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凤生[公元1932年-200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像 贵州黔南州贵定县人物 何凤生(1932.06.26-2004.11.16)职业神经病学专家。贵州省贵定县人。1955年毕业于原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在30余年的科学研究中,对多种毒物及职业有害因素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应用职业流行病学、神经行为学、神经病理、电生理、生化及神经放射学等新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将神经病学与职业医学相结合,取得独创性科研成果,开创我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新学科“职业神经病学”,推动我国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获1984年西比昂·卡古里国际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1994年曾被聘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职业卫生顾问。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凤生院士生平事迹:从贵定走出的医学泰斗 一、黔中沃土育英才(1932-1950):书香门第的求学初心 1932年11月,何凤生出生于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何辑五是当地知名学者,曾任贵定县教育局长,母亲知书达理,重视子女教育。童年时期,贵定秀美的山水与淳朴的民风塑造了她沉静坚韧的性格,而家中满室的书卷气则埋下了求知的种子。 抗战时期,贵定作为大后方,汇聚了不少流亡学者,何凤生在县城小学就读时,便受到进步思想影响。1944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贵阳女子中学,成为当时少数接受新式教育的女性。中学时代,她目睹战乱中百姓的疾苦,尤其是地方病对民众健康的威胁,逐渐萌生了从医救国的志向。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17岁的何凤生正在备战高考,她在作文中写道:“愿以医为剑,斩除人间病痛。” 1950年,她以贵州省文科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成为贵定县首位考入全国顶尖学府的女性。临行前,父亲赠予她一本《本草纲目》,扉页题字:“医者仁心,当求真理于四海。”这句嘱托,成为她一生的座右铭。 二、京华学医铸根基(1950-1956):在学术殿堂深耕不辍 进入北大医学院后,何凤生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她主修临床医学,同时辅修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每天泡在图书馆与实验室的时间超过12小时。当时医学院采用俄语教学,她仅用半年就攻克语言关,翻译了大量苏联医学文献。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她转入北京医学院,师从著名内科学家王叔咸教授。 大学期间,她参与了北京郊区农村的巡回医疗,在河北、山西等地见识了地方性氟中毒、甲状腺肿等疾病的危害。一次,她在山西大同矿区遇到一位因职业暴露患上严重肺病的矿工,患者绝望的眼神让她意识到:临床医学不仅要治病,更要从源头预防疾病。这一经历促使她将研究方向转向职业病与中毒医学。 1956年,何凤生以全优成绩毕业,因成绩突出被留校任教,同时进入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科工作。同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愿将所学献给人民健康事业,做工人农民的健康卫士。” 三、开拓毒理新领域(1956-1978):在艰苦中开辟研究道路 1958年,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职业病防治成为迫切需求。何凤生主动申请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研究所(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从零开始组建毒理学研究组。当时实验室条件简陋,她带着团队在废弃仓库里搭建实验台,用土法提炼化学毒物,在兔子、大鼠身上开展毒性实验。 60年代初,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有机磷农药中毒研究。为弄清中毒机制,她冒着风险亲自参与动物实验,记录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1964年,她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神经毒理机制初探》,首次提出“迟发性神经毒性”概念,打破了国际学界认为有机磷中毒仅引起急性症状的认知。这一发现被苏联医学文献全文转载,奠定了她在毒理学领域的国际地位。 “文革”期间,研究工作被迫中断,她被下放到陕西农村劳动。但她仍坚持记录当地地方病发病情况,利用简陋条件开展土方草药的毒性分析。1972年,周恩来总理批示加强职业病防治,她被紧急召回北京,主持编写《常见工业毒物中毒防治手册》。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她深入东北化工厂、西北矿山等地,在车间现场采集毒物样本,与工人同吃同住,被称为“工人身边的医学专家”。 1975年,她在河北邯郸钢铁厂调研时,发现多名工人出现原因不明的肢体麻木症状。通过三个月的追踪研究,她确认这是慢性铅中毒所致,并提出“车间通风改造+个体防护”的综合防治方案,使该厂铅中毒发生率下降80%。这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成为我国职业病防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四、毒理学科领军人(1978-1994):构建中国毒理学研究体系 改革开放后,何凤生迎来学术生涯的黄金期。1980年,她赴英国伦敦大学皇家研究生医学院毒理学系进修,师从国际毒理学权威约翰·吉布森教授。在英期间,她主攻神经毒理学,首次发现有机磷化合物对神经靶酯酶的抑制机制,相关论文发表在《毒理学与应用药理学》杂志,被学界称为“何氏发现”。 1982年回国后,她推动成立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中国疾控中心)毒理与卫生学研究所,并担任副所长。她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了我国首个符合GLP(良好实验室规范)标准的毒理学实验室,培养了第一批专业毒理学人才。1985年,她主持召开首届全国毒理学学术会议,推动中国毒理学会的成立,被推举为第一届副理事长。 在她的带领下,我国毒理学研究从单一的工业毒物扩展到农药、药物、环境污染物等多个领域。1990年,她主编的《中华职业医学》出版,这部180万字的专著系统梳理了我国职业医学的发展历程,收录了她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成为行业内的权威教材。同年,她因在神经毒理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何凤生凭借在毒理学与职业病防治领域的开创性成就,当选为首批院士,成为我国职业医学领域首位女院士。当选院士后,她仍坚持每年深入基层调研,在山西煤矿、广东电子厂等地留下足迹,用院士津贴设立“青年毒理学研究基金”,扶持年轻学者成长。 五、桑榆未晚献余热(1994-2004):鞠躬尽瘁为人民健康 进入晚年,何凤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公共卫生政策建言与科普工作中。1995年,她牵头完成《中国职业病防治现状与对策》调研报告,提交国务院,推动了《职业病防治法》的立法进程。她多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呼吁“将职业病防治纳入国家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并建议设立“全国职业病防治宣传周”。 2000年后,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她敏锐关注到重金属(如镉、汞)和有机溶剂中毒问题。在广东东莞、江苏苏州等地的调研中,她发现部分外资企业存在严重的职业健康隐患,随即撰写内参上报中央,推动了外资企业职业健康管理规范的出台。她还主编了《实用中毒急救手册》,用通俗语言向基层医护人员和工人普及中毒急救知识。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时,71岁的何凤生主动请缨参与疫情防控,负责研究消毒剂的毒理学安全性。她带领团队在48小时内完成了多种消毒剂的急性毒性实验,为临床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事们劝她休息,她却说:“我是医生,也是院士,疫情面前没有退休年龄。” 2004年6月,何凤生因积劳成疾,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住院期间,她仍在病床上修改《中国毒理学发展战略报告》,叮嘱学生:“毒理学要为老百姓服务,不能只发论文。”同年11月21日,她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遵照遗愿,她的角膜捐献给了医学研究,骨灰一部分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另一部分送回贵定,魂归故里。 六、精神长存照后人:何凤生的学术遗产与社会影响 何凤生院士一生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奖项10余项。她创立的“中毒与职业病诊断标准体系”至今仍是我国职业卫生领域的重要依据,培养的50余名博士、硕士成为毒理学界的中坚力量。 在贵定县,当地政府将她的故居改建为“何凤生院士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她用过的实验仪器、手稿和获得的荣誉证书。每年都有中小学生前来参观,聆听她“从贵定走向世界”的故事。贵州医科大学设立“何凤生奖学金”,激励黔籍学子投身医学事业。 她的学术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行合一”的科研态度,始终将实验室研究与现场实践结合;二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始终把劳动者健康放在首位;三是“开拓创新”的学术追求,在国际学界为中国毒理学争得话语权。正如她的学生、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李涛所说:“何先生教会我们,做学问先要做人,做对人民有用的学问。” 从黔中山区的小镇姑娘到中国毒理学界的泰斗,何凤生用一生诠释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她的事迹不仅是贵定的骄傲,更是贵州精神在科学界的生动写照——在艰苦中奋起,在探索中前行,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与人民的需要,这正是她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