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柬之[唐][公元625年-706年,唐朝宰相]+像 湖北襄阳市襄城区人物 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中国唐朝武则天时期宰相,迫武则天退位的主谋者。 张柬之少涉经史,补为太学生,国子祭酒令狐德棻就“异其才,以王佐期之”。他进士及第后任清源县丞。689年,以贤良征召,授张柬之为监察御史。因不赞成皇室郡王娶胡女以和亲,有忤女皇圣旨,先后出任合、蜀二州刺史,后经宰相狄仁杰举荐,被召为洛州司马,数日后,狄仁杰再次向武则天举荐,说张柬之可以当宰相。很快张柬之便当上了宰相。705年,张柬之与桓彦范、敬晖等人乘武则天得病之机发动了政变,想恢复唐朝皇室政权,率领羽林军迎接太子李显入宫,逼迫武则天把皇位传给太子,恢复了唐朝国号,因功被封为“汉阳王”。不久,张柬之遭到了武氏家族武三思的排挤,武三思以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五位大臣诬陷韦皇后为由,通过唐中宗颁布诏令,将五大臣流放边疆,张柬之被流放泷州,气愤致死。 张柬之在诗歌创作方面有所作为,但以张柬之的身份地位和经历而言,在初唐诗坛也是颇具影响力的。其著作有《东飞伯劳歌》《大堤曲》等。 以下是关于张柬之生平的详细介绍: 早年经历 张柬之出生于625年,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尤其对经史典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凭借着对经书史籍的精通,补缺成为太学生。在国子学期间,张柬之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得到了国子祭酒令狐德棻的赏识,令狐德棻认为他有“王佐之才”,对他寄予了厚望。然而,张柬之的仕途起初并不顺利,考中进士后,他仅被任命为九品的清源县丞,在基层默默任职近30年。 崭露头角 科举夺魁:永昌元年(689年),朝廷以贤良科目进行召试,此时已经64岁的张柬之决定参加,他在一千余人的考试中脱颖而出,以出色的策论获得第一名,被授予监察御史一职,正式踏入中央官场。 直言进谏:张柬之任监察御史期间,展现出了直言敢谏的品质。当时突厥首领默啜请以女儿和亲,武则天想让武延秀娶她,张柬之进言说:“自古从无天子娶异民族女子的事”,由此触犯了武则天的旨意。不久后,他被贬为合州刺史,后又转任蜀州刺史。在蜀州刺史任上,张柬之针对姚州地区的治理问题,上书朝廷,提出省罢姚州的建议,认为驻守姚州“空竭府库,驱率平人受役蛮夷”,主张撤军改设羁縻州,减轻百姓负担,但该建议未被武则天采纳。 仕途起伏 荆州任职:由于张柬之的建议未被采纳,他又被调离朝廷,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在荆州期间,张柬之依然兢兢业业,致力于地方治理,积累了丰富的地方管理经验。 得到举荐:长安年间(701年-704年),武则天向狄仁杰询问如何能找到一位卓越的人才,狄仁杰极力夸赞了张柬之的才干,向武则天举荐了他,武后于是立即召请张柬之担任洛州司马。过了一段时间,武后再次向狄仁杰寻求人才,狄仁杰提醒说自己曾经推荐过张柬之,但未被任用。武后表示已经提升了他的职位,狄仁杰则表示,自己推荐张柬之是当宰相,结果却被任命为司马,这并不是充分地利用了人才。于是,张柬之被任命为司刑少卿,之后又晋升为秋官侍郎。后来,姚崇出任灵武军使,在即将启程的时候,武后下诏在宫外百官中再次推荐可任宰相的人选,姚崇称赞张柬之深沉稳重,富有谋略,并能够果断处理重大事件,同时他年事已高,应当尽快任用,武则天当天就召见了张柬之,并授予他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官职,晋升为凤阁侍郎。 神龙政变 政变背景: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情加重,只有张易之和张昌宗居朝中侍奉,其他人一概不得入内,张氏兄弟趁机把控朝政,排除异己,太子李显地位岌岌可危,李唐宗室的命运悬于一线。 精心策划: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五人为首的李派朝臣,密谋除掉张易之和张昌宗二人。张柬之首先策反了镇守宫城北门二十余年的禁军首领、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从而获得了宿卫禁军的支持。与此同时,桓彦范前往宫城北门,密谒在此起居的太子李显,并得到了太子的默认。 发动政变: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左右羽林军500余人控制了玄武门,同时派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湛、内直郎、驸马都尉王同皎3人领兵前往东宫,欲将太子李显接至玄武门。李显起初迟疑不决,经过李湛等人的极力劝说,太子李显才同意移驾玄武门。众人进入玄武门后,直奔武则天居住的迎仙宫,在迎仙宫的走廊将张易之、张昌宗斩首,然后来到武则天的住所——长生殿,迫使武则天交出政权。随后不久,张昌期、张同休、张昌仪等二张族人被政变的禁军捕获,一并处死于洛阳的天津桥南,枭首示众。与此同时,袁恕己伴随相王李旦,统领南衙兵马,将韦承庆、房融、崔神庆等二张同党也全部逮捕下狱。 复位成功: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颁下制书,由太子李显“监国”,同时下诏大赦天下。二十四日,武则天正式宣布退位,将帝位传给太子,李唐王朝得以复辟。 晚年遭遇 位极人臣:由于发起神龙政变,在唐中宗即位后,张柬之依照功劳被提拔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赐予实纳租税的食户五百户。没过多久,又升任中书令,负责监管修订国史。 受到排挤:然而,张柬之等功臣并没有得到长久的安稳。武则天虽退位,但武氏势力仍然存在,武三思勾结韦皇后,在唐中宗面前诬陷张柬之等五大臣,称他们“诬陷韦后”。唐中宗听信了谗言,封张柬之等五人为王,史称“五王”,同时罢去他们的宰相职务,张柬之被外贬为襄州刺史。 流放病逝:到襄州后,张柬之坚持以法纪对待下属,即使是亲朋旧友也不放纵宽免。正值汉水暴涨侵及外城时,张柬之决定在军营筑堤,遏制急流怒涛,以保护全境免受洪水侵害。他付出了巨大努力来防洪,并恳切地辞去了王爵,但并未得到朝廷准许。不久后,张柬之又被贬为泷州司马,在忧愁和愤懑中离世,享年八十二岁。 历史评价与影响 历史评价:后世对张柬之的评价褒贬不一。狄仁杰赞其“真宰相材也”,姚崇誉其“沉厚有谋”,《旧唐书》将他视为李唐延续的关键。而《新唐书》则批评他“祸发既克,势摧靡当”,未能彻底铲除武氏势力,为后续的动荡埋下了隐患。现代史学界对他弃守姚州的主张也存在争议,有人赞其体恤民力,也有人认为削弱了边疆控制。 历史影响:张柬之发动的神龙政变,成功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恢复了李唐王朝的统治地位,对唐朝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行动也为后来的政治变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此外,张柬之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全唐诗》收录了他的《大堤曲》《东飞伯劳歌》《出塞》《与国贤良夜歌二首》等诗作,《全唐文》收录了其《请罢姚州屯戍表》《对贤良方正策》等文,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