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唐][公元689年-740年,唐朝诗人,仙宗十友]+像 湖北襄阳市襄州区人物 孟浩然,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世称“孟襄阳”,因未曾入仕,晚年隐居,又有“孟山人”“鹿门处士”等称。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诗礼传家,少年有才 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在族中行第为六,祖籍邹鲁,世代习儒。其父亲以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为他命名,希望他能承先人遗训,出仕为官,建功立业。9岁时,孟浩然便与弟弟孟洗然一起在孟氏故园读书,作诗苦心孤诣,少年时就展现出卓著的诗才。 20岁前后,孟浩然游历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此诗标志着他独特诗风的基本形成。鹿门山的清幽环境对孟浩然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他日后的隐居生活埋下了伏笔。 隐居鹿门,初露诗名 景云二年(711年),23岁的孟浩然与好友张子容同在鹿门山隐居读书。他们在此期间潜心钻研学问,吟诗作赋,过着宁静而闲适的生活。孟浩然所作的《夜归鹿门歌》,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绘了鹿门山的清幽景色和自己夜归鹿门的情景,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其诗名也在乡曲之间获得赞誉。 次年,张子容入京应进士第,孟浩然送别好友,心中或许也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同时也开启了他自己此后一段时间漫游求仕的历程。 漫游吴越,干谒求仕 25到35岁间,孟浩然辞亲远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漫游生活。他游历吴越之地,饱览江南的山水风光,广交朋友,同时干谒公卿名流,希望能得到赏识和引荐,从而获得进身之机。 开元五年(717年),孟浩然游洞庭湖,干谒时任丞相的张说,并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相赠,诗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气势磅礴,尽显洞庭湖的雄浑壮阔,表达了他希望得到张说举荐的心愿。然而,此次干谒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当年秋,他又游历三湘之地,继续寻求入仕机会,但依旧无果,次年便归家读书。 开元八年(720年)暮春,孟浩然病中赠诗张子容,感叹年华渐逝而入仕无门。这一时期,他虽然居家,但与一些中下层官吏交游频繁,常有诗歌唱和,在诗坛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开元九年(721年),张说被召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孟浩然看到了新的希望,在此后一两年间,赴洛阳求仕,试图借助张说的力量进入仕途,但未能如愿。 赴京科举,落第而归 开元十五年(727年)冬,孟浩然赴长安应进士第。在长安期间,他与王维结交,王维为孟浩然画像,两人成为忘年之交。王维是盛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孟浩然在长安时,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然而,此次科举他却落第而归。落第后的孟浩然并未立刻离开长安,而是留在京城献赋以求赏识,希望能通过其他途径得到朝廷的任用。开元十六年秋,他在秘书省聊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句,让四座称赏,誉满京师,但献赋之事却迟迟没有回音。 开元十七年(729年),仕途受挫的孟浩然拂衣离开长安。关于他离开长安,还有一段传说。相传王维曾私邀其入翰林院,恰逢玄宗至,孟浩然惊慌中躲在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于是放归襄阳。虽此传说真实性有待考证,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孟浩然仕途的坎坷。 辗转南北,求仕无果 离开长安后,孟浩然辗转于襄阳、洛阳之间。他与姚崇后人交游赠诗,诗中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开元十七年秋,他自洛之越,与曹三御史泛舟太湖。曹三御史欲引他入仕,孟浩然作诗婉言谢绝,或许是因为他此时对仕途已有些心灰意冷,又或许是他不愿为了入仕而违背自己的本心。 此后几年,孟浩然继续在江南一带漫游,寻访名山古刹,题壁赋诗,尽情享受山水之乐,但内心深处仍未绝用世之念。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再度赴长安求仕,然而再次无果。他写诗赠别好友王维后,返回襄阳,结束了又一次徒劳的求仕之旅。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韩朝宗父亲韩思复与孟浩然为忘形之交,因此韩朝宗欲举荐孟浩然。二人约定好了进京的日期,可当天有好友来访,孟浩然与好友宴饮论诗,竟忘记了与韩朝宗的约定。当有人提醒他时,他回道:“喝酒喝到兴头上了,哪管得了其他事。”于是错过了这次难得的举荐机会,再次与仕途失之交臂。 入幕荆州,旋即归隐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被贬至荆州,辟孟浩然为从事。张九龄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孟浩然对他颇为敬重,此次入幕或许也让他看到了一丝仕途的希望。然而,孟浩然生性自由洒脱,不适应官场的束缚,加之身体状况不佳,因背疽发作而辞归襄阳。 回到襄阳后,孟浩然彻底放下了仕途的执念,开始寄情山水,归隐终身。他再次回到鹿门山,全身心地投入到山水田园的怀抱中,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如《过故人庄》就描绘了乡村的宁静生活和淳朴的人情,充满了生活气息。 纵情宴饮,溘然长逝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途径襄阳,访孟浩然。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孟浩然交情颇深。二人相见甚欢,纵情宴饮。然而,因饮食犯忌,孟浩然背疽复发,不治而亡,一代诗星就此陨落,令人惋惜。 孟浩然一生虽仕途不顺,但在诗歌创作上却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作品以五言诗见长,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诗风格清丽壮逸,自然冲淡,后人将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其诗歌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深受人们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