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马良

三国时期蜀汉侍中

马良

马良[三国][公元187年-222年,三国时期蜀汉侍中]: 湖北襄阳市宜城市人物
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马谡之兄,中国东汉末及蜀汉官员。 
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名气,而马良最为出色,因眉毛中有白毛,乡里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任荆州牧,召马良为州从事。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入蜀,以诸葛亮镇守荆州,后诸葛亮赴蜀辅佐刘备,马良受命留守荆州,被任命为左将军掾。其曾奉命出使,通好孙吴,甚为孙权敬重。 
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以马良为侍中,此前吴蜀之盟已因荆州之争和关羽之死破裂,是年张飞又被部将所杀,刘备率军亲征孙吴,派马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族,使诸酋帅接受蜀汉的官号印绶,甚服其令。汉昭烈帝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兵败夷陵,马良遇害身亡,刘备拜其子马秉为骑都尉。
马良(187—222),字季常,三国时期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市)人,蜀汉重要谋士,以才学出众、忠诚勤勉著称。其家族“马氏五常”在荆襄地区颇具声名,而马良更是五兄弟中的佼佼者,因眉中有白毛,时人语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他一生辅佐刘备,亲历赤壁之战、入蜀之战、夷陵之战等关键历史事件,最终为蜀汉基业殉难,是蜀汉政权早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家世背景与早年声名
马良出身于宜城儒学世家,其家族“马氏五常”(马良五兄弟,字皆带“常”,分别为伯常、仲常、叔常、季常、幼常,其中幼常即马谡)以才学闻名荆襄。马良排行第四,因眉生白毛,自幼便被视为异禀。他少年时师从当地名儒,博览经史,尤擅辞赋与外交文书,年纪轻轻便以“能言善辩、处事周详”在荆州士林中崭露头角。

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割据一方,推行“保境安民”政策,使得荆州成为乱世中的相对安定之地,吸引了大批中原士人避乱南下。马良此时虽未出仕,却已与襄阳名士庞统、向朗、杨仪等人结交,常参与士林清谈,其见解独到,被庞统赞为“有王佐之资,非只笔札之材”。当时,刘备依附刘表,屯驻新野,广纳荆州人才,马良虽未立即投奔,却已通过友人了解到刘备“仁德布于天下”,暗中对其心生敬佩。


归附刘备与荆州岁月
208年,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南部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势力逐渐壮大。此时,21岁的马良认为刘备“雄姿杰出,能成大事”,遂主动前往武陵郡拜见刘备,献上《荆州时务策》,提出“抚辑诸郡、联结诸蛮、通商劝农”三条策略,深得刘备赏识。刘备当即任命他为从事,留在身边处理文书与外交事务。

马良在荆州期间的主要贡献,在于协调刘备集团与荆州本土势力及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当时,武陵郡五溪蛮(今湘西、黔东一带少数民族)势力强盛,虽名义归附刘备,却时常叛乱。刘备派马良前往安抚,他不带一兵一卒,仅率数名随从深入蛮地,以“恩威并施”之策,与蛮王沙摩柯歃血为盟,约定“蛮地纳贡,汉军不犯”,并说服沙摩柯遣子入质,稳定了荆州西南边境。此外,他还受命出使东吴,面见孙权时,以“同盟之谊”为辞,巧妙说服孙权承认刘备对荆州南部的统治,为孙刘联盟的巩固立下功劳。

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留诸葛亮、关羽镇守荆州。马良被诸葛亮任命为荆州治中从事,协助处理政务。他在任期间,修订户籍、整顿赋税,使得荆州“仓廪渐实,民怨渐息”,为诸葛亮后续入蜀提供了稳定的后方支持。关羽北伐襄樊时,马良曾多次劝谏关羽“善待糜芳、傅士仁,勿轻慢东吴”,可惜关羽刚愎自用,未听其言,最终导致“大意失荆州”。219年,荆州失守,关羽被杀,马良突围而出,历经艰险逃往蜀地,向刘备汇报荆州详情,成为少数从荆州之乱中幸存的核心幕僚。


入蜀建功与中枢任职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任命马良为侍中。侍中为皇帝近臣,掌“规谏过失、顾问应对”,可见刘备对其信任之深。此时,蜀汉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荆州丢失后,如何稳定益州内部;二是如何应对东吴与曹魏的夹击。马良针对时局,向刘备提出三项建议:
安抚益州士族:主张“擢用刘璋旧部与益州本地贤才,勿使蜀人有外客之感”,推动刘备任命张裔、杨洪等益州人士为郡守,缓解了主客矛盾。
恢复吴蜀关系:建议“遣使赴吴,暂搁荆州之怨,共抗曹魏”,虽因刘备急于为关羽报仇而未被采纳,却展现了其战略眼光。
整顿内政:参与修订《蜀科》(蜀汉法律),主张“宽严相济”,对百姓轻徭薄赋,对官吏从严治贪,得到诸葛亮的支持。

此外,马良还擅长文书工作,蜀汉的重要诏书、盟文多由他草拟。例如,刘备称帝时的《即位告天策》便是出自其手,文中“承天应命,兴复汉室,剪除凶逆,以安黎元”等句,既彰显了刘备的正统性,又契合民心,被时人称为“文辞典雅,义理昭然”。他还常为刘备讲解《左传》《国语》中的治国典故,刘备曾对诸葛亮说:“季常每进言,必引经据典,却不迂腐,真乃吾之‘书房之师’也。”


夷陵之战与壮烈殉国
221年七月,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大臣反对,以“为关羽报仇”为名,亲率大军伐吴,发动夷陵之战。马良虽不赞同伐吴,却因“君命不可违”,主动请求随军出征,负责“联络五溪蛮,以为外援”。刘备知其在荆州蛮地有威望,便同意其请求,命他为“蛮夷事务特使”,前往武陵郡动员五溪蛮出兵助战。

马良抵达武陵后,凭借当年与沙摩柯的旧交,以“蜀汉许以蛮地自治、减免贡赋”为条件,成功说服沙摩柯率领五万蛮兵北上,配合蜀军作战。一时间,蜀军声势大振,连克东吴数座县城。然而,由于刘备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如连营七百里、放弃水军),222年六月,吴军都督陆逊以火攻大破蜀军,刘备仓皇西逃,蜀军主力崩溃。

此时,马良正率领部分蛮兵在武陵与吴军偏师对峙,得知蜀军大败的消息后,身边亲信劝他“弃蛮兵,速归蜀地”。马良却道:“我受主上之托,联结诸蛮,今大军溃败,若我独逃,蛮兵必遭吴军报复,此前盟约尽毁,吾何面目见主上?”他决定留守前线,掩护蛮兵撤退。在组织蛮兵向湘西山区转移时,马良遭遇东吴大将步骘的追兵,双方在临沅(今湖南常德)展开激战。马良虽非武将,却亲执长矛上阵,奋勇杀敌,最终因寡不敌众,身中数箭而亡,年仅35岁。沙摩柯得知马良战死,痛哭流涕,率残部为其复仇,最终也战死沙场。

马良殉难的消息传到白帝城,刘备悔恨交加,叹曰:“季常死,吾失一臂也!”诸葛亮听闻后,亦为之垂泪,称其“忠勤可嘉,死得其所”。


家族影响与历史评价
马良的弟弟马谡,亦是蜀汉重要谋士,曾随诸葛亮北伐,却因失守街亭被斩。马良生前曾多次告诫马谡“好论军计,却疏于实践,当戒之”,可惜马谡未听。马良之子马秉,在蜀汉官至骑都尉,继承了父亲的文才,后随刘禅降魏,在洛阳任职。

后世对马良的评价多集中于“忠”与“才”二字:
- 陈寿在《三国志》中称其“贞实克敏,有良史之才,为刘备所重,其死也哀”。
-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赞其“外交有奇谋,内治有实绩,荆州之稳,季常功不可没”。
-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马良“知伐吴之非,而仍以身殉之,可谓君臣大义存焉”。

马良的一生,虽未如诸葛亮、关羽般立下盖世奇功,却以“稳健的内政能力、出色的外交才华”和“临难不苟的气节”,成为蜀汉创业期的重要基石。他在荆州的经营、对五溪蛮的安抚,不仅为刘备集团提供了实际支持,更体现了三国时期“以文辅政、以谋安边”的治理智慧。如今,宜城市仍有“马良山”“白眉祠”等遗迹,当地民间亦流传着他“联蛮抗吴”“临危护众”的故事,使其成为宜城历史上“忠义才俊”的象征。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25 10:03
上一篇:张士逊下一篇:刘峻峰
中国国民党原党主席,台湾地区前领导人
作家、学者、文化推动者
中国抗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
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一师师长、抗日英烈
中国柔道运动员
原贵州省革委会主任
中国作家协会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宋朝宰相
明代的清正廉吏
三国时期孙吴官员
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家
三国时期曹魏权臣
三国时期蜀汉关羽部将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沛县人物
三国时期曹魏术士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祖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三国十大美女
三国时期蜀汉侍中
中国古代十大美男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