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寿山 河北邯郸市馆陶县人物 张寿山,字明仁,1896年出生于河北省馆陶县南彦寺村(今寿山寺乡)一个富裕农民家庭。他自幼热爱读书,曾在家乡开办私塾讲学授课。20多岁时,因与族人发生矛盾争执,愤而独自前往南方闯荡,探寻人生发展之路。 张寿山早年投身直系军阀湖北督军王占元(同为馆陶籍)麾下,在军队中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22年,他被王占元任命为煤建局长。然而,随着王占元被其他军阀势力排挤垮台,张寿山深感前途渺茫,加之思乡情切,便于1923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此后,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家业经营中,经过十几年打拼,成为村里屈指可数的富户。尽管生活富裕,但多年的坎坷经历让张寿山深谙处世之道,他秉持与人为善的原则,乐善好施,深受乡亲们敬重,被尊称为“张先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鲁西北地区燃起抗日烽火。南彦寺村隶属馆陶县八区,全村200多户、千余人口,这里不仅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的故乡,也是一二九师筑先纵队司令员张维翰的家乡。张寿山知书达理、心怀家国,深受抗日氛围感染,内心由衷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主动与党组织接近。抗日政府也十分看重他在当地的声望,任命他为抗日模范村——南彦寺村第一闾闾长,同时负责全村粮秣事务。在与抗日政府的长期接触中,张寿山坚定地认识到共产党是拯救中国的中流砥柱,与共产党人结下了深厚情谊,中共重要领导人邓小平、宋任穷、王任重等都曾先后到他家拜访。 1942 - 1943年间,抗日根据地遭遇连年自然灾害。为了渡过难关、坚持抗战,抗日政府决定向地富大户借粮。张寿山积极响应号召,不仅自己尽力捐献,还说服其他大户共同参与。1942年秋,他一次性捐献给馆陶县抗日政府粮食十石,占全村总捐献量的一半以上,此外还向八路军部队捐赠两匹马和一头牛,成为馆陶县爱国绅士的杰出典范。 1943年2月17日,500余名日伪军对南彦寺村进行“扫荡”,村民们闻讯后纷纷外出避难。日伪军残忍杀害了几名未来得及逃走的村民,随后前往约10华里外的浅口村驻扎。按照以往经验,日军“扫荡”过后通常不会折返。但19日夜间,日伪军却突然杀回,于黎明时分包围了南彦寺村。在这一天里,日伪军暴行累累,杀害村民53人,致使6人伤残,抓走41人,强奸妇女25人,并将村里的牛羊全部掳走。 由于叛徒出卖,张寿山不幸被日伪军搜出并抓走。日军军官先是企图以花言巧语诱使他担任村长,遭到严词拒绝后恼羞成怒,将他吊在树上毒打,还烧毁了他的全部家产,逼问村干部、民兵的身份,以及枪支和粮食的藏匿地点。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张寿山始终横眉冷对、守口如瓶。日伪军对他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纵火烧烤,最终一无所获。张寿山奄奄一息地被抬到女儿家中,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于四天后壮烈牺牲,年仅47岁。 十几天后,冀南第三专署在朱庄村为张寿山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会上,馆陶县抗日政府县长郝国藩代表专署宣布,将南彦寺村改名为寿山寺村,以此铭记和缅怀张寿山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 |