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逊[宋][公元964年-1049年,宋朝宰相] 湖北襄阳市老河口人物 张士逊,字顺之,襄州阴城(今湖北老河口)人。北宋政治人物、诗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举进士第,为均州郧乡县(今湖北郧县)主簿,迁射洪(今属四川)令,历江南、广东、河北转运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康定元年(1040)致仕,仁宗优诏拜太傅,进封邓国公(今河南邓县一带)。皇祐元年(1049)卒,年八十六,赠太师,兼中书令,谥文懿。张士逊曾经活跃于北宋政坛,仁宗朝曾三次拜相。 张士逊是我国北宋政治舞台上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与陈尧佐、范仲淹、苏辙等著名文人、政坛人物都有很深的交往。 北宋贤相张士逊:从寒微走向朝堂巅峰的传奇人生 在北宋的历史长河中,张士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于公元964年出生在湖北襄阳市老河口(一说故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历经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四朝,三次登上宰相之位,在北宋政坛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充满了奋斗、智慧与传奇色彩。 幼年孤苦,砥砺向学 张士逊的幼年充满了不幸,他出生仅七天,母亲便撒手人寰,襁褓之中的他只能依靠姑姑的悉心照料勉强存活。更为艰难的是,他的家庭经济状况极差,生活捉襟见肘。然而,这些磨难并未击垮他,反而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坚韧不拔的种子。 尽管生活困苦,张士逊对知识的渴望却如熊熊烈火般炽热。他听闻武当山环境清幽,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便毅然前往,在那里的山林中刻苦攻读。山中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时常缺衣少食,但张士逊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他白天在树荫下诵读经典,夜晚则在昏暗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对经史子集的钻研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据《青箱杂记》记载,当时有道士见他气质不凡,劝他学道修仙,却被他婉拒,足见其一心向学、立志出仕的坚定决心。后来,他又前往嵩阳书院,师从大儒张恕先生,在名师的指导下,他的学识和见解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为日后的仕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入仕途,崭露头角 公元992年,对于28岁的张士逊来说,是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这一年,他参加科举考试,凭借着多年来的勤奋苦学和扎实积累,一举考中进士,成功踏上了仕途之路。初入官场,他被任命为均州郧乡县(今湖北郧县)主簿,虽官职卑微,但他并没有丝毫的懈怠,而是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在任期间,他兢兢业业,认真处理每一项事务,无论是文书整理,还是协助县令处理政务,都做得井井有条,展现出了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随后,张士逊调任射洪(今属四川)县令。在射洪任职期间,他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百姓们赖以生存的庄稼因缺水而干枯,生活陷入了绝境。张士逊心急如焚,亲自前往白崖山陆使君祠祈雨。他在祠前虔诚地许下心愿,立誓“雨足乃去”。或许是他的诚意感动了上天,不久后,天空中便下起了倾盆大雨。这场及时雨拯救了射洪的百姓,也让张士逊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后来,他又因政绩卓著,被转运使檄移治理郪县。然而,射洪的百姓对他极为不舍,纷纷“遮马首不得去”。转运使见状,深受感动,最终同意让他继续留任射洪。此事传开后,张士逊的名声愈发响亮。后来,安抚使到梓州考察属吏,询问知州张雍谁最有才能,张雍毫不犹豫地回答:“射洪令,第一也。”由此可见,张士逊在地方治理方面的卓越才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此后,他又改任襄阳令,同样以宽厚爱民的政策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衷心爱戴,其声名逐渐传遍朝野。 仕途进阶,建言献策 凭借着出色的政绩,张士逊得到了朝廷的关注和提拔。翰林学士杨亿对他的才能十分赏识,大力举荐他为监察御史。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张士逊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改革精神。当时,科举考试刚刚开始采用糊名法,旨在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张士逊作为诸科巡铺官,在巡查过程中发现有进士与自己存在姻亲关系。他深知科举考试公平公正的重要性,于是主动向朝廷请求回避。他的这一举动得到了宋真宗的高度赞赏,真宗不仅将他的名字记在御屏之上,还下令从此之后,凡是有亲嫌关系的考生和考官都必须进行移试,并将这一规定著为法令。这一举措有效地维护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更为公平的环境。 此后,张士逊的仕途一路顺遂,先后担任江南转运使、侍御史等职务,并负责督管广东、河北一带的粮政。在河北任职时,黄河泛滥,淹没了棣州,朝廷下诏将棣州迁至阳信。然而,当时人们担心棣州储存的大量粮食难以迁移。张士逊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多余的粮食借贷给贫苦百姓,约定来年在阳信归还。这一举措既解决了粮食迁移的难题,又帮助了当地百姓度过了难关,可谓一举两得,公私均获利,受到了人们的广泛称赞。 东宫辅弼,帝师之重 宋仁宗赵祯被立为太子后,宋真宗开始为太子挑选合适的僚佐。真宗对宰臣说:“翊善、记室都是太子府的属官,太子都会对他们行拜礼。如今太子年纪尚小,应当选择一位合适的人作为他的朋友,让太子对其答拜。”经过慎重考虑,真宗选中了张士逊,任命他为户部郎中直昭文馆,担任寿春郡王(即后来的宋仁宗)的友官,后又改任升王府谘议参军,迁任右谏议大夫兼太子右庶子,再改任左庶子。 在担任太子僚佐期间,张士逊尽心尽力地辅佐太子。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不仅在学业上对太子严格要求,精心教导太子研读经史子集,传授治国理政的知识和道理,还在品德修养方面以身作则,引导太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他曾向真宗进言:“臣等前往资善堂,升阶列拜,而皇太子却仍跪受,这不符合礼仪规范,应当下诏让皇太子坐受臣等之拜。”虽然真宗没有同意他的建议,但他对太子的关心和对礼仪规范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此外,真宗还下诏允许张士逊等在太子侍驾出入时陪从,这充分体现了真宗对张士逊的信任和对他辅佐太子工作的认可。 三登相位,跌宕起伏 首登相位,沉稳应对 宋仁宗即位后,张士逊的仕途迎来了新的高峰。1028年,64岁的张士逊凭借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卓越的才能,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首次登上了宰相之位。然而,他的宰相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朝廷内部发生了曹汭狱事。宦官罗崇勋、江德明趁机谗言陷害曹利用,宋仁宗对曹利用产生了怀疑,询问执政大臣的意见。众人都因畏惧宦官的权势而犹豫不决,不敢轻易表态。此时,张士逊从容地说道:“这只是曹利用的不肖子所为,曹利用身为大臣,应该对此事并不知情。”他的这番话展现出了他的正直和沉稳。然而,太后却对此十分不满,想要罢免张士逊。宋仁宗念及他是东宫旧臣,对他加以刑部尚书的职衔,外放为江宁(今南京市)知府,并解下自己的通犀带赐给他,以示恩宠。此后,他又领定国军节度使,出任许州知州。 再入相位,心系民生 明道初年,张士逊再次被召回朝廷,担任宰相之职,并晋升为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次年,他又晋升为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这一时期,国内遭遇了严重的旱蝗灾害,百姓生活困苦。张士逊心系百姓,主动请求效仿汉朝的旧例,以册免的方式来应对天变,承担责任,但未得到朝廷的允许。后来,宋仁宗决定自损尊号,以祈求上天的原谅。张士逊见状,再次请求降低自己的官职一等,以回应天变。宋仁宗对他的忠诚和担当表示了慰勉。然而,在群臣上章懿谥册之后,张士逊与同列大臣前往杨崇勋的花园饮酒,直到日中仍未返回,未能及时入宫慰问。御史中丞范讽借此机会弹劾张士逊,张士逊因此被降职为尚书左仆射,判河南府。 三掌相印,激流勇退 宝元初年,张士逊第三次担任宰相,被封为郢国公。此时的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在朝堂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与辅臣奏事时,宋仁宗曾向他提及自己释放宫人的举措,称此举不仅是怜悯宫女们被幽闭宫中的悲惨命运,也是为了节省宫廷的浮费。张士逊听后,称赞道:“此乃盛德事也。”宋仁宗又谈到近来有谏言者诋毁大臣、揭露君主过失的情况,张士逊则回应道:“陛下只需审察邪正,那些奸佞诬陷之人自然会心生戒惧。”此外,在冯士元案件审结后,宋仁宗就如何判决此案询问张士逊的意见。张士逊回答说:“如果台狱审判徇私枉法,而不是出自陛下的圣断,又怎能让中外之人满意呢?”宋仁宗还询问他君子和小人是否各有朋党,张士逊回答说:“有之,只是公私不同罢了。”这些对话充分展示了张士逊卓越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士逊越发感到力不从心。当时,朝廷事务繁多,他虽竭尽全力,但仍觉得难以有所建树。谏官韩琦也对他提出了批评,认为政事府不是养病之地。张士逊听后,内心深感不安,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最终,宋仁宗批准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太傅,封邓国公,让他退休。宋仁宗还特意书写飞白“千岁”二字相赠,张士逊为了纪念这份殊荣,修建了“千岁堂”。张士逊退休后,回到家中安享晚年。他在自己的宅邸中度过了十年的平静时光,于1049年安然离世,享年八十六岁。宋仁宗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不已,亲自前往吊唁,并追赠他为太师、中书令,谥号“文懿”,还亲自为他的墓碑篆写“旧德之碑”,以表彰他为朝廷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为政风格与历史评价 张士逊为人笃厚,从政生涯中始终秉持着宽厚的为政风格。无论是在地方任职时对百姓的关怀,还是在朝堂之上对同僚的包容,都体现了他的仁厚之心。在处理政务时,他严谨认真,注重细节,力求将每一项工作都做到尽善尽美。他以务实的态度解决了诸多实际问题,无论是协调地方事务,还是应对朝廷中的复杂局面,都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决策智慧。 在北宋政坛,张士逊与诸多著名文人、官员交往密切,如陈尧佐、范仲淹等。他们在政治理念、文学创作等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他三次担任宰相,对北宋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政治主张和施政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北宋的繁荣做出了贡献。正如《宋史》中对他的评价:“张士逊起于寒远,以儒学中第,遭时承平,致位宰相,宜其进退以礼,有始有卒,所谓君子人者欤!”他从寒微中崛起,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登上相位,且始终遵循礼仪,善始善终,堪称君子。 张士逊的一生,是从底层走向朝堂巅峰的奋斗史。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无论出身多么贫寒,只要心怀壮志,努力拼搏,就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北宋的历史画卷中,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政治才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后人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