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恩铭[公元1901年-1931年,中共一大代表]+像 贵州黔南州荔波县人物 邓恩铭(1901年1月5日-1931年4月5日),又名恩明,字仲尧,水族,贵州荔波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曾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后又作为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1920年11月,邓恩铭与王尽美等人组织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1922年1月,邓恩铭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的亲切接见。1925年2月,发动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7年4月,邓恩铭赴武汉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1929年1月19日,由于叛徒出卖,邓恩铭在济南被捕入狱 。1931年4月5日,邓恩铭和战友们被押到济南市纬八路刑场,慷慨就义,时年30岁。 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 邓恩铭:中共一大代表的革命人生与精神丰碑 一、黔山毓秀:少年求学与思想觉醒(1901—1917) 邓恩铭,原名邓恩明,字仲尧,1901年1月5日出生于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水浦村(今属水尧水族乡)一个水族家庭。其父邓国瑾以农耕和草药行医为生,家境虽不富裕,却重视子女教育。邓恩铭自幼聪慧,6岁入私塾,10岁转入荔波县立高等小学堂,师从清代秀才蒙玉光。在私塾与学堂中,他不仅熟读经史,更对家乡水族的民间故事、风土人情有着深刻认知,这为他日后理解社会底层疾苦埋下伏笔。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荔波县城内剪辫易服、废除科举的浪潮波及乡村,邓恩铭在课堂上首次接触到“民主”“共和”等新思想。1913年,他在作文《述志》中写道:“志在苍生,愿为天下寒士谋温饱”,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家国情怀。1914年,荔波遭遇水患,农田被毁,百姓流离,邓恩铭随父亲奔走乡里救治灾民,目睹社会动荡与民生艰难,心中埋下“改变现实”的种子。 1917年,在山东济南经商的二叔黄泽沛(因邓恩铭过继给黄家,故又名黄恩铭)回乡探亲,见其才华出众,便提议带他到济南求学。离别之际,邓恩铭写下《别荔波》一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业不成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字里行间洋溢着少年意气与远大抱负。同年8月,他告别黔东南的青山绿水,踏上前往齐鲁大地的火车,从此开启了与贵州大山之外的广阔世界的联结。 二、泉城求索:马克思主义火种的播撒(1918—1921) 1918年春,邓恩铭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成为该校唯一的少数民族学生。彼时的济南正值新文化运动浪潮,《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在师生中传阅。邓恩铭如饥似渴地阅读,逐渐摆脱传统儒学的束缚,开始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济南学生响应北京号召,邓恩铭作为一中学生代表,参与组织罢课、游行,并发起成立“学生外交后援会”,带领同学们走上街头宣讲反帝反封建思想。他用带着贵州口音的普通话呼喊口号,手持标语在商埠区动员群众,成为济南学生运动的骨干。 运动中,邓恩铭结识了比他大3岁的济南育英中学教师王尽美。两人因共同的理想信念结为挚友,1920年秋,他们联络进步青年,在济南成立“康米尼斯特学会”(共产主义学会),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同年11月,他们又发起成立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全国最早的6个共产主义组织之一。邓恩铭负责组织工人运动,他深入济南津浦铁路大厂、鲁丰纱厂等企业,用通俗的语言向工人讲解“劳工神圣”“阶级斗争”的道理,创办工人夜校,培养了朱锡庚、史文彬等一批工人运动骨干。 1921年6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发来通知,邀请济南党组织派代表参加全国代表大会。王尽美、邓恩铭作为济南代表,于6月29日从济南出发,经天津、南京抵达上海。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邓恩铭时年20岁,是13位代表中最年轻的代表之一,也是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会议期间,他积极发言,介绍济南党组织的活动情况,参与讨论党纲和工作计划。当会议因密探干扰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时,邓恩铭与代表们共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会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南湖舟上一聚,便胜却人间无数。中国的希望,从此有了归处。” 三、革命洪流:南北奔走与工农运动(1922—1927) 一大结束后,邓恩铭回到济南,以中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全身心投入党的工作。1922年1月,他受党中央派遣,前往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见到了列宁,并在会议上介绍了中国少数民族的革命情况。回国后,他在济南、青岛等地传达会议精神,推动山东党组织与工人运动的发展。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邓恩铭根据会议精神,将工作重心转向青岛。当时青岛是德国、日本势力交织的商埠,工人阶级受压迫深重。他化名“黄伯云”,在青岛四方机厂附近租房,以卖香烟、火柴为掩护,深入工厂、码头,组织成立“工友读书会”“圣诞会”等工人团体。1923年8月,他领导成立青岛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青岛组,任组长。1925年2月,四方机厂工人在党组织领导下举行大罢工,邓恩铭亲自起草《罢工宣言》,提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等18项要求,罢工持续22天,最终迫使厂方接受条件,这是山东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1925年5月,五卅惨案发生,邓恩铭组织青岛工人、学生、市民举行反帝大游行,成立“青岛沪案后援会”,掀起反帝爱国运动高潮。6月,日本资本家勾结奉系军阀镇压工人运动,制造“青岛惨案”,邓恩铭被迫转移到济南。同年8月,他担任中共山东地委书记,统筹全省党的工作。此时山东党组织面临白色恐怖,他多次化险为夷,在济南、淄博、枣庄等地恢复党组织,发动矿工、农民开展斗争。 1927年4月,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邓恩铭作为山东代表出席,会后被任命为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山东大肆搜捕共产党人,邓恩铭不顾危险,辗转于济南、潍坊、益都等地,重建被破坏的党组织,组织秋收暴动。他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写道:“纵使前路荆棘遍布,吾辈当以血火铸党魂,绝不退缩。” 四、狱中抗争:生命尽头的信仰坚守(1928—1931) 1928年12月,邓恩铭在济南开展工作时,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于山东省第一监狱。入狱后,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威逼利诱,试图让他“悔过自新”。他的腿骨被打断,身体遍体鳞伤,但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写下“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此句后被方志敏在狱中引用,成为共产党人精神的象征)。 在狱中,邓恩铭并未放弃斗争,他联合难友成立秘密党支部,担任支部书记,组织绝食斗争,争取改善狱友待遇;他还发动难友学习文化,传播革命思想,鼓励大家“坚持到底,就是胜利”。1929年7月,他与狱中同志策划越狱,因准备不足失败。1930年春,他再次组织越狱,带领部分同志冲出牢房,但因体力不支被重新抓获。两次越狱失败后,敌人对他的看守更加严密,他却笑着对难友说:“我们虽未成功,但让敌人知道,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 1931年4月5日,国民党反动派在济南纬八路刑场杀害邓恩铭等21名共产党员,史称“四五烈士”。就义前,邓恩铭给母亲写下最后一封信:“儿已将生命献给革命,无怨无悔。望母亲勿念,待来日山河红遍,儿魂当归故里。”他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年仅30岁。 五、精神永驻:从荔波走出的革命之光 邓恩铭的一生虽短暂,却如流星般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征程。他是水族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光辉榜样。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提及中共一大代表时,特意提到:“邓恩铭是少数民族的代表,来自贵州荔波,很年轻就牺牲了,我们要记住他。” 新中国成立后,邓恩铭的家乡荔波县修建了邓恩铭烈士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故居内陈列着他用过的砚台、毛笔、信件手稿,以及反映他革命历程的图片史料,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前来缅怀。他的事迹被写入中小学历史教材,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内容。 从黔南大山走向全国革命舞台,邓恩铭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他的精神如同荔波的樟江水,流淌在贵州大地,激励着后人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正如他少年时写下的诗句,“人间到处有青山”,他所追求的理想,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