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春秋战国][公元前559年-前484年,春秋末期军事家、谋略家]+像 湖北襄阳市谷城人物 伍子胥,名员,又名贠,字子胥,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春秋后期楚国大夫伍奢之子。 伍子胥原为楚国人,父亲伍奢因直谏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逃至吴国,投靠公子光门下,策划刺杀吴王僚。前514年,刺杀吴王僚之子庆忌成功,伍子胥官至吴太宰。前512年,提出将吴军分为三部轮番攻楚的建议。前506年,伍子胥与孙武等人在柏举击败楚军主力,长驱攻入楚都郢。前496年,吴王病亡,吴王夫差采纳太宰伯嚭放回勾践的建议,伍子胥当面反对吴王的做法,但是没有被采纳。伍子胥又规劝吴王不要攻打齐国,因夫差取得艾陵之战的胜利,而渐渐被吴王疏远。前484年,吴王夫差赐剑令其自尽,死后尸体被投入钱塘江。 伍子胥是古代水战兵法的开创者,在中国兵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品有《水战兵法》。伍子胥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主持开挖了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既避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对当地百姓的生计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家、谋略家。他出生于楚国谷城县富乡村(原属光化县,今老河口市,后划谷城辖),在谷城、光化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光绪年《光化县志》载:“富乡村安古地方,距城三十,民多大族,为周伍子胥故里。”乾隆年间,光化县令李飞勒立伍子胥故里碑,碑文有:“鞭尸楚墓生前孝,抉目吴门死后忠。”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出身官宦,家门蒙冤 伍子胥出身于楚国的官宦世家,家族世代为官,父亲伍奢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太傅,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伍子胥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勤奋好学,不仅熟读经史典籍,还精通兵法谋略,心怀大志,期望能凭借自己的才学在楚国施展抱负,有所作为。 然而,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楚国宫廷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变故,彻底改变了伍子胥的命运。楚平王派费无忌为太子建迎娶秦国女子孟嬴,费无忌见孟嬴美貌,竟劝楚平王自己纳为夫人。为了掩盖此事,费无忌又建议将太子建派往城父(今河南宝丰东)镇守。后来,费无忌担心太子建即位后会对自己不利,便不断在楚平王面前诬陷太子建谋反。楚平王听信谗言,下令召回太子建。太子建得知消息后,逃往宋国。 楚平王并未就此罢休,他迁怒于太子建的太傅伍奢,将伍奢囚禁起来。费无忌又进谗言,说伍奢有两个儿子,伍子胥和伍尚,均有贤能,若不除掉,必为后患,于是楚平王派人去召伍氏兄弟,谎称只要他们回来,就放过伍奢。伍尚明知是计,但为了尽孝,毅然前往,结果与父亲伍奢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则识破了楚平王的阴谋,决定出逃,他发誓一定要为父亲和兄长报仇,颠覆楚国。 辗转逃亡,历经艰险 伍子胥开始了艰难的逃亡生涯。他先是逃到宋国,投奔太子建。然而,宋国当时正发生内乱,伍子胥便与太子建一同前往郑国。在郑国,太子建因参与晋国攻打郑国的阴谋而被杀,伍子胥只好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胜继续逃亡,前往吴国。 在逃亡途中,伍子胥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他一路上风餐露宿,昼伏夜出,还要躲避楚国追兵的搜捕。当他逃到昭关(今安徽含山北)时,由于昭关防守严密,画像遍布各处,伍子胥难以通过,急得一夜之间头发全白。所幸,他得到了东皋公的帮助,东皋公让自己的门客皇甫讷假扮伍子胥,吸引了守关士兵的注意力,伍子胥则趁机混出昭关。 逃出昭关后,伍子胥一路狂奔,来到江边。后面追兵将至,前有大江阻隔,正当他走投无路之时,一位渔翁划着小船出现,将他渡过江去。为了感谢渔翁,伍子胥解下身上的佩剑,说:“此剑值百金,愿以赠公。”渔翁拒绝道:“楚国悬赏捉拿你,赏格是‘得伍子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我不贪图这些,难道会贪图你的剑吗?”伍子胥深受感动,继续踏上逃亡之路。 辅佐阖闾,吴国崛起 历经千辛万苦,伍子胥终于抵达吴国。当时的吴国,吴王僚在位,但公子光心怀大志,企图夺取王位。伍子胥敏锐地察觉到了公子光的野心,于是他通过勇士专诸,与公子光建立了联系。伍子胥将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并协助公子光策划了刺杀吴王僚的行动。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趁吴王僚派军队攻打楚国,国内空虚之机,设宴邀请吴王僚。吴王僚虽有所防备,但还是带着卫队前往。专诸将匕首藏在鱼腹中,在为吴王僚上菜时,突然抽出匕首,刺死了吴王僚。公子光随后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 阖闾即位后,任命伍子胥为行人,负责外交事务,同时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谋划。伍子胥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感恩阖闾的知遇之恩,决心辅佐阖闾成就霸业。 伍子胥首先向阖闾提出了“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革”的建议。他亲自“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选定城址,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即今天的苏州城。这座城池布局合理,防御坚固,为吴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还辅佐阖闾改革政治,选拔人才,奖励农商,发展经济,使吴国的国力日益强盛。 此外,伍子胥还向阖闾举荐了孙武,孙武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阖闾对孙武的才能十分赏识,任命他为将军。伍子胥与孙武密切合作,整顿吴军,训练士卒,使吴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 破楚复仇,功成名就 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辅佐下,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具备了对外扩张的实力。伍子胥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复仇心愿,他将目标首先对准了楚国。 公元前512年,伍子胥针对楚国执政者众而不和、互相推诿的弱点,提出了分吴军为三部轮番击楚的策略。此后数年间,吴军连年扰楚,迫使楚军被动应战,疲于奔命,实力大为削弱。同时,伍子胥还争取到了与楚有矛盾的蔡、唐两国作为吴国的盟国,使楚国北方门户洞开,为日后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伍子胥与孙武等佐阖闾统领大军沿淮水西进,由楚国防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大纵深战略突袭,直捣楚腹地。吴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与楚军主力展开决战,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击败楚军,随后长驱直入,攻克了楚都郢(今荆沙江陵西北)。 此时,楚平王已死,楚昭王出逃。伍子胥为了报仇,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拖出其尸体,鞭打了三百下,以泄心头之恨。这一行为虽被一些人视为过激,但在当时的情境下,也反映了伍子胥对楚国统治者的深仇大恨。 忠言逆耳,身死国亡 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即位。公元前494年,吴国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发生战争,越军战败,越王勾践被迫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并派大夫文种向吴国求和,愿意献上珍宝,自己也愿入吴为臣。 伍子胥深知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有复国之志,力谏夫差不可答应越国的求和,应乘势灭越,以绝后患。但夫差听信了太宰伯嚭的谗言,又急于北上争霸中原,最终接受了越国的求和。 此后,夫差一心谋划北上攻打齐国。伍子胥多次劝谏,认为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大患,应先灭越再图齐,否则必将后患无穷。然而,夫差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听伍子胥的劝告。公元前484年,夫差在艾陵之战中击败齐国,更加轻视伍子胥的建议。 太宰伯嚭与伍子胥素有矛盾,他趁机在夫差面前诋毁伍子胥,说伍子胥心怀怨恨,企图谋反。夫差信以为真,派使臣赐给伍子胥属镂宝剑,令其自杀。 伍子胥仰天长叹,悲愤地说:“我使你父亲称霸,又冒死拥立你为太子,你曾答应将吴国分一部分给我,我并不贪图这些,可如今你竟听信谗言杀害长辈。我死后,一定要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来观看越寇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说罢,自刎而死。夫差听闻后大怒,将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革袋子里,投入江中。 伍子胥死后仅十年,越王勾践果然率领越军攻破吴国都城,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应验了伍子胥当年的预言。 伍子胥一生,历经坎坷,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复仇为动力,辅佐吴王阖闾成就霸业,使吴国成为春秋末期的强国之一,其军事谋略和政治才能备受后人赞誉。他是古代水战兵法的开创者,著有《水战兵法》,在中国兵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虽然他最终未能善终,但他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明朝哲学家李贽评价他“绝孝纯忠,惊天震地”,清末梁启超称赞他“智勇深沉,真一世之雄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