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骝[公元1905年-1939年,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像 贵州黔南州荔波县人物 杨家骝(贵州省荔波县人。1922年,杨家骝考入黔军军士教导队,毕业后分在黔军第1师4旅8团。1926年,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5期步兵科学习。1936年提升为陆军第60师第308旅第360团中校团副。 1937年,杨家骝奉令率部参加著名的淞沪抗战,负责防守嘉定一线,他顽强抗击,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1937年11月被晋升为第60师第360团上校团长,并兼任第4支队指挥官。 淞沪会战后,杨家骝奉令率部转移到溧阳之张渚镇,开始游击活动,配合友军作战,阻敌进犯南京,日军为对付这支游击部队,调集优势兵力,将杨家骝与所部将士围困于金鸡领,杨家骝和所部将士,与日军激战七日七夜。 1939年2月,杨家骝奉令率部阻击沿瑞(昌)武(昌)公路南下日军主力第四师团激战中,不幸被敌弹击中,壮烈殉国。 杨家骝:浴血疆场的黔南抗日英烈 一、黔南边陲的热血少年(1905—1926) 杨家骝,字季良,1905年出生于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方村乡(今属甲良镇)一个普通布依族家庭。荔波地处黔桂交界,多山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当地民众坚韧果敢的性格,而杨家虽非望族,却重视子弟教育。少年时期的杨家骝聪慧好学,在方村私塾就读时,便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充满崇敬,尤其痴迷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故事,这为他后来投身救国事业埋下了精神伏笔。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波及贵州,荔波当地的进步思想开始传播。14岁的杨家骝在课余常与同乡青年讨论时局,痛感国家积弱、外侮频仍。他目睹了军阀混战时期地方的动荡,以及底层百姓的苦难,逐渐萌生了“弃文从武、救国救民”的念头。1922年,他不顾家人劝阻,毅然离开家乡,前往都匀投奔黔军,成为一名普通士兵。此时的黔军正处于派系混战之中,杨家骝深感旧军队的腐朽,意识到唯有接受系统军事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报国之志。 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革命浪潮席卷全国。杨家骝抓住机遇,考入贵州讲武堂(后并入黄埔军校贵阳分校),系统学习军事理论与战术。在讲武堂期间,他以刻苦训练、成绩优异著称,尤其擅长马术与射击,同时深受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影响,坚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信念。毕业后,他被分配至黔军周西成部,历任排长、连长,在平定贵州内部军阀割据的战斗中初显军事才能。 二、从黔军到国民革命军(1927—1937) 1928年,贵州军阀周西成战死,黔军内部陷入混乱。杨家骝不愿卷入派系倾轧,遂于1930年脱离黔军,辗转前往南京,考入国民政府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六期)深造。在黄埔学习期间,他接触到更先进的军事理念,尤其注重研究近代战争中的战术协同与火力配置。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杨家骝与同学们悲愤交加,在校内组织“抗日救国会”,呼吁全国团结御侮。 1933年,杨家骝从黄埔毕业,被分配至国民革命军第九十师,历任营长、团副等职。第九十师原为粤军改编,后纳入中央军序列,长期在江西、福建一带参与对红军的“围剿”。但杨家骝对内战始终抱有抵触情绪,曾私下对同乡说:“同胞相残,非民族之福,若能共御外侮,方为军人天职。”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杨家骝闻讯后激动不已,认为“报国时机已到”。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第九十师奉命开赴华东前线,杨家骝时任第九十师二七〇旅五三八团上校团长。临行前,他在家书中写道:“今日寇侵华,国难当头,儿身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为荣,望父母勿念。”随后,他率部从贵州经湖南、湖北开赴淞沪战场,踏上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征程。 三、淞沪浴血与赣北鏖战(1937—1939) (一)淞沪会战:初尝血火洗礼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这是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杨家骝率五三八团抵达上海后,立即投入蕴藻浜、大场一线的防御作战。面对日军优势火力与空中支援,他指挥部队依托临时工事,与日军展开逐寸土地的争夺。在一次阵地争夺战中,日军凭借坦克掩护发起猛攻,五三八团伤亡惨重,防线几近崩溃。杨家骝亲自率预备队冲锋,手持驳壳枪击退日军,手臂中弹仍坚持指挥,直至稳住阵地。此次战斗后,他因英勇善战被晋升为二七〇旅少将旅长。 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第九十师伤亡过半,杨家骝率部于11月奉命后撤,经苏州、南京转至安徽休整。途中,他目睹了日军在南京制造的暴行,更加坚定了抗日到底的决心。休整期间,他抓紧时间整训部队,补充兵员,并将自己在淞沪战场的实战经验编印成《近战战术要则》,要求官兵反复研习,以应对日军的火力优势。 (二)武汉会战:赣北战场的铁血阻击 1938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第九十师被调往赣北战场,负责阻击日军沿南浔线(南昌至九江)西进。杨家骝率二七〇旅驻守德安、瑞昌一带,与日军精锐第九师团展开激战。在马回岭、黄老门等战役中,他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多次伏击日军运输队,破坏其后勤补给。其中,在黄老门火车站阻击战中,他率部夜袭日军阵地,炸毁敌军弹药库,歼敌数百人,迫使日军推迟进攻武汉的计划。 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虽占领武汉,但已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939年,日军为切断浙赣铁路交通线,发动南昌会战。第九十师奉命坚守南昌外围的高安县,杨家骝率二七〇旅在祥符观、西山一带构筑防线。此时,日军集中三个师团兵力,配以飞机、大炮、坦克,发起猛烈进攻。 (三)祥符观血战:以身殉国的悲壮时刻 1939年3月27日,南昌沦陷,但杨家骝部仍在南昌西北的祥符观一线与日军展开拉锯战。4月15日,日军集中优势兵力猛攻二七〇旅阵地,飞机整日轰炸,阵地上硝烟弥漫,泥土被炸成焦土。杨家骝亲临前沿指挥,多次打退日军进攻。次日凌晨,日军趁大雾发起突袭,突破旅部右翼阵地,杨家骝率警卫连反击,在激战中腹部中弹,血流不止。部下劝他后撤就医,他却坚持说:“我是旅长,阵地在,我就在!” 随后,他强忍剧痛,继续指挥战斗,直至再次被日军机枪扫射,身负重伤昏迷。部下趁夜将他抬至后方医院,但因伤势过重,于1939年4月18日壮烈牺牲,时年34岁。临终前,他仍喃喃自语:“杀贼……报国……” 四、忠魂永铸:身后荣光与精神传承 杨家骝牺牲后,其灵柩由部下护送回贵州,途经南昌、长沙、贵阳等地时,当地民众自发组织悼念活动,沿途设祭,致敬这位来自黔南边陲的抗日英烈。1939年5月,灵柩抵达荔波县,全县百姓倾城而出,步行数十里迎接,葬礼场面悲壮肃穆。国民政府追授杨家骝为陆军中将,颁发“民族英雄”匾额,并拨款在荔波县城修建“杨家骝烈士纪念碑”(后因历史原因损毁,今于甲良镇重建)。 新中国成立后,杨家骝的抗日事迹被载入《黔南州志》《荔波县志》等史料,政府将其列为“贵州省抗日英烈”,其故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杨家骝被民政部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事迹通过媒体报道广为人知。 杨家骝的一生虽短暂,却用热血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他从荔波大山走出,带着西南少数民族的刚毅与爱国情怀,在抗日战场上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铁血担当。如今,在荔波县甲良镇,杨家骝的故事仍在当地群众中流传,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丰碑。他的忠魂如同黔南的青山,永远屹立在祖国的土地上,见证着中华民族抗击外侮、捍卫尊严的光辉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