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唐克威

著名抗日英烈

唐克威

唐克威[公元1913年-1943年,著名抗日英烈]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人物
唐克威(1913年6月7日~1943年1月27日),原名徐德乾,字建明。男,湖北省枣阳县徐桥村人。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唐克威成为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党团重要负责人之一。1937年5月,带领北平、天津、济南学生1800多人到延安。在中央党校学习后,分配到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1938年6月,来到华北抗日战场,在艰难的环境中,发动群众,多次粉碎日军“扫荡”,巩固并发展根据地,被誉为“开荒”干部。1943年1月27日,率部在水东地区的常营村遭日军包围,在突围失利的情况下举枪自戕。
唐克威:血洒冀鲁豫的抗日英烈

唐克威(1913—1943),原名徐德乾,湖北枣阳人,是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著名的抗日英烈。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良好教育,青年时期投身革命,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冀鲁豫边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一生虽短暂却光辉,用热血与忠诚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一、早年经历与革命启蒙(1913—1937)

1913年,唐克威出生于湖北省枣阳县(今枣阳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塾师,重视子女教育,唐克威自幼便在父亲的教导下诵读经典,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不仅成绩优异,还常常对社会现实抱有强烈的关注。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日军步步紧逼,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而国民党政府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妥协退让,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疯狂镇压。这一现实让年轻的唐克威深感痛心,他开始阅读进步书籍,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旧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1934年,唐克威考入武昌中华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前身)学习。在大学期间,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组织进步社团,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成为学生中的活跃分子。1936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自己的人生与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入党后,他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从事地下工作,发展党员、动员群众,为迎接全面抗战的到来做准备。


二、投身抗日洪流,转战多地(1937—1941)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唐克威毅然放弃学业,响应党的号召,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回到家乡枣阳,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影响力,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宣传抗日主张,很快在当地打开了抗日局面。

1938年,日军侵占武汉,枣阳局势危急。唐克威奉命率领地方抗日武装转移到豫南地区,编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参与创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在部队中,他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宣传才能,先后担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等职,带领战士们开展游击战争,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保护了根据地群众的安全。

1940年,为加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力量,唐克威奉命调往冀鲁豫边区工作。冀鲁豫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地处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也是日军“扫荡”的重点区域。来到边区后,唐克威先后担任中共冀鲁豫区委党校副校长、中共鲁西地委副书记等职,负责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群众动员和抗日宣传工作。

在鲁西工作期间,唐克威深入农村,与群众同甘共苦,积极推行减租减息政策,改善农民生活,激发了群众的抗日积极性。他还十分重视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创办抗日学校,培养抗日骨干,使抗日思想深入人心。他作风务实,平易近人,深受边区群众的爱戴,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唐政委”。


三、临危受命,坚守冀鲁豫边区(1941—1943)

1941年,日军对冀鲁豫边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根据地面临严重困难。为加强根据地的领导力量,唐克威调任中共水东地委书记兼水东独立团政治委员。

水东地区位于河南省东部,是冀鲁豫边区通往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交通线,也是日军重点控制的区域。当时,水东根据地刚刚建立,力量薄弱,环境恶劣,日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夹击使根据地陷入困境。唐克威到任后,迅速召开地委会议,分析形势,制定对策。他提出“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的方针,带领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为了打破日军的封锁,唐克威亲自率领独立团战士多次袭击日军据点,破坏日军的交通线,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同时,他注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争取地方开明绅士和国民党爱国官兵加入抗日阵营,形成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

1942年,日军对水东根据地发动了更为疯狂的“扫荡”,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部队伤亡惨重。在这危急关头,唐克威沉着冷静,采取“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的战术,带领部队在敌占区与日军周旋,多次粉碎日军的合围。他还组织群众开展坚壁清野,使日军在根据地内找不到粮食和物资,陷入困境。


四、壮烈牺牲,精神永垂不朽(1943)

1943年2月,日军调集重兵对水东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企图一举消灭水东抗日武装。当时,唐克威正率领地委机关和独立团一部在杞县(今属河南开封)南部地区活动。2月1日,日军包围了他们所在的常营村,形势万分危急。

唐克威临危不乱,立即组织部队突围。他亲自带领一个班的战士担任掩护任务,命令主力部队和地委机关先行突围。在激烈的战斗中,唐克威身中数弹,鲜血染红了军装,但他仍然坚持指挥战斗,鼓励战士们奋勇杀敌。当他意识到突围已不可能时,为了不让随身携带的机密文件落入敌人手中,他毅然将文件烧毁,然后举枪自尽,壮烈牺牲,年仅30岁。

唐克威牺牲后,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遗体安葬在杞县南部的一片荒地里。为了纪念他,当地群众将常营村改名为“克威村”,并修建了纪念碑。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冀鲁豫边区政府将唐克威的遗体迁葬到冀鲁豫边区烈士陵园(今山东菏泽烈士陵园),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

1988年,唐克威被追认为“著名抗日英烈”,他的事迹被收录进《中华英烈传》等多部文献中,成为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典范。


五、英雄精神的时代回响

唐克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从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和杰出的抗日指挥员,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身上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唐克威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从未动摇过抗日必胜的信念。他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他的牺牲精神和革命意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如今,唐克威的家乡湖北枣阳已成为一片繁荣发展的热土,当地人民以他为骄傲,传承和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在枣阳市博物馆,专门设有唐克威事迹展室,展示他的生平事迹和革命遗物,供后人瞻仰学习。每年的清明节,都有大批群众和青少年来到他的纪念碑前,缅怀他的英雄事迹,表达对英烈的崇敬之情。

唐克威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他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30 14:32
上一篇:朱尊权下一篇:姚之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家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浙江省委原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河北省委原书记
物理学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中共中央委员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江苏籍烈士
抗日英雄
福建三大高僧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抗日英烈
民国初期教育家
民国十大汉奸之一
河北籍抗日英烈
抗日英烈
革命烈士
大丰区人物
雷州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
近代上海著名茶叶商人
清华学堂第二任监督
商务部市场部主任
革命烈士
开国大校
中国作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西省委书记
革命烈士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广东省江城区籍烈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大革命时期高要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筑港工程和航道治理专家
著名抗日英烈
南宋著名军事家、统帅
清川楚陕白莲教起义女首领
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中国工程院院士、卷烟加工工艺专家
清湖北白莲教起义军首领
开国中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