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树清[公元1913年-1936年,革命烈士] 贵州黔南州都匀市人物 陶树清,1913年出生于贵州省都匀县麻河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幼年丧母的陶树清念完初中,家里便无力再供他上学,只好去当兵。陶树清年纪虽小,但勤学好练、聪明能干,在兵营很受人赏识。很快,他就被提升为军官,率领分队练兵打战。 陶树清是一位英勇的革命烈士,1913年出生于贵州黔南州都匀县麻河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他幼年丧母,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后便无力继续学业,只能选择当兵。 在兵营中,陶树清年纪虽小,却勤学好练、聪明能干,很快得到赏识并被提升为军官,开始率领分队练兵打仗。1935年,蒋介石趁“追剿”中央红军之机,图谋贵州,贵州军阀王家烈被逼下台,黔军被改编。陶树清原是黔军侯之担部,改编后成为柳际明旅第2团第3营第3连的中尉副连长,并驻防毕节。 陶树清在毕节亲眼目睹了红军离开后,土豪劣绅及反动军队的反攻倒算,百姓遭受烧杀奸淫,生活凄惨,哀鸿遍野。这让他这个有血性、有良知的年轻军人义愤填膺,开始苦苦思索救民救国的道路。 在此期间,陶树清遇到了原在黔军中共事的阮俊臣,并通过地下联络员结识了贵州抗日救国军第3支队政委欧阳崇庭。在老街边的小酒馆里,欧阳崇庭和阮俊臣向陶树清讲述革命理论、中国的政治大局和斗争形势,以及红军的政治主张,让陶树清心里的迷雾一扫而光,认清了前进的方向。 不久,阮俊臣的游击队在金银山、螃蟹井、果乐桥等地捷报频传,巧妙打击日伪反动武装,赢得了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也让陶树清更加坚定了接受红军主张、弃暗投明的决心。此后,他开始在军队中秘密做策反工作。陶树清平时善待士兵,在群众中声望较高,他利用大家的信任,向士兵们宣传共产党是为人民的党,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只有共产党能救中国的革命道理,分析国民党蒋介石的所作所为,帮助士兵认清国民党反动阶层的嘴脸。 在陶树清的精心策划下,国民党军郭思演纵队暂编第5旅第2团第3营的300多士兵几乎都团结在他周围,起义条件成熟。1936年5月8日,趁旅长柳际明、副旅长皮光泽离开毕节去贵阳办事,陶树清立即通过地下交通员与阮俊臣、欧阳崇庭商议,决定10日清晨率部起义。 5月10日凌晨,300多名士兵聚集在军营,8点起义号角吹响,将士们臂戴红布标,举手宣誓:为民起义,抗日救国,跟随共产党和红军干革命。次日中午,起义部队到达杨家湾,欧阳崇庭、阮俊臣、陶树清三人组成领导核心,决定率队前往赫章、镇雄、扎西(威信)属地,与红军游击纵队合队。 陶树清起义震惊了贵州国民党当局,他们急电蒋介石,并组织三省国民党军和保安队前往“围剿”。面对严峻形势,陶树清和战友们镇定自若,采取避实击虚、迂回转战的游击战术,突破地方团队防线,向川滇黔边区靠拢,寻找红军游击纵队。 1936年6月初,部队在镇雄王家院子休整时,得知红军游击纵队可能在花田坝一带,陶树清、欧阳崇庭、阮俊臣三人连夜出发,终于找到纵队司令部。在威信院子场,起义部队与红军合队,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阮俊臣任司令员,刘复初任政委,陶树清任副司令员兼第二支队司令员。 抗日先遣队成立后,在特委领导下,于威信、镇雄、叙永、兴文、珙县、毕节、黔西等地动员和组织各民族共同抗日,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张贴布告,书写标语、口号,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 然而,敌情日益严重,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陶树清他们且战且退,部队伤亡很大。但他始终抑制着内心悲愤,指挥部队与强大的敌人周旋。在一次战斗中,陶树清率领的部队从洒河镇突围后向威信方向撤退,在狭窄小路上又遭敌人伏击,他和十多个战士与支队失去联系,转移到珙县小溪。 1936年9月3日,敌人在珙县小溪郭家坟对陶树清等人发动最后猛攻,陶树清和战友们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后不幸被俘。残忍的敌人用尖刀刺破他的肌肉,将铁丝从锁骨处穿过,五花大绑押送毕节。在狱中,国民党丧心病狂地折磨陶树清,逼迫他写悔过书,断绝与共产党、红军游击队的关系,但陶树清大义凛然,怒斥国民党反共卖国的罪行,热情宣传共产党、红军游击队的政治主张。凶残的敌人用刺刀捅他的嘴,将他全身刺得鲜血淋漓,但他始终英勇不屈。 1936年10月的一天凌晨,陶树清壮烈牺牲于毕节大教场,年仅23岁。他的牺牲让青山为之呜咽,流水为之悲泣,毕节人民为他流下悲痛的热泪。陶树清虽已牺牲,但他那不屈不挠、英勇斗争、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永远铭刻在川滇黔人民心中。他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念,是值得永远铭记和敬仰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