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鸿儒[公元1943年-2011年] 贵州黔南州福泉市人物 贵州福泉人。民盟成员。1964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历任贵州省社科院文研所副所长、所长,研究员。贵州省作协第二届理事及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民盟贵州省委常委,贵州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蹇先艾评传》、《黄齐生传》、《乐黛云传》、《作家笔耕录》、《风雨征程》、《贵州当代文学概观》(合作)、《贵州少数民族当代文学概观》(合作)、《人文夜郎》,长篇历史小说《盛唐遗恨》、《大唐歌伎》、《日落长安》、《唐风晚唱》(三卷)、《悬崖之舞》等。获贵州省首届文学批评奖,贵州省首届社科优秀成果奖,贵州省第三届社科研究成果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著作奖,贵州省首届、第三届文学大奖。《日落长安》被评为贵州省百年最佳文学作品20部(篇)之一。 王鸿儒,1943年出生于贵州黔南州福泉市,是一位在文学研究、创作及社会活动等方面都颇有成就和影响力的人物,2011年8月12日去世。 教育背景 1960年9月至1964年7月,王鸿儒在贵州大学中文系读书。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中文专业知识,为日后在文学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职业生涯 教育工作:1964年9月至1979年4月,王鸿儒在贵州省荔波县中学任教。在教学岗位上,他兢兢业业,不仅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为学生们打开了文学的大门,在当地教育领域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学术研究:1979年4月至1980年4月,王鸿儒进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班文艺学专业深造。此后,他便一直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从普通研究人员逐步成长为研究员,并担任过文学所副所长、所长、调研员等职务。他在文学研究领域深耕细作,成果丰硕,成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的学科带头人。 社会兼职:王鸿儒身兼多职,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贵州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贵州中华文化学会理事等。同时,他还是民盟贵州省委常委,贵州省第六、七、八、九届政协委员,2003年被贵州省政府聘为贵州文史馆馆员。 文学成就 著作丰富:王鸿儒在文学研究方面成果卓著。他的《贵州少数民族作家笔耕录》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0万字,论述和研究了贵州省苗、布依、侗等民族的27位作家的作品和创作道路,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打破常规论述形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他还著有《蹇先艾评传》,对蹇先艾这位贵州籍作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介,为读者了解蹇先艾的文学成就和创作历程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他的作品《夜郎之谜》运用大量珍贵史料与最新考古成果,揭示了古代夜郎国历史的诸多谜团,用生动、凝练的笔触,撩开了古夜郎国神秘的面纱,让读者领略到夜郎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学奖项:王鸿儒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获贵州省首届文学批评奖,贵州省首届社科优秀成果奖,贵州省第三届社科研究成果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著作奖,贵州省首届、第三届文学大奖等。这些奖项是对他文学成就的高度认可,也体现了他在贵州文学界乃至全国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社会贡献 推动文学发展:作为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王鸿儒积极参与文学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为贵州文学界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了贵州作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他关心和扶持年轻作家的成长,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认真点评和指导,为贵州文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后备力量。在他的努力下,贵州文学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文学创作氛围日益浓厚。 文化传承与研究:王鸿儒对贵州地方文化,尤其是夜郎文化的研究,为文化传承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通过深入研究和著书立说,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贵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提高了贵州文化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的研究成果也为后续的文化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参政议政:作为贵州省政协委员,王鸿儒积极参政议政,为贵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与文化建设相关的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推动了贵州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