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学祥 贵州黔南州平塘县人物 笔名晓梦、卡斯特。毛南族。贵州平塘人。中共党员。2008年毕业于黔南师院中文系。1983年参加工作,历任教师、宣传干部、报纸编辑,平塘县文联副主席、《夜郎文学》主编。贵州省作协理事,黔南州作协主席。贵州省文学院签约作家。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民族文学》等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山路不到头》,散文集《山中那一个家园》。《山路不到头》获黔南州政府文艺奖二等奖,《山中那一个家园》获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被评为贵州文学院首届优秀签约作家。2009年被黔南州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获科教兴州奖。 孟学祥,1964年出生,笔名晓梦、卡斯特,毛南族,贵州平塘人,中共党员,是一位在文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作家。 成长与教育经历 孟学祥成长在平塘县者密镇的一个毛南山寨。1983年,他从黔南师院中文系毕业。在成长过程中,他经历了毛南族身份的确认,1987年国家民委重新对其民族进行识别,他和家人从布依族划为毛南族。毛南族在贵州人数较少,且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加上杂居、散居的情况,民族古老的习俗、语言等逐渐消失,这些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财富和动力。 职业生涯与文学创作 早期工作经历:1983年参加工作后,孟学祥历任教师、宣传干部、报纸编辑等职务。在平塘县委宣传部工作时,他既是宣传部的新闻科长,又是《黔南日报》驻平塘记者站的记者。这些工作经历让他深入了解社会各层面,为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 文学创作历程:1988年,孟学祥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在文学创作上成果丰硕,先后在《民族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200余万字。他的作品涵盖了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等多种体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山路不到头》《惊慌失措》《城市很近家很远》,散文集《山中那一个家园》《守望》《阳光的舞蹈》等。2014年,他获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扶持,到牙舟体验生活,于2019年创作完成纪实散文集《窑片》,该书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牙舟陶传承历史为背景,获“黔南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艺作品”扶持出版。2024年,他的长篇小说《远山》出版,以黔南山地生活为依托,围绕农村人“吃”的问题,展现了对家乡、父辈、土地、粮食的情感以及对民族元素消失的隐忧。 文学成就与奖项:孟学祥的作品多次获得重要奖项。中短篇小说集《山路不到头》获黔南州政府文艺奖二等奖。散文集《山中那一个家园》获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该作品饱含着他对故乡和民族的炽热感情,生动描摹了毛南山寨人民的现实生活、生存状况及其精神追求,映射出毛南社会的历史变迁,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鲜明地域性特征和可贵的现实主义精神。他还被评为贵州文学院首届优秀签约作家,获贵州省政府文艺奖等多个奖项,2009年被黔南州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获科教兴州奖。 文学风格与特点 孟学祥的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他的文字质朴真切,以贴近生活的笔触去“刻画那些隐藏在大山深处的荒凉和沉重”,不回避生活的残缺和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如农民工进城造成的土地荒芜和留守儿童问题、盲目发展带来的石漠化问题等,体现了对现实的真实描写和对民族未来发展的深沉思索。在描写毛南族以及故乡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命运挣扎方面真切而深刻,展现出生活的重负和求索的艰辛。同时,他的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生动展现了黔南山寨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 社会活动与贡献 孟学祥在文学领域担任多个重要职务,为推动文学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是贵州省作协理事、主席团委员,黔南州作协主席,贵州省文学院签约作家,还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等。他积极参与文学交流活动,如到学校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以阅读《红楼梦》为切入点,讲述自己不同阶段阅读经典的感受,向学生们作读写专题演讲,还与其他作家向学生赠阅小说集,助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和发现文学人才。此外,2022年7月19日,他参加“中国一日·科技强国”主题文学实践活动,到中国天眼参加采访,感受中国天眼科技工作者们的精神,并表示将结合实践活动进行文学创作,弘扬大射电精神,彰显中国力量。 孟学祥从平塘的一个边远毛南山寨走出,在文学道路上不断耕耘,以其独特的民族视角、深刻的现实思考和质朴的文字风格,在文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毛南族文学和贵州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发挥着文学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激励着更多的人关注文学、热爱文学,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推动地方文学事业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研究毛南族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让更多人了解到毛南族这个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以及贵州黔南地区丰富的地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