下从生平各阶段详细介绍这位诗坛巨匠: 一、少年优游:盛唐气象中的青春漫游(712年-746年) 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的官宦世家,其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官至兖州司马、奉天县令。出身“奉儒守官”的家庭,杜甫自幼接受儒家经典教育,兼具文学天赋与远大抱负。 1. 早慧与家学熏陶 杜甫自幼聪慧,《新唐书》记载他“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七岁便能作诗;十五岁时已在洛阳文坛崭露头角,与文人雅士交游,展现出过人的文学才华。他早年生活优渥,得以饱读诗书,不仅精通儒家典籍,对史学、书法、音乐亦有涉猎,这为其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2. 吴越与齐赵漫游 20岁起,杜甫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漫游生涯,这段经历塑造了他早期诗歌的开阔气象。 吴越之行(731年-734年):他沿长江东下,游历金陵、姑苏、钱塘等地,凭吊六朝古迹,饱览江南风光。这段经历在《壮游》诗中留下印记:“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齐赵之游(735年-740年):因赴洛阳应举不第,杜甫转向北方,在齐州(今济南)、兖州、赵州等地漫游,与李白、高适相遇。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纵猎论诗,结下深厚友谊。此时杜甫意气风发,写下《望岳》,其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尽显青年时期的豪情壮志。 3. 洛阳岁月与科举失意 35岁前,杜甫多居洛阳,曾参与科举考试却因权相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闹剧落榜。这一时期,他虽未入仕,却目睹了盛唐表面繁华下的暗流,如权贵奢靡、社会矛盾渐显,这些观察为其后期创作埋下伏笔。 二、长安困守:理想与现实的碰撞(746年-755年) 天宝五载(746年),杜甫西入长安,希望通过科举或荐举进入仕途,却陷入长达十年的困顿。这段时期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理想逐渐被现实击碎,诗歌风格也从浪漫昂扬转向沉郁顿挫。 1. 求仕无门的挣扎 杜甫初到长安时,正值唐玄宗晚年,朝政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官场腐败。他多次投诗权贵以求引荐,却屡屡碰壁。为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卖药都市,寄食友朋”(《进三大礼赋表》),甚至接受救济。生活的窘迫让他深刻体会到底层百姓的苦难,也看清了统治阶级的腐朽。 2. 献赋与短暂任用 天宝十载(751年),杜甫趁唐玄宗举行祭祀大典之机,献上《三大礼赋》,得到皇帝赏识,命其待制集贤院,等待任用。然而,因李林甫阻挠,此事拖延四年,直至天宝十四载(755年),他才获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的小官)。授官之日,他写下《官定后戏赠》,以“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自嘲,尽显无奈。 3. 诗风的转变与民生关怀 长安十年,杜甫的诗歌从个人抒情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他目睹了权贵的骄奢(《丽人行》讽刺杨贵妃兄妹)、百姓的疾苦(《兵车行》揭露开边战争的残酷),以及底层文人的困顿(《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倾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不公)。这些作品标志着他“诗史”风格的形成,用诗歌记录时代的真实面貌。 三、战乱流离:安史之乱中的苦难与坚守(755年-759年)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盛唐戛然而止,杜甫的人生也随之坠入苦难深渊。他亲历战乱、被俘、逃亡、为官,这段动荡经历成为其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留下了《三吏》《三别》等千古名篇。 1. 被俘与长安沦陷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弃官携家眷逃难,先至奉先(今陕西蒲城),后辗转至白水。天宝十五载(756年),叛军攻陷长安,杜甫在逃亡中被俘,押回长安。身陷敌营的一年间,他目睹叛军的残暴统治和百姓的苦难,写下《月夜》《春望》等诗,其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句,道尽国破家亡的悲痛。 2. 投奔肃宗与短暂为官 至德二载(757年),杜甫趁乱逃离长安,投奔在凤翔即位的唐肃宗,被授左拾遗(谏官)。他因直言进谏,为房琯罢相之事辩护,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管理地方文教事务)。这段短暂的仕途让他看清了朝廷的昏庸与官僚的倾轧,也让他有机会深入民间,记录战乱中的民生百态。 3. 《三吏》《三别》与乱世悲歌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在华州任上,因关中大旱、饥荒严重,加之对官场彻底失望,毅然弃官西去。途中,他目睹唐军抓壮丁、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创作了《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合称“三吏三别”)。这些诗作以白描手法刻画了不同阶层百姓在战乱中的苦难:《石壕吏》中老妇被迫应征的无奈,《新婚别》中新婚夫妇的生离死别,字字泣血,成为安史之乱最真实的“诗史”记录。 四、西南漂泊:寓居成都与夔州岁月(759年-770年) 安史之乱后期,杜甫离开关中,经秦州、同谷,于乾元二年(759年)年底抵达成都。此后十年,他在西南地区漂泊,虽有短暂安定,却始终未能摆脱贫困与病痛,但其诗歌创作达到巅峰,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高》等传世佳作。 1. 成都草堂的安宁与忧虑 在成都,杜甫得到好友严武(时任剑南节度使)的资助,于浣花溪畔修建草堂,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他种菜养花,与邻里交往,写下许多清新自然的田园诗,如《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然而,安宁之下仍有对国事的忧虑,《登楼》中“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将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 2. 严武去世后的再度漂泊 永泰元年(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被迫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忠州(今忠县)等地,于大历元年(766年)抵达夔州(今重庆奉节)。夔州地处三峡,风光雄奇,却也加剧了他的病痛(风湿、眼疾、肺病)。在此期间,他创作颇丰,一年内写下近400首诗,占其现存作品的三分之一。 3. 夔州时期的巅峰之作 夔州的岁月虽苦,却催生了杜甫诗歌艺术的成熟。 - 《秋兴八首》:以八首律诗联章,借夔州秋景抒发对长安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感慨,意境苍凉壮阔,格律严谨,被誉为“七律之冠”。 -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全诗八句皆对,情景交融,被胡应麟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 《咏怀古迹五首》:借诸葛亮、王昭君等历史人物,感叹自身怀才不遇,寄托家国情怀。 4. 最后的漂泊与病逝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离开夔州,沿长江东下,欲返故乡河南,却因战乱受阻,辗转于江陵、公安、岳阳等地。此时他贫病交加,“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正是其晚年的真实写照。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湘江舟中病逝,享年59岁。临终前,他仍写下《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牵挂国家安危,哀叹一生壮志未酬。 五、文学成就与历史地位 杜甫的诗歌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记录,更是盛唐到晚唐社会变迁的“诗史”。他的创作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诗史”与现实主义精神 杜甫的诗歌真实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战乱的残酷(“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生的疾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家的衰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突破了前人诗歌多咏叹个人情怀的局限,将笔触伸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的新境界。 2. 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精通各种诗体,尤其擅长律诗,其七律对仗工整、格律严谨,又能灵活变化,做到“律中求变”。他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却精准传神,“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其创作态度的写照。从风格上看,前期豪迈昂扬,后期沉郁顿挫,情感深沉而不晦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 后世影响与“诗圣”之名 杜甫生前名气不显,直至中唐以后,其诗歌逐渐被推崇。白居易继承其现实主义精神,倡导新乐府运动;宋代诗人更是将杜甫奉为典范,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以“一祖三宗”(杜甫为祖)标榜。明清时期,杜甫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与李白并称“李杜”,被尊为“诗圣”。他的诗歌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还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文学发展。 杜甫的一生,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一生,是在苦难中坚守良知与情怀的一生。他用诗歌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兴衰,也用生命诠释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追求。正如韩愈所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的诗歌,永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其蕴含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至今仍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